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最佳選擇,
經過討論,得出結論:民主決策是做出最佳選擇的基本方式。其意義在于:
☆有助于決策者深入了解民情。
☆有助于決策及時正確反映民意。
☆有助于決策廣泛集中民智。
☆也有助于切實珍惜民力。
☆有助于增強科學性,避免片面性。
總之,有助于決策者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決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上述結論之后,邏輯上的問題是:
你知道公民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參與民主決策嗎?這樣直接就切入第二個問題。
2.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首先可選取另外一件與學生生活關系密切的事情引起學生討論甚至爭論,這樣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民主決策的重要性。例如,本課選取了當時北京市民正在討論的話題、也是學生正在感受著的問題作為切入點。當時北京市正下大雪,許多出租車司機不出車,造成了“打車難”的現象。就此,有人提出特殊情況下出租車應該提高價格。以此作為話題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經過討論,讓學生明確:參與民主決策的重要性在于,這是涉及千家萬戶利益的大事;再分析說明,參與決策是決策合理化的重要保證;然后再了解拓寬民意反映渠道的重要性,這是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
再向學生提供資料,轉入下一個環節:
資料一:三門峽水利樞紐為了發電,水庫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較高水平,這使得上游地區特別是陜西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積嚴重。張光斗指出,上游渭河的泥沙下不來,進不到黃河河道下面去,所以渭河的河床就抬高了,渭河的河床抬高后,再加上修筑起堤防,但麻煩也就此產生了,今年洪水就沖出堤壩了。今年渭河洪峰最高流量3700立方米/秒,只相當于5年一遇的洪水,卻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災。小水釀大災。XX年9月,渭河洪水淹沒了渭南老城。設想美好的三門峽水庫幾十年后成為渭河泛濫的禍首。
資料二:再看北京城墻。梁思成后來這樣回憶說:“北京是個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宜發展工業,最好像華盛頓那樣,是個政治文化中心,風景優美,高度綠化,而北京的大批名勝古跡可以發展成為一個旅游城市”。1957年,雄偉壯麗的北京城墻被熱火朝天地拆除著。到處是毀墻的炮聲,每一炮,都像在梁思成的心中炸響。40年后,北京城里,“奪回古都風貌”活動在熱烈開展著,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是恢復一段當年北京的舊城墻。一些北京市民拿著當年拆毀的舊城磚,在鏡頭前說著:“我們要為恢復北京城墻做貢獻。”73歲的馬老漢,冒著嚴寒將家中的幾塊城墻磚運到北京崇文門外。
分析上述資料,得出結論:民主決策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即專家論證、決策公示、社會聽政。原因在于:
●專家論證──集中學者智慧,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決策公示──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公民的參與度。
●社會聽政──修正、完善決策。
再提供資料,以轉入下一個環節:
10月9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在首都之窗網站發布了《北京實施〈交通安全法〉辦法》立法聽證報告,就9月3日舉行的立法聽證會情況進行了總結,并就“機動車撞人負全責”等爭議比較大的條款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