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本質教案
課時:1課時
1、商品
請同學們舉例說明商品有哪些?那什么是商品? 有人說“凡是用錢買來的東西就是商品”, 這只是從我們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現象上看問題,我們要求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給商品下個科學的定義。(提問)你們能從糧食、蔬菜、衣服、農藥、化肥、鋼筆、書籍等物品中說出為什么稱它們為商品嗎?換句話說,商品的含義或商品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定義: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1)、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 勞動產品是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物品。(物品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的有形和無形的東西。對人類來看,分為有用無用和有害物品) 如我們買來的糧食、蔬菜、衣服、鞋帽,農民購買化肥、農藥,工廠購買機器、設備,都是工人或農民的勞動產品。凡是商品都必須是勞動產品,但勞動產品就一定是商品嗎?勞動產品也不都是商品。如農民種的糧食、蔬菜,留著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如果農民生產斤糧食,賣出800斤,剩下1200斤自己吃,這1200斤糧食就不是商品。又如:農民向地主交的的租糧;天然的空氣、礦泉水。而醫院的氧氣,柜臺上的礦泉水則是商品,因此,勞動產品還必須用于交換。通俗點說就是用錢買來的。當然這不夠科學哈。
(2)、 理解 “用于交換” :
① 商品交換體現的是買賣關系,而非贈送關系。所以贈品、禮品不是商品。奧運會得到的獎牌,送人的賀卡,抗震救災物品,人道主義援助的帳篷棉被等,義務獻血,義診。農民交的地租,農民種來自己吃的糧食。都不是商品。
② 從時間上看,商品交換分為 交換前、交換中、交換后。不包括交換后。 a 交換前 只要是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即使沒交換(如工廠倉庫里的商品)或還沒實現交換的(如商店里柜臺上的、尚未出售的商品),是商品。 b 交換中 正在進行交換的勞動產品是商品。 c 交換后 (曾經是商品的東西如果)退出流通領域不在用于交換而進入消費領域用于生產、生活消費的產品,就不再是商品。 繼續用于交換,沒有進入消費領域用于生產、生活消費的產品,仍是商品。 (注意:商品可能是通過一次交換,也可能是通過多次交換,才退出流通領域,成為生產或生活消費品。)
元旦前夕,同學們互贈禮品,甲同學把自己動手制作的禮品送給同學,乙同學從商店買來禮品送給同學,你們說這兩種禮品都是商品嗎?甲同學自己制作的禮品雖是勞動產品,但不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所以不是是商品。乙同學從商店買來的禮品,因既是勞動產品,又是通過交換得到的,所以是商品。乙同學買來的禮品,在商店或生產廠家時是商品(待交換或為交換而生產),一旦買回家,就退出流通領域,成為消費品。乙同學再把它送給同學,是為了發展友誼,而不是為了交換。乙同學與接授禮品同學的關系不是買賣關系,所以他送出的禮品不是商品。 可見,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變的,二者可以轉化的。商品一旦離開流通領域,就成了消費品或待消費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