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經濟知識(精選2篇)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經濟知識 篇1
第一課 商品和商品經濟知識精講
一. 本周教學內容:
第一課 商品和商品經濟
教學目標
本課是全書的起始課和理論基礎。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懂得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了解商品、貨幣、價值規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為學習和理解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打下理論基礎,也為以后各課的學習作好知識上的準備。
具體要求
知識要求
識記以下知識:
商品經濟的基本含義、存在條件和類型。
貨幣的職能。
人民幣的主幣和輔幣;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所使用的紙幣名稱。
理解以下知識:
商品的含義;商品與物品、商品與勞動產品的區別和聯系。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區別。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生產率成反比。
價格、商品流通、紙幣、通貨膨脹的含義。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表現形式、在商品經濟中的作用。
初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以下問題;
結合現實中人們對貨幣的不同看法,從貨幣的起源和本質說明正確認識貨幣的作用。
用價值規律的有關知識,分析說明商品生產者必須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能力要求
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由具體到抽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抽象思維能力;由已知判斷合乎規律地推出未知新判斷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運用基本理論,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以及黨的經濟政策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思想覺悟要求
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優勝劣汰的競爭意識、時間觀念、效率觀念,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同時,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正確認識和對待貨幣的作用,破除“金錢萬能論”。
第一節 商品
1. 什么是商品
“凡是用錢買來的東西就是商品”,這是從我們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現象上看問題,我們要求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給商品下個科學的定義。
“概念”是對于同類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質的特性的反映。我們要給“商品”這個概念下個科學的定義,就必須從千千萬萬、形形色色的具體商品中概括出它們的共同本質。
我們可歸納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凡是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
勞動產品必須用于交換才是商品
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變的,二者可以轉化。商品一旦離開流通領域,就成了消費品或待消費品了。
商品作為勞動產品,可以說自從有人類社會時就有了,但用于交換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下面我們要研究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存在的條件。
2. 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條件
1)商品不是從來就有的,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產生的
在原始社會的很長時期內,由于生產力極其低下,沒有剩余產品,不可能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農業和畜牧業的分工,勞動生產率有了明顯提高,產品有了剩余,于是農業部落和畜牧部落之間把公有的多余產品進行交換。不過,此時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生產還沒有產生。
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人們使用的勞動工具也由石器過渡到金屬工具。勞動效率的提高和金屬工具的使用,使得個體勞動成為可能。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盛行后,生產資料就由原始公社所有逐漸變為個體家庭私有了。私有制產生了。
這時,商品生產就不僅在原始公社之間進行,而且在原始公社內部開始盛行。手工業者用其生產的手工業品,同農業生產者交換糧食,同畜牧業者交換肉類、毛皮,以維持自己的生活。這些手工業者的生產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是真正的商品生產。有了商品生產,必然有商品交換,于是商品經濟問世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就是商品經濟。
2)商品生產
“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即商品生產”。
3)商品經濟
請同學們注意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商品經濟三者的區別:
商品生產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生產。
商品交換是商品生產者相互讓渡和買賣商品的行為。需指出的是:出現在原始部落間、由部落首領出面進行的剩余產品的交換,是最初的商品交換;商品生產出現以后經常出現的商品交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交換。
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它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4)商品經濟的產生條件
社會分工使得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只能生產某種或某些產品。為了滿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換勞動產品。私有制表明,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勞動產品不是屬于大家共有。這樣,一方要獲得另一方的產品,就必須通過商品交換。因此,商品經濟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這兩個條件下產生的。
商品經濟的存在條件
商品經濟的存在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基礎。(劃分第7頁第3段)
因為有了社會分工,不同的生產者各自生產出不同的勞動產品,同時又都需要別人的產品,所以才需要互相交換。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細,要求交換的范圍越廣,次數越頻繁,商品經濟就越發達。因此,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客觀需要。
生產資料屬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現,使得交換從必要變為現實。
由于生產資料屬于不同的所有者,誰也不能無償地取得對方的產品,只能通過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換,才能獲得自己的產品。可見,生產資料屬于不同的所有者,使商品交換成為必須。
商品經濟的產生條件與商品經濟的存在條件能劃等號嗎?
