《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對于國家、企業的重要性,掌握經濟效益的含義以及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法。運用經濟效益的有關知識分析經濟建設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教師加以必要的引導和組織,增加課堂信息量,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實際效果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學生的效率觀念、競爭觀念,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誠信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正確認識企業的兼并和破產,明確企業的兼并和破產是市場經濟發展和企業改革的必然結果。通過本科學習,使學生自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教學重點】經濟效益的定義、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法和途徑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經濟效益
企業兼并、破產的必然性以及企業兼并、破產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啟發法、討論法、歸納法、圖表法、分析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等方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社會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教師設問、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地位。課后,我讓同學們思考完成下圖,哪位同學愿意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和大家分享?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總結:
經濟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經濟效益,而努力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換言之,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都在于能否提高經濟效益。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講授新課:
教師設問:假如你是某企業的廠長或經理,你最希望看到下列哪種經營狀況?
某企業經營狀況統計表
年份 投入 利潤(萬元) 效益
第一種情形 100
120
第二種情形 800 120 1.15
1200 180 1.15
第三種情形 800 120 1.15
1600 200 1.13
第四種情形 800 120 1.15
1600 260 1.16
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希望是第4種情形。理由:第1種不知道投入多少,無法衡量其效益高低;第2種投入和產出比相等,經濟效益不高;第3種,投入產出比下降表明經濟效益下降;只有第4種,投入產出比上升,表明經濟效益提高了。
教師設問:為什么?即得出這種結論的依據是什么?
1、經濟效益的含義:經濟效益是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也可以說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或者是勞動消耗與勞動成果的關系。用公式表示:
勞動消耗,即生產中的投入,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資源,包括人力和物力,用價值表示,就是企業的生產成本。勞動成果,即產出,指一個企業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實用價值的總量,用價值表示,就是企業的生產總值。
分析經濟效益的含義,我們能夠得出:用同樣數量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和勞務來,經濟效益就高;反之,經濟效益就低。總之,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就要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合市場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從而滿足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