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系統教學設計的十大特色
盛群力 劉善存 俞鳴人 傅金潮
當素質教育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由理論探討轉向政府行為和教師的自覺實踐時,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系統教學設計正是可以在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一種現代技術。當前,我國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教育心理學和教學理論工作者正在從不同的側面對系統教學設計進行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并致力于在中小學教學實踐中推廣運用。
作為加強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聯系的“橋梁科學”——系統教學設計(systematic/systemic design instruction)不在于僅采用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旨在通過精心創設的教學系統為學習者提供最有利的教學條件,用以解決教學問題,完成教學任務。系統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設計)相比,有它鮮明的特色。本文對此簡要論述如下。
一、 系統教學設計以系統理論與方法作為設計的方法論基礎
系統教學設計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系統理論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聯系的部分所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它要求人們著眼于整體,從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中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就一堂課來說,不僅要考慮這堂 課中的各個要素,把它本身作為整體來看待,同時,還要考慮這堂課與本單元教學甚至與本學科的關系。所以,教學系統作為一種“人為系統”,其本身是分層次的,而且由于參照點不同,系統的構成也是靈活多變的。當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一個系統來對待時,系統教學設計主要是從“輸入(建立目標)——過程(導向目標)——輸出(評價目標)”這一視角來看待教學整體優化問題的。系統教學設計可以真正體現教學系統的整體觀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教學改革對舊教學機制觸動不大的缺陷。
二、系統教學設計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學與教之間的關系
系統教學設計致力于設計、利用及評價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和學習經驗。“為學習設計教學”,這是羅伯特·M·加涅提出的口號,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學與教關系認識深化的反映。系統教學設計把學習看成是學習者認知結構或業績行為發生的持久變化,這一變化既體現在過程中又反映在結果上。學習過程是指一系列復雜的身心內部加工的過程,諸如產生警覺、知覺選擇、復誦強化、編碼組織、提取回憶、執行監控、建立期望等;學習結果則是身心狀態的積極轉變,例如認知完善、情感陶冶、態度轉變、交往和諧等,兩者共同構成了學習的內部條件。教學不僅僅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共同活動(勞動)性質,更重要的是,教學是人們精心創設的環境,通過外部條件的作用方式,激發、支持和推動學習內部過程的有效發生和學習結果的達成。因此,學習的內部條件(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與學習的外部條件(教學)共同決定了學習者的發展潛力。然而,教學本身卻是圍繞著學習展開的,教是為學服務的。為學習設計教學即意味著不能僅僅考慮教師教的方便、教的精彩、教的舒暢,而是把學習與學習者作為焦點,以教導學、以教促學。
三、 統教學設重視教學活動的循序操作
所謂重視教學活動的循序操作,就是要突出教學在促進學習過程中的程序化與計劃性。也就是說,教師在備課、上課、評課(價)、說課等一系列教學工作中都應有相對明確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這些程序和要求有些是同教師以往的經驗積累相吻合的,或者是他們在實踐摸索中已經知曉的;有些則是集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技術+傳播理論等多學科數十年研究得出的嘗試性結論,它們往往需要廣大教師,特別是那些有經驗的教師敞開心胸去認真傾聽和靈活對待的。我們決不能把循序操作看成是對“教無定法”的否定,它不是讓人死守教條、呆板行事,而是強調教學外部條件應環環相扣步步落實。
四、系統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
系統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焦點,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教師教學素質高低與學生學習結果無關。恰恰相反,與以往的做法相比,系統教學設計把教學的成功建立在教師教學工作的規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術化的基礎之上。通過系統教學設計的實踐,能夠指導教師目標更明確、程序更清晰、針對性更強和靈活性更大地進行教學。從這個意義上說,系統教學設計對于一所學校或一個地區普遍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是一條現實合理的途徑,也是比較理想富有實效的“名師工程”。在這個基礎上,每一位教師都可能隨著經驗積累與個人風格的形成,逐漸達到爐火純青的教學藝術境界。因而,系統教學設計在提高教師教學素質上具有獨特的功能。
五、系統教學設計強調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確立教學目標并加以具體化教學目標是指某一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應達到的預期狀態。根據系統教學設計的邏輯,教學始于問題,問題則表明學生現有狀態(教學開始前)與預期狀態(教學結束后)之間存在的差距,縮小差距或消除差距應該是教學努力追求的目標。因此,考資料之外,更重要的是應對學習者的學習需要進行評估和分析。需要的評估是指尋找教學起點與教學終點之間的差距大小;需要的分析則是指對已確定的多項需要加以甄別篩選并列出一種或幾種作為優先考慮滿足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