商品經濟的生產條件和商品經濟的存在條件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社會分工,既是商品經濟的產生條件,又是商品經濟的存在條件。因為有社會分工,才產生了交換的客觀需要,而且社會分工越細,專業化程度越高,交換的范圍越廣,次數越頻繁,商品經濟就越發達。但私有制只能是商品經濟產生的條件,而不能說是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因為生產資料屬于不同的所有者,既包括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也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公有制存在著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它們作為生產資料的不同所有者,有著各自的物質利益,它們之間的經濟聯系,只能通過買賣關系,在相互轉讓產品時必須實行等價交換;集體所有制企業之間的關系,也是不同所有者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也是相互交換產品的關系;全民所有制內部不存在生產資料屬于不同所有者的關系,但存在各個企業有各自獨立的物質利益的一面,因而不能搞無償調撥,它們之間也需要等價交換各自的產品。此外,我國還存在非公有制商品經濟,這些非公有制經濟同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之間,在互相轉讓產品時,也必須實行等價交換。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商品經濟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存在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社會,雖然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但都存在社會分工,存在著生產資料不同的所有者,因而都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我們懂得了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為了進一步認識商品的經濟的本質及其規律,我們必須認識“商品”這一商品經濟細胞的基本屬性。下面我們來學習商品的基本屬性。
3. 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
1)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叫做商品的“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屬性,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也可以具有使用價值。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屬性。它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
還應說明的是,一種物品可以有多種使用價值,如牛,讓它耕地,是生產資料;宰殺供人食用,是生活資料。而且,隨著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人們還會逐漸發現同一種物品可以有多方面的效用。人們購買商品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這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那么,不同的商品之間為什么能互相交換呢?這涉及商品的另一個基本屬性:價值。
2)商品的價值
商品價值的概念:“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
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屬性,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都沒有價值
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體現著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即反映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下面我們進一步分析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3)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費了大量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因此也就不能成為商品;
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沒有價值的東西,就不是商品
總之,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必然有使用價值。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這個觀點,應包括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以上我們分析說明的是使用價值與價值二者的統一,二者是相互聯結、不可分割地統一在商品這個統一體中的。其對立的方面應作如下理解:
作為生產者或消費者,誰都不可能同時占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生產者,有的是使用價值,他要得到的是商品的價值和獲得利潤,但他要得到的價值,必須讓渡出使用價值;消費者要得到的是使用價值,但他必須付出價值。
重點知識講解:
1、商品: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經濟: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
2、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體現人與物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特有的屬性和本質屬性,體現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
3、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4、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注意;不能說使用價值決定價值;使用價值決定價格。)無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無價值;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必然有使用價值;無價值的東西不一定無使用價值。
