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基本職能
課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能識記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 2.能理解價值與價格的關系。 能力目標: 1.能體會貨幣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有正確的貨幣觀念。 教學內容1.貨幣職能的含義 2.價值尺度 3.流通手段 4.價格的含義及其與價值的關系 5.貨幣流通規律教學重點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含義、表現形式教學材料和工具教材、教參,黑板和多媒體等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與方法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導入:上次課我們學習了貨幣的有關知識,現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貨幣的含義和本質是什么?(學生回答)那貨幣的本質是通過什么來體現的呢,想知道答案的就跟我一起來探討:貨幣的基本職能。 講授與活動階段: 要了解貨幣的基本職能,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貨幣的職能。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貨幣本質的體現,是由貨幣的本質決定的。 貨幣的職能很多,但是基本的職能就有兩種: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它們從貨幣產生時起就有的。 展示教材第五頁圖片:我們來觀察這些圖片,注意圖片下的數量單位,思考他們所表示的是什么?體現了貨幣的什么職能?并嘗試概括價值尺度和價格的含義。(請學生回答,老師作小結。) 含義:貨幣所具有的衡量和表現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原因:貨幣本身是商品,也有價值。 價值尺度 價格: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 表現形式:只需觀念上的貨幣。 我們提到了價格,那它是怎么來的,由誰決定?這就涉及到它與商品價值的關系了。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值決定價格。一般情況下,商品價格的高低與商品本身價值的大小成正比,與貨幣本身的價值成反比。 在流通的過程中,貨幣又會充當哪種基本職能呢?我們來看貨幣的另一基本職能:流通手段。(展示教材第六頁的商品買賣的圖片) 我們來看一組圖片,然后分析貨幣在買賣過程中發揮了什么作用。(請學生思考后回答)
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含義: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流通手段 商品流通 公式:商品——交換——商品 (w) (g) (w) 表現形式:必須是現實的貨品。 對于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這兩個概念可能我們比較容易混淆,因此我們應該要加以區分它們之間的關系。要區分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這兩者的關系,我們從它們所強調的內容出發,流通手段強調的是忽必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進行交換,強調交換的形式 商品流通的公式為:商品——貨幣——商品,其實它是分為兩個階段的,即買和賣兩階段。第一階段:商品——貨幣為買的階段,第二階段:貨幣——商品為賣的階段,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嘗試著分析、解釋買和賣這兩個階段,然后討論:為什么企業是質量為生命?(請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教師做總結。) “商品——貨幣”是買的階段,即商品生產者把商品賣出去,這樣其才會獲利,如果賣不出去,就意味著生產者白白付出勞動,得不到貨幣,也就影響:貨幣——商品“階段的實現,無法實現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的目的,就會生存不下去,最終被市場淘汰。所以我們可以說“商品——貨幣”這一階段是實現“貨幣——商品”的基礎,影響著它的實現。在這一過程中,留給商品產生者很多富人思考,現在我們來轉換一下角色,假如你是商品生產者,要實現“商品——貨幣——商品”著一過程,你需要做什么?(提問學生,對學生的回答做分析總結。) 商品生產者要是自己的商品賣出去,并且賣出好價錢,就要為購買者著想,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層的商品。這就是為什么企業視質量為生命的原因了。 根據前面所學的知識我們知道,貨幣能夠與一切商品交換,那是不是意味著流通中的貨幣量越多越好呢?這就涉及到一個規律了:貨幣的流通規律。實際上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的,現在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貨幣的流通規律。 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價格總額(即待售商品與價格水平的乘積)成正比,同貨幣流通速度(即貨幣在買主和賣主之間轉手的次數)成反比。用公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