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導學案
2、貨幣(板書)
( 1 )貨幣的產生(板書)
現實生活中,購買任何商品都需要貨幣,與之相對應,賣炭翁說:賣炭得錢何所營?即出賣商品是可以得到貨幣的,看來商品和貨幣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果真如此嗎,有了商品就有了貨幣?當然不是,我們來看一下貨幣的產生過程。
活動一:現代學生版“賣炭翁”表演
市場上的商品有:炭、衣服、糧食、貝殼、鹽、黃金、白銀等,學生分別承擔不同的角色。然后,學生按老師的要求表演并解決問題。
情形一,賣炭翁家里的糧食很快就要吃完了,他想用炭換點糧食回去;恰好賣糧食的也想換點炭回家取暖。
學生表演之后,師生共同總結:最初的商品交換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作偶然的物物交換。(副板書偶然的物物交換,用公式表示為商品——商品)
情形二,賣炭翁“身上衣正單”而天寒,急需能夠驅寒保暖的衣服,然而,賣衣服的這位大娘一家老小肚子尚且吃不飽,要炭何用!她想要糧食,而賣糧食的這位已經有炭了,他現在想要點鹽,給生活一點滋味。
老師總結: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交換越來越頻繁,交換范圍越來越廣,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擴大的物物交換。(副板書擴大的物物交換,用公式表示依然是商品——商品),在這個過程里,交換行為變得比較復雜,商品交換者想要實現自己的目的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難。
情形三,賣炭翁家里有了糧食果腹,有了衣服避寒,他又燒出了一車炭,換點什么比較好呢?大家爭相說服他用炭換自己的東西,賣炭翁左思右想,反復比較之后,拿一車炭換了一些貝殼和糧食。
老師總結:在長期的交換過程中,人們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換困難的辦法,這就是先把自己的東西換成市場上大家普遍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這種商品去換回自己需要的東西。這種大家普遍樂意接受的商品便成為一般等價物,它可以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貝殼、牲畜等都充當過一般等價物。
情形四,隨著買賣次數的增多,賣炭翁發現,如果把一車炭換成黃金或白銀,就可以隨時再用它們換回自己需要的東西,于是,他以后就總是用炭去換了黃金和白銀。
老師總結:金銀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逐步地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了一般等價物。這時候,貨幣就產生了。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貨幣(副板書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商品交換,用公式表示為商品——一般等價物——商品)。可見,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 2 )貨幣的本質(板書)
多媒體逐步展示:
二、貨幣的職能(板書)
1、價值尺度職能(板書)
貨幣產生后,賣炭翁總是把炭換了黃金或白銀,但是在交換的過程中,他也遇到了很多煩惱。
活動二:學生表演,模擬問價場景,感受貨幣的作用——貨幣價值尺度的職能。
賣炭翁在賣炭,不斷有人來問價,有人問,木炭多少錢?另一個人問:竹炭多少錢?于是他不停地回答:木炭一兩白銀,竹炭二兩白銀。一會兒,他就口干舌燥了,旁邊一個書生摸樣的人給他出主意,拿張紙分別寫上木炭和竹炭的價格放在炭車上,顧客自己看著標價牌就明白價格了。
表演結束后,設置問題,由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適當進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