【模擬試題】
一、選擇題
1. 商品生產者想方設法提高產品質量,更新產品品種,這種做法的最終目的是
a. 為了消費者的需要 b. 為實現商品的價值
c. 取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d. 適應追逐市場變化的需要
2. 人民幣在人們的日常經濟生活中,發揮著①流通手段的職能 ②支付手段的職能③貯藏手段的職能 ④世界貨幣的職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
3. 小張在某超市購物,選購了18元零7分錢的商品。當時她身上恰好有7張1分的紙幣,于是在付賬時就遞給收銀員20元人民幣和7張1分的人民幣紙幣。不料,收銀員怎么也不肯收這7分紙幣,雙方還發生爭執。最后在小張的堅持下,收銀員還是收下了這7分紙幣。這是因為,1分紙幣與其他人民幣同樣
a. 是商品流通的產物 b. 用來衡量商品的價值
c. 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 d. 有法律強制通行力
4. 在計算機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日本東芝、索尼等名牌依然昂貴。有人由此得出結論:商品的價格是由質量決定的。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
a. 否定了供求關系影響價格
b. 否定了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
c. 否定了使用價值決定價格
d. 否定了勞動生產率影響價格
5. XX年6月2日,康佳再度率先發力,在國美、蘇寧、永樂、易好家等各大商場掀起了平板彩電降價風暴,7折起銷售,最高降幅達10 000元。從15英寸到50英寸,總體降幅達30%。平板彩電的降價從根本上說,是因為
a. 某些平板彩電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b. 平板彩電行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c. 平板彩電在目前還供不應求
d. 平板彩電的個別勞動時間降低
6. 下面是某地鞋廠出現的三種情況:①某鞋廠勞動生產率率先提高,該行業勞動生產率未變;②制鞋行業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某鞋廠勞動生產率未變;③某鞋廠與本行業勞動生產率同等程度地提高。在上述三種情況下,某鞋廠每雙鞋的價值量依次產生的變化是
a. 提高、不變、降低 b. 降低、提高、不變
c. 不變、不變、提高 d. 不變、降低、降低
7. 某市就水價召開居民聽證會,并形成了階梯水價,消費如果超過規定水的噸位,就要多花錢。目前影響我國水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
a. 水的需求量不斷增長
b. 生產水的勞動生產率日益低下
c. 人們節水意識淡薄
d. 我國的水資源面臨枯竭
8. 雙星集團的“雙星”鞋、“雙星”輪胎全國聞名,先后獲得“全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殊榮。雙星集團總裁汪海說:“越是名牌,越要重視質量,制造時尚產品,引導時尚潮流。”雙星集團重視商品質量,是因為
a.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b. 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c. 使用價值決定商品的價格
d.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9. 雙星集團看重“時尚”,是因為
a. 價格影響供求關系
b. 供求關系影響商品的價格
c. 消費心理決定商品的價格
d. 新式商品一定暢銷
10. “只有疲軟的產品,沒有疲軟的市場”主要說明
a. 產品質量影響產品的銷售量
b. 產品質量決定市場的占有率
c. 產品質量決定商品的價格
d. 產品質量決定供求關系
11. “只有淡季思想,沒有淡季市場”,開發市場,必須
①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②生產高質量的產品
③搞好售后服務 ④提高商品的價值量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12. 價值規律是通過什么表現出來的
a. 價格的不斷上漲
b. 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c. 生產和消費的相互制約
d. 價格的持續下跌
13. 許多企業為了開拓國際市場,靠的是低價格競爭;而海爾不是靠低價格競爭,而是靠產品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在國際競爭中取勝。這是因為
a. 商品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
b. 商品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受技術影響
c. 商品價格由使用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
d. 商品價格由技術決定,受質量影響
14.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有時會出現通貨緊縮現象。一般來說,在通貨緊縮期間
a. 物價上漲,收入上升
b. 市場擴張,貨幣升值
c. 生產投資減少,失業增加
d. 生產投資增加,生產擴大
15. 在一家相機商店,一臺數碼相機標價5 000元。這表明
a. 貨幣充當流通手段的職能
b.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
c. 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
d. 貨幣充當價格手段的職能
16. 馬克思指出:“在貨幣不斷轉手的過程中,單有貨幣的象征存在就足夠了,貨幣作為商品價格的轉瞬即逝的客觀反映,只是當作自己的符號來執行職能,也能夠由符號來代替。”這一論斷主要說明了
a. 紙幣是沒有價值的觀念貨幣
b. 紙幣能充當衡量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度
c. 紙幣能夠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d. 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二、非選擇題
1. 俗話說:“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可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為什么總是選購“物美價廉”的產品?
2.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低價競爭已成為重要的競爭手段。運用經濟學原理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價格?影響價格的因素包括哪些?
