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導學案
3、貨幣的一般職能 (學生看書自學老師簡單點評即可)(板書)
貨幣除了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外,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
三、紙幣(板書)
1.紙幣的產生 (板書)
回憶貨幣的產生過程,我們發現人們在面對困難時,總會想出辦法來解決;我們再來看貨幣的發展史,再一次領略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的智慧,感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魅力。
貨幣產生了,賣炭翁辛辛苦苦地燒了炭拉到市場上,小心翼翼地核查買家給他的黃金或者白銀的成色、重量等,非常麻煩;于是就出現了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和面額價值的鑄幣。我國秦朝時秦始皇就統一了度量衡,到了唐朝,鑄幣都已經用了許多年了,白居易詩中的賣炭翁說“賣炭得錢何所營”,這個錢就是我手中的這種錢(展示方孔銅錢給學生看),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人們發現鑄幣逐漸磨損,成為不足值的貨幣,卻并不影響它同足值的鑄幣一樣使用。于是,人們就發明了紙幣,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優點太多了,所以,紙幣被世界各國普遍使用。而今天,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銀行計算機網絡化的實現,出現了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貯存、轉帳、購買、支付的“電子貨幣”,人們越來越多地借助于銀行的電子計算機系統完成自動轉帳業務。
多媒體展示貨幣的發展史: 金銀(需要人們核實重量,檢查成色,很麻煩)——鑄幣(容易磨損且重量大,不方便攜帶)——紙幣(優點多多)——電子貨幣即信用貨幣(太方便了)
2.紙幣的發行 (板書)
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紙幣。
討論:我國有很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5 月 12 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使許多人無家可歸,人民流離失所,國家遭受重創,經濟損失達數百億以上。為了彌補損失,盡快走出困境,國家要趕快大量發行紙幣。
通過討論,要使學生明白一個問題: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即貨幣的發行是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的。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量與價格水平的乘積)成正比,同貨幣流通速度(貨幣在買主和賣主之間轉手的次數)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如果紙幣發行量超過或小于這個限度,則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經濟現象,勢必會影響人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
通貨膨脹,是指全面的、持續的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是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很多,不僅僅與紙幣的發行量太多有關,也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成本上升、總需求太大)。
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它表現為社會需求不足、物價水平疲軟或下跌,通常伴隨經濟衰退出現。流通中貨幣相對不足會引發通貨緊縮現象,導致商品零售價格出現持續負增長,從而導致企業生產能力過剩,生產經營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花錢,銀行金融機構不敢貸款等現象,整個經濟處于長期蕭條的狀況。
3、反對假幣,愛護人民幣(板書)
感受生活,提高認識:同學們,你遭遇過假幣嗎?當你和假幣面對面時,你是怎么處理的?
最后明確: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過制販假幣獲取不義之財,這是嚴重破壞金融秩序的行為,必須依法予以嚴懲。可見,制販假幣既給我們造成了經濟損失,干擾了國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終也難以逃脫法律的懲罰。作為青年學生,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金錢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重要物質條件,但我們應該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決不能通過不法手段獲得。同時,還要認識到,我們作為消費者,也要增強防范意識,學習一些辨識假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