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教學設計
一、貫徹新課改教學理念
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老師為導”的教學觀。注重過程性,以問題為中心,關注問題,引發問題,圍繞問題展開敘述,進行探究;注重實踐性,采用多種教學實現方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平等的交流中完成教學目標;注重開放性,給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提供一個更開闊的空間和視野,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去思考、去查、去做,使學生在多層次的探究活動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增長學習的能力。
二、明確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在歷史進程中,我國人民作出的鄭重選擇,也是由其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依法執政是黨的基本執政方式。
2.能力目標
中國共產黨執政,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人民對中國近代史上各種政治力量和出現的種種建國方案進行比較鑒別作出的抉擇,引導學生試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觀察、評價問題,提高學生的比較、鑒別的能力。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歷史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學生善于將不同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人民創建新中國的光輝歷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使學生對黨的認識升華,進而更加信賴和熱愛中國共產黨,努力學習書本知識,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三、教材處理和思路設計
首先投放《焦點訪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專題,給學生設置政治情景,引出本節要學習的問題。然后激勵學生緊跟時代步伐,帶著問題,共同探究第六課第一框《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1.老師點撥學生共同回憶中國近代史。通過體驗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相繼失敗得出歷史結論: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擔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要使命,所以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來承擔此重任。
2.老師繼續點撥學生回憶黨史。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登上歷史舞臺以后,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又相繼出現了三種建國方案,擺在人民面前,讓人民來選擇,人民究竟該選擇誰來領導呢?看《淮海戰役》的片段。從《淮海戰役》這場“小車推出來的勝利”中又得出一個歷史結論: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偉大的國家不僅站起來了,而且富起來了,強起來了,這些都證明了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
于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得出了第一個問題的結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不是自封的,而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而歷史和人民之所以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歸根到底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這個問題學生自主探究兩個問題來理解。老師總結:通過理解課本知識,進一步明確:中國共產黨一登上歷史舞臺,就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代表少數人的利益,更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歷史和人民就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來執掌政權,從而維護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黨的性質和宗旨也決定了黨不僅能夠救中國,還能夠發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