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息化教學設計
5.強調針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注重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在教師和學生水乳交融的活動中展示評價的總結、矯正、促進和催發的功能。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的前提是必須調動學而不厭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有意識、有興趣、有責任去參與教學活動。評價便是調動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機制,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才能習得。通過教學評價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諧,發現生命的燦爛。最近我觀摩的幾堂課中,很多老師的教學策略設計得很好。如高二物理《電磁波》這堂課上,教師能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策略,在引入課題的情境中展示了三個問題:1、電磁波在真空中也可以傳播嗎?2、光是電磁波嗎?3、如何有效地屏蔽電磁波?讓學生帶著問題在主題學習網站以及公網上自主學習和探究,并在討論區以留言的方式與他人交流,進行合作學習,在這十幾分鐘的時間里,同學們各自在網絡上找到了支持自己觀點的內容,發布到了交流平臺上,有些知識遠比教材上豐富的多,既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索、求知的習慣,又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習上的雙贏(win-win)。還有高一的一節美術欣賞課《色彩》,教師利用了大量網上資源,結合自己對色彩的認識和感受,成功地使學生們在享受美的同時,提高了對色彩的認識,很多聽課老師對這堂課都贊不絕口。真如一位普通高中校長所說的:沒想到地理課、美術課還可以這樣上,而且可以上得如此的精彩。
總之,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教師關注的重心應該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以實現一種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這種環境可以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不受時空限制的資源共享、快速靈活的信息獲取、豐富多樣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區界限的協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養學習者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學習方式。而不再是老師僅僅用ppt代替板書,以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為主導,鼠標成了新式的教鞭,投影成了多彩的黑板;教師是程序化的導演,學生是機械化的觀眾。今天,我們應該關注信息時代的深度學習,并能利用技術為教學服務,同時在信息化環境下改變著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