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導學案
第一部分 設計思路現實生活中,商品、貨幣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剛剛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識,對商品、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認識,但是怎樣才能使這種認識從感性走向理性呢?結合高一學生特點(具有較高的自主探究的熱情,具備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題的特點(知識含量大,知識跨度大,注意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發現知識),在設計教案時,我著重創設一些生活情景,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體驗、師生的對話中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老師的洋洋灑灑、宏論滔滔,側重于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似的課堂中感悟經濟道理,透過經濟現象把握經濟規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對商品、貨幣等經濟現象的理性認識。
第二部分 教學要求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
識記: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理解:物物交換的困難與貨幣產生的必然性,貨幣的本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理解紙幣是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紙幣與金屬貨幣的聯系和區別。
過程與方法:
從現象入手,體驗商品交換的簡單過程,理解貨幣出現的必然性,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培養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對貨幣含義及本質的理性認識,使其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感受生活現象,使學生懂得制販假幣是違法行為,并了解愛護和正確使用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提高鑒別假鈔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為樹立科學的金錢觀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
貨幣的本質、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紙幣的發行規律和正確對待金錢
教學難點 :
貨幣的本質、紙幣的發行規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教學方法 :
情境教學法。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和探究。
談話教學法。教師層層設疑,學生層層追疑,達到步步釋疑。
第三部分 教學過程
情景激疑
請同學們欣賞白居易的詩歌《賣炭翁》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一、貨幣的本質(板書)
1、商品的含義(板書)
師生對話: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購買各種各樣的物品,這些需要購買的物品我們把它們通稱為商品。請同學們從 《賣炭翁》這首詩中,找出可以稱為商品的東西。
生:炭、衣裳、食物、紅紗、綾。
師:好,除了這些物品之外,這首詩里還有哪些物品?
生:還有牛、炭車。
師:為什么牛和炭車不是商品而炭和食物等卻是商品呢?
(學生討論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認識什么是商品)
設計思路:在師生對話中,老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概括出商品的共同特征:第一,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第二,勞動產品必須是用于交換的,從而得出商品的含義:商品就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