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框 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國民經濟信息化
第一框 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國民經濟信息化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出的背景和主要特征,體會我國堅持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要性;能夠根據提供的圖像及文字資料分析推導出有關我國發展道路的科學結論。
2、過程和方法:通過課前資料收集和整理,培養學生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通過課堂展示、討論交流等自主性活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合作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關注熱情,認識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緊迫性以及它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增強使命感。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學生時政新聞發布:介紹近日舉辦的第七屆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的概況,從本屆博覽會的主題引出“新型工業化道路”話題。
一、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國民經濟信息化 (板書)
教師:黨的xx大提出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我國為什么要選擇工業化道路呢?
【閱讀與思考】:請同學們閱讀教材35頁欄目,并思考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農民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有哪些不同?
提問:你能從圖示中得到哪些信息?兩種生產方式有何不同?
【小組討論】
【學生發言交流】:(略)
教師總結:兩種生產方式下的生產技術、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生產規模、從業人數等方面均有差別,這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經濟)與為日益擴大的市場而生產的發達商品經濟(工業經濟)的區別,優劣十分明顯。
縱觀當代世界的發達國家,大多是實現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工業化是社會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沒有工業化,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
1、工業化的含義及其發展進程
① 工業化 :一般指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
工業化的國際標準及我國的現狀:(圖表顯示)
農業產值占gdp比重 農業從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工業化的國際標準 小于15% 小于20% 大于60%
中國目前狀況 15% 50% 38%
② 工業化的進程:
【學生多媒體演示】英國的工業化歷程(見【附件2】)
【學生思考】: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和教訓給我們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存在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及教訓。如果中國走傳統工業化的老路,其能源消耗是整個世界無法承受的;我國不應該重蹈西方國家工業化“先發展,后治理”的覆轍。我們應該選擇既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播放錄像片】:“蒙牛”集團迅速崛起(見【附件3】)
教師:為什么“蒙牛”集團能夠迅速崛起?其成功的妙訣有哪些?
指導學生結合錄像資料和教材內容,分析歸納“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征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并展示板書
教師對每個特征作簡要解釋,或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每個特征的具體內涵。
這實質上是黨和政府確定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
【多媒體演示】:瑞典迅速崛起的啟示(見【附件5】)
瑞典迅速崛起的奧秘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信息技術、無線通訊產業被認為是瑞典經濟的特別優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據當代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趨勢,我國實現工業化必須牢牢把握信息化建設這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