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的幾種方法
(華中師范大學 信息技術系,湖北 武漢 430079)
摘 要: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對教學各環節進行具體的計劃,情境的創設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論述了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的幾種方法,并對其舉例說明。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情境;建構主義
一、 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的情境創設
近些年來,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完善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實現教育信息化重要過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所謂信息化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教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以更好地促進學習者的學習。
信息化教學設計非常強調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情境就其廣義來理解,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來認識,則是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者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他們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當前學到的新知識,如果原有的知識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即對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改造和重組。通過“同化”和“順應”,達到了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注重情境,認為個體、認知和意義都是在相關情境中交互、交流(即協作)完成的,不同的情境能夠給各種特殊的學習者不同的活動效果,也就是說學習者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不同的行為,并且認為創設情境是學習者實現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
因此,創設情境成為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要求我們將傳統的教學設計,改變為設計情境化的學習環境,針對特定的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實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參與真實的問題求解等實踐活動而獲得更有效的學習。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簡單的說就是基于特定的教學目標,將學習的內容安排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支持的比較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活動,支持學校的學科教學活動。
信息化教學設計由于其緊密結合著各種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使得教學情境的創設顯得更為實際、簡便和高效。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自古有之,但多以語言、動作、圖片和簡單的實物來烘托氣氛,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難以提取長時記憶中的有關學習內容,使同化和順應發生困難。而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夠提供文本、圖形圖象、音頻、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夠創設生動、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使教學直觀化、模型化、動態化。非線性的超文本和超媒體鏈接更符合人類的思維方式,能夠表現思維的復雜性,提供豐富的信息源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起學生持續探索的興趣,對問題從多角度進行解釋,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能在教學中撥動學生的心弦,激起興趣,激發聯想,喚醒長時記憶中的有關知識、表象或經驗,完成知識的“同化”和“順應”。
二、 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的幾種方法
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創設接近真實的情境的方式很多,其使用的方法也因不同的學科和內容有很大差異。根據創設的作用和一般方法的相似性可以有:創設故事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創設模擬實驗情境,創設協作情境等。
1. 創設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創設故事情境,就是將教學內容,通過各種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就是要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調動學生視聽覺等盡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構知識。實驗心理學告訴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來自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識的保持和遷移。教師創設故事情境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原有認知水平和學生無意識的心理特征,采用適當媒體創設能夠引起學生積極情緒反應的形象整體。
如在學習“我國的行政區”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制作動畫片:“機器貓假期旅游”的故事情境。即機器貓利用假期到祖國各地旅游,每到一處,它都會被當地代表性的美景陶醉,每當欣賞完了美景,它總會在地圖上高興得跳起來并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我現在在哪個省區嗎?”這樣既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又進一步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他們通過討論、合作學習,相互解答,使整堂課處于層層推進,學生情趣交融,由“被動型”學習變為“主動型”學習。一般情況下,創設故事情境比較適合語文、英語、歷史、政治等文科性質的課程。《走遍美國》的英語教學軟件就是創設故事情境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
2. 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設障立疑,讓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將其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教師創設情境的重要原則是激情引趣,即通過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對知識、對科學、對人生的興趣。而問題情境是最常見和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情境,是啟迪思維激發興趣的重要途徑。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探求欲望。教師則要抓住時機,依據問題情境所提供的各種線索,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對情境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學生不斷地完成“同化”和“順應”,建構新的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