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導學案
( 1 )哪種炭價值更大?你是根據什么判斷出來的?貨幣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為什么貨幣能起到這種作用?
( 2 )賣炭翁說出來的和標價牌上寫的“木炭一兩白銀、竹炭二兩白銀”?表現的是什么?
( 3 )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看到真實的貨幣?這表明什么?
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 1 :貨幣具有價值尺度職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為商品,具有價值。貨幣產生以后,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來表現,商品價值的大小就表現為貨幣的多少。
結論 2 :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叫做價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就是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一定的價格。如木炭一兩白銀。即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結論 3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
2、流通手段職能(板書)
材料:河南省中牟縣是我國大蒜的一個重要生產區,這里的大蒜產量高、質量好,多年來名揚海內外。 年中牟 25 萬畝大蒜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達 1000 公斤,然而,短暫的喜悅過后,當地蒜農卻陷入了豐收的苦惱中,今年的大蒜銷售形勢惡劣,市場上每斤大蒜報價 4000 元每噸,實際銷售中,大蒜通常才賣到不足 1 元每斤,而且,伴隨著新蒜的上市,大蒜的價格還在下跌, 年春天,鄭州市場的大蒜更是便宜到 0 、4 元甚至 0 、3 元,蒜農愁苦不堪。
閱讀材料后,設置問題,由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適當進行引導:
( 1 )蒜農用大蒜換取貨幣,是最終目的還是一種手段?貨幣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 2 )與物物交換相比較,貨幣的出現對商品交換過程產生了什么影響?
( 3 ) 到 年上半年,蒜農賣不掉大蒜,對他會有什么影響?他會不會接受觀念上的貨幣?
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逐漸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 1 :蒜農用大蒜換取貨幣,并不是最終目的而只是再換取自己生活必須品的一種手段,可見,貨幣在這里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我們把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結論 2 :與物物交換(商品——商品)相比較,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克服了商品交換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使商品交換更加便利、通暢,對于這種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貨幣──商品。
結論 3 :貨幣出現以后,商品交換包括賣和買兩個先后銜接的階段。商品所有者首先將自己的商品賣出去,取得一定數量的貨幣,然后再用貨幣買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在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階段的變化既重要又困難,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如果這個跳躍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中牟蒜農付出了許多辛勞,卻在這個跳躍中摔了個大跟頭。
結論 4 :蒜農不會接受觀念上的貨幣,貨幣具有流通手段職能,充當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引導學生思考:從中牟蒜農的失利中,我們了解了商品所有者能否順利賣出商品,關系到商品生產者的生存競爭。《賣炭翁》里的老人也“可憐身上衣正單”卻“心憂炭賤愿天寒”。那么,請同學們結合現實生活為中牟蒜農以及所有的商品生產者想想辦法:怎樣才能實現商品——貨幣這一驚險的跳躍?
學生思考后回答: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保證產品質量,做好市場調查與分析,擴大銷售渠道,做好售后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