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框《揭開貨幣神秘面紗》學案
授課時間
【使用說明】
1.以導學案為線路圖自學課本,熟悉基礎知識,并在課本上勾畫標注要點。在自學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點問題用紅筆標識出來通過課堂小組討論或教師點撥予以解決。相信自己的自學能力,通過自學挖掘自己思維潛力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2.該導學案必須在課堂完成,認真書寫,獨立完成,規范作答,按時上交。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2.理解貨幣的概念、本質、基本職能。
3.了解紙幣的含義、發行規律。
4.了解貨幣流通公式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的含義和表現。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平等意識、利他意識、法制意識,增強愛護人民幣的情感和辨別假鈔的意識。
【自主學習】
1.閱讀教材p4—5頁,簡要指出商品的含義和基本屬性。
了解商品的含義:
基本屬性:
2.閱讀教材p4—5頁,簡要指出貨幣的產生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閱讀教材p5—6頁,簡要指出貨幣的含義、本質和職能。理解貨幣的含義:
本質:
基本職能:
4.閱讀教材p6頁,簡要指出貨幣充當價值尺度職能的含義、原因、執行方式。
價值尺度的含義
原因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 的貨幣。
5.閱讀教材p6頁,簡要指出貨幣充當流通手段職能的含義與執行方式。
流通手段的含義
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必須用___ 的貨幣,不能用___的貨幣。
6.閱讀教材p7頁,簡要指出什么是貨幣流通規律?(p7頁上方的小字部分公式)
了解紙幣的含義
紙幣發行規律
【知識拓展】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指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數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持續上漲的現象。通貨膨脹是紙幣發行條件下常見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是紙幣流通所特有的經濟規律。在非限制性市場條件下,紙幣的過量發行會直接表現在物價上漲、紙幣貶值上,因而被稱之為公開的或顯性的通貨膨脹。在限制性市場條件下,由于價格受到人為控制,因而紙幣的過量發行不能通過價格上漲反映出來,通常表現為商品供不應求,如憑票供應、限量供應或有價無貨,被稱之為隱蔽的或隱性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程度一般都是用物價上漲率來表示。
通貨緊縮:指貨物與服務價格水平普遍不斷下降。包含三層意思:其一,物價水平下跌的原因,在于商品和勞務的供應大于需求,以及由之導致的投資邊際收益率下降和經濟衰退。其二,由于供應大于需求,而新的產品和勞務因技術進步滯后而難以產生,實體經濟領域中有利可圖投資機會減少。銀行普遍出現“慎貸”甚至“惜貸”傾向,并導致貨幣供應增長率下降。其三,增加貨幣供應只是治理通貨緊縮的必要條件。
注意區分“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因為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是有限度的,如果紙幣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就會導致通貨膨脹,引起物價上漲。但并非所有的物價上漲都意味著通貨膨脹,因為價格雖以價值為基礎,但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受供求關系影響而引起價格上漲以及由政策性調價、理順價格關系等引起的價格上漲測不屬于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