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神秘面紗教案
第一課第一框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商品的含義,貨幣的本質。
理解物物交換的困難和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能力方面:培養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以及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從具體材料入手,引導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出貨幣產生的必然性、貨幣的本質,實現對貨幣的科學認識,使學生逐步學會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重點]貨幣的本質
[教學難點]物物交換的困難和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教學方法]舉例法、練習法、層層分析法
[教具使用]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提問學生初中時學過的知識,導入新課。
二、新課流程:
舉時事,讓學生分析是屬于經濟現象、政治現象,還是其他現象。
1、國際市場油價緣何連續回落
2、中國銀行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3、美共和黨黨綱草案要助臺自衛 我堅決反對4、XX年我國gdp比上年增長9.1%,達到11.67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5、中國臺灣新名字引強烈爭議"第27次變臉"了無新意
6、中國在雅典創造奇跡
引出什么是經濟(1)商品的含義: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一種物品要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用于交換,二是勞動產品。
判斷:下列屬于商品的是:
1、自然狀態的空氣、陽光。同學們買的增氧器中的氧。
2、農貿市場上待售的蔬菜。
3、一農民將自己生產的100斤糧食在市場上出售,其賣掉2/3,剩下1/3就送給了他的親戚。
4、農民向地主交納的地租。
5、到商店買來一個蛋糕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朋友。
練習:
1.XX年高考前夕,與補腦、健腦、增智等保健品市場的平淡相比哈爾濱的“氧氣”市場卻很活躍。哈爾濱考生興起“補氧”潮。材料中的“氧氣”( )
a.是商品,因為它是有用物
b.不是商品,因為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c.是商品,因為它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d.不是商品,因為它沒有經過勞動
2.判斷下列屬于商品的有( )
(1)正在拍賣的土地使用權轉讓 (2)某商場中待售的電腦
(3)廢品收購站收購的廢塑料制品(4)三峽工程(5)網絡信息
a.(3)(4)(5) b.(1)(3)(4)
c.(1)(2)(4) d.(1)(2)(3)(5)
思考:商品是勞動產品,勞動產品一定是商品嗎?商品、勞動產品、物品三者是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用圖示把它們的關系表示出來。
2、貨幣的產生
判斷:買商品就需要貨幣,所以貨幣和商品是一對孿生兄弟,是同時產生的。
分析得出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要比商品產生晚得多。
商品交換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直接的物物交換(原始社會末期)——以一般等物為媒介的交換——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
原始社會前期,由于人們共同勞動,平均分配,勞動沒有剩余,所以沒有商品交換。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從畜牧業中分離出來,產品有了一些剩余,出現了偶然的物物交換。到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剩余產品更多了,出現了擴大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使人們消費的種類增多,生活水平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困難。請同學們看書本第3頁的圖示,分析物物交換的困難。(學生回答)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只有找出一個在一定區域內大家都喜歡的商品,先把自己的東西換成這個大家都喜歡的商品,然后再用這種商品換回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個大家都喜歡的東西就是一般等價物,所謂一般等價物是指能夠表現其他各種商品的價值,充當各種商品交換媒介的商品。一般等價物是商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又出現了困難,請同學們思考是什么困難。(學生回答)由于各地的一般等價物不同,進行跨區域交換就出現困難,怎么辦?學生:只有找一個大家都喜歡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金銀。當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我們就稱之為貨幣。設問:為什么一般等價物可以固定在金銀上?(學生回答)。因為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損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