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系統教學設計的十大特色
九、系統教學設計以達標度作為評估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
傳統教學設計在評估教學效果時往往有兩個特點:一是從教師的教出發來考慮效果,例如“教師是否講透講完了教材”“教師是否使用了電化輔助手段,,6‘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吸引人或帶有新穎性”等等;二是過分強調常模參照比較,熱衷于按照百分制、等級制進行橫向排隊。系統教學設計則以達標度作為評估教師施教與學生學習的依據。由于行為目標事先得到了確認,檢測項目又與之對應,因而根據檢測結果得到的達標度(例如,將不同測驗項目歸并為相應的教學目標,據此可以設計表式統計學生個體及群體達標度,用適當的代碼對學生出現的測試錯誤進行歸類)能夠清楚地反映教學效果究竟如何。這種以“產品”(結果)為導向的評價觀,再加上貫徹因人而異的分層達標思想,能夠真正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使原有的“少數人掌握大部分目標”變為“絕大部分人都能掌握大部分目標”,使教學評價真正發揮了解學生進步狀況、檢查教學達標度和調整教學安排等多種功能。
十、系統教學設計強調教學過程的精心安排
當代教學設計理論一致強調教學過程要依據學習過程的性質與特點,教的步驟要有助于推動學習過程的展開與預期學習結果的達成。具體來說,系統教學設計所倡導的精心安排教學過程大體包括:第一,應根據多種因素整體考慮課時的劃分,至少在一堂課的單位時間內包括引入一提取一編碼一練習一鞏固或遷移等一組“模塊”;第二,教學內容的組織順序應以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為主,同時兼顧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第三,在選擇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時應摒棄那種“先驗決定論”或“單一優越論”的偏見,提倡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第四,教學組織形式應著重考慮師生和生生互動的適宜性,加強課堂交往的力度并根據需要恰當轉換互動方式;第五,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應遵循學習過程發生的性質,包括引起注意,激發動機,告知目標,回憶相關舊知能,呈現新任務,指導編碼以理解意義,為每個學生提供嘗試練習和體驗結果的機會并給予反饋,精心安排課后作業,進一步鞏固和遷移。
上述關于系統教學設計十大特色的簡要論述,說明當代教學設計應積極反映現代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的重要進展,以系統的觀點科學地設計出最優的教學組織形式,順利進行教學活動,最終實現教學的目標。
(本文系國家教委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當代教學設計理論與應用研究”、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現代教學論發展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的子課題,部分內容曾提交1997年12月在廣州舉行的首屆全國課程學術研討會交流。)
《課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5期第17-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