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辦園特色”的思考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作為非義務教育的幼兒教育,也處于變革之中。計劃經濟時期由國家包、國家養(yǎng)的幼兒園逐漸被推向市場,原有的辦園體制、辦園模式中的許多理論已日益落后于實踐,失去指導意義。各幼兒園在掙經費的路子上摸索前進,努力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事實證明,許多幼兒園優(yōu)先亮起的“辦園特色”牌子,順應了社會的人才需求觀,不僅受到了社會家長的好評,同時也增加了辦園經費。于是,“辦園要有特色”不但寫入了眾多幼兒園的目標規(guī)劃中,也走進了幼兒園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意識里。然而,由于各幼兒園對“辦園特色”內涵的理解層次有別,對“辦園特色”作用的認識范圍深淺不一,在實際操作中呈現(xiàn)出了多種形式的“特色園”。
一、目前較為普遍的“特色園”形式
1、移植型
以繼承宏揚著名教育家的優(yōu)秀教育思想為辦園目的,在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指導下而形成相應特色的幼兒園。如蒙臺梭利幼兒園、福祿倍爾幼兒園等。像蒙臺梭利幼兒園,其教師經過專門的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系列培訓,幼兒園在教育中對蒙臺梭利精髓進行充分挖掘與利用,如注重兒童的感官訓練,提倡兒童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最大的潛能等。但隨著進一步深入化的發(fā)展,此類幼兒園并未將繼承作為唯一目的,而是根據(jù)新形勢、新條件,繼承與改革并進,不斷地以新的教育思想去充實教育家的原版教育觀,甚至致力于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本土化研究。如對蒙臺梭利過多地進行單純的感官訓練等不足作改革,豐富幼兒園活動內容,寓日常生活訓練于游戲中,注意兒童之間及教師與兒童之間的交往,發(fā)展社會性等。
因此,此類園其發(fā)展趨勢是非純粹的照搬硬套,更多地是探索、研究,力求成為在名家教育思想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具現(xiàn)代氣息的幼兒園。
2、領域研究型
以探討如何在現(xiàn)有教育模式中嘗試或強化突出某一領域的教育為辦園方向,并由此成為以這一領域教育為特色的幼兒園。其具體思路一般為:根據(jù)本園的師資、硬件等實際水平,選定某一領域的教育作為全園性、長期性、決定其特色創(chuàng)建的科研課題(如科技教育、健康、藝術、環(huán)保、雙語教育等),請幼教科研專業(yè)人士參與課題方案的制訂,并指導方案的實施,力求達到在不斷推出科研成果的同時,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促使幼兒園的整體水平走向新層次。
幼兒園在行政與教育管理上的相應措施一般為:打破原有分科教學課程模式在活動時間、內容上的分配方式,強化目標管理,強調滲透與相輔相成。即①提高幼兒園一日各環(huán)節(jié)活動的目的性和教育性,要求幼兒一日各環(huán)節(jié)活動的設計和安排充分體現(xiàn)為周目標服務的思想,爭取保教目標、教育大綱在有限的時空得以最大程度的貫徹和完成;②在①的保證下,減少分科教學中各科目活動的時間和次數(shù),保障專門的特色教育活動時間;③特色教育活動作為幼兒全面發(fā)展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展開,特色教育目標的確定以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為宗旨,特色教育內容、方式方法與其它教育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如雙語教育中將說英語貫穿于常識、語言等活動中。
此類型的辦園特色,由于以科研為指導,能及時調整教育過程中的偏差,計劃性、目的性和科學性有一定的保證。幼兒園可以在不斷走向這一特色教育領域領先位置的同時,將幼兒園的行政與教育管理工作從經驗型向理論研究型推進。因此,“科研”對這類園在“特色”及整體發(fā)展上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科研指導或科研滯后,都不可避免地使幼兒園的特色教育流于“經驗積累”,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可考和可借鑒價值,幼兒園的發(fā)展難于上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