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息化教學設計
張家港市后塍高級中學 孫浩email: 摘要: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強調以學為中心,通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達到促進學習者綜合能力的提高。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核心是問題設計。教學設計中,教師關注的重心應該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以實現一種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這種環境可以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不受時空限制的資源共享、快速靈活的信息獲取、豐富多樣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區界限的協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養學習者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學習方式。關鍵詞:信息化 教學設計隨著越來越多的學校實現了“校校通”,教育信息化的任務和關注的重心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從一開始的微機裝備、局域網建設,到后來的資源庫的建設和開發,再到現在關注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整合應用,信息化的含義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由輔助教學手段逐漸發展成教學資源。眾所周知,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等等,最終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來實現,因此,教師如何在信息化環境中合理、恰當、科學地設計、實施和評價教學活動就成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的部分。我們這一代教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代進入信息化教育環境的教育工作者,許多學校建了網絡和安裝了計算機后,大家都面臨著如何在信息化環境下進行教學設計的新課題。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我們將其簡稱為“信息化教學設計”,以區別于90年代以前沒有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技術的教學設計。具體說,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強調以學為中心,通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達到促進學習者綜合能力的提高。通過充分地、恰當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他的特點是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和研究的主線,創設相關有具體意義的情境,將信息技術與完成任務有機整合,促進學生高級智慧能力的發展。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基于資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問題等方面的學習,使學習者在意義豐富的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因此,信息化教學設計應遵循以下五條基本原則:1.以學習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是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不再(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維持自己作為“專家”的角色,而是通過幫助學生獲得、解釋、組織和轉換大量的信息來促進學習,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跨學科的真實任務)。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承擔著自我學習的責任,通過協同作業、自主探索的方式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2.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教師要關注信息技術運用方式的變化:技術的關鍵任務不是以操練的形式來呈現信息(以控制學習),而是提供問題空間和探索問題的工具(以支持學習)。教師備課不再是只翻翻教參,一邊有聲有色準備多媒體教材,一邊考慮該給學生提供什么樣的交互方式。考慮什么樣的學習材料有利于學生自己發現,自己得出結論。研究什么樣的情景有利于他們充分展開討論,認知水平能夠得到升華。過去單純依靠教材、黑板、一切教師說了算的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為書本知識與社會信息相結合,教師傳授與學生自我探索相結合的教學結構所取代。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又表現在對學校、社區特殊資源的吸取整合與利用上。除書本、網絡所提供給學習者的共性資源,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必須充分挖掘學校、社區特有的自然、文化等資源來支持學習。3.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在相關的有具體意義的情境中確定和教授學習策略與技能。所謂任務驅動的教學策略,就是指以師生討論為載體、以貫徹問題設計為引線、以學生自主和分組協作相結合為具體實施方式進行的教學。所以,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核心是問題設計。一般情況是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形成自主學習的任務,通過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這樣,學習者能夠批判性的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并最終解決問題。這就是信息時代倡導的深度學習。4.強調“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的協作。教師按照某種合作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比如簡單的小組或專家組的形式,就是一種很好的協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如高一歷史“洋務運動”學習中,老師對“洋務運動”在當時有何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這一問題處理時,是這樣組織的:把全班學生分成12個小組討論,每組確定一個組長,討論后每3個組的組長在一起交流、補充、完善,即3人一組,此時有4個小組。此后,4個小組再各推一位代表作最后交流匯總,其余成員回本小組交流,把其它小組的補充意見帶回共享。最后的4個代表交流后推出一位作全班陳述性發言。此間教師可參與各層次的討論,相信這種帶有競爭性的討論更能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