(2)價格競爭對買賣雙方和社會的發展將帶來哪些影響?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 解析: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不是為了個人消費,而是為了賺錢,取得價值。b是正確選項,其他選項不符合題意。
答案:b
2. 解析:人民幣是紙幣,它本身沒有價值,它只能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符合這一規定性的有①②。執行貯藏手段的貨幣只能是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一般來說只有黃金或白銀才能作為世界貨幣,只有少數國家的紙幣具有某種世界貨幣的職能。因此,③④不選。所以該題選c。
答案:c
3. 解析: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因此d是正確選項。紙幣是商品交換發展的產物,但這不是構成題干要求的原因,因此a不選。紙幣本身沒有價值,不是商品,因此,b、c與題干不符,不選。
答案:d
4. 解析:選擇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商品價格決定因素方面的知識。商品價格是由質量決定的,實質上是認為使用價值決定價格,而使用價值是千差萬別的,是無法比較的。優質商品之所以比同類商品價格高,主要是因為在同等條件下使用了更多的勞動時間。題中的觀點否定了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沒有否定a、d兩項。
答案:b
5. 解析:平板彩電降價的根本原因是行業即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因為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b是正確選項。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個別勞動時間降低,不能直接影響整個商品的價格。c項不符合目前的市場實際。
答案:b
6. 解析:正確解答這一問題的前提,是要正確認識商品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行業勞動生產率未變,商品價值量不會變;行業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商品價值量降低。不管個別企業勞動生產率怎樣變化,只要行業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商品價值量一定降低。d是正確選項。
答案:d
7. 解析:影響我國水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a項,因為供求與價格是相互制約的。提高水的價格,有利于控制水需求量的增加。b項表述錯誤,d項表述不準確,c項不是主要的、直接的原因。
答案:a
8. a 9. b
解析:在第8題中,雙星集團重視商品質量,這是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只有具有高質量的使用價值,才能實現商品的價值,a是正確選項。b項內容與試題沒有直接關系,因為是屬于使用價值范疇的問題。c、d兩項表述錯誤,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在第9題中,所謂“時尚”就是人們新的需求,而看重“時尚”就是看重商品的供求關系。而供求關系影響商品的價格,b是正確選項。a項與試題的角度相反,c、d兩項表述錯誤。
10. a 11. d
解析:選擇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市場經濟方面知識。在第10題中,著重說明產品質量對市場銷售的影響,a是正確選項。其他選項表述不準確,產品質量對市場占有率、價格和供求關系起影響作用,不是決定作用,還要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在第11題中,①②③從不同角度正確反映了試題內容。④是錯誤的,提高商品價值量一般來說意味著價格的提高,不利于開發市場。
12.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價值規律表現形式的理解。價值規律是通過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表現出來的。a、d表述片面;c觀點錯誤;正確答案為b。
答案:b
13. 解析:海爾依靠產品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在國際競爭中取勝,意味著產品在同等條件下包含著更多的勞動時間,而且具有很高的質量,能夠得到人們的青睞,這說明價格不僅由價值決定,而且受供求關系影響,a是正確選項。b、c、d表述錯誤。
答案:a
14. 解析:通貨緊縮時經濟發展不景氣,生產下降,產生失業現象。c是正確選項,其他選項不準確。
答案:c
15. 解析:一臺數碼相機標價5 000元,這表明貨幣是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b項正確,其他選項不準確。
答案:b
16. 解析:貨幣能夠由符號代替,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c是正確選項。a表述錯誤,紙幣不屬于觀念貨幣;b、d不符合題意。
答案:c
二、非選擇題
1. 解析:“物美價廉”體現了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系。“物美”是消費者對商品使用價值的要求;“價廉”是消費者對商品價值的要求。在“物美”的同時,要求“價廉”,這是因為商品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個別企業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可能實現“物美”和“價廉”的統一。
答案:(1)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物美價廉”是商品兩個基本屬性的反映。
(2)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不同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時間不同,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競爭中就處于有利地位,因此,具有相同使用價值的商品,價格可能不同。
(3)人們在選購商品時有可能找到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理想結合點,選購“物美價廉”的產品。
2. 解析:第一設問,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和紙幣發行量的影響。分清決定作用和影響作用。第二設問,價格競爭直接影響生產者的利益,這就要求不斷地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能給消費者帶來一定實惠,對于整個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答案:(1)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一是商品的價值。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決定價格。二是供求關系。
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于求價格下降。三是受紙幣的發行量的影響。紙幣的發行量
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
(2)第一,直接影響商品生產者的經濟效益,能夠促使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使消費者購買商品支出減少,直接獲得利益。第三,促使整個國民經濟優化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經濟知識 篇2
經濟常識知識清單
◆1、經濟的含義
(1)經濟就是指在 的基礎上進行的
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經濟的四個環節(依次順序): 。
(3)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 。
▲2、學習經濟常識的意義:
(1)了解 概況,明確
;
(2)提高 能力,做有經濟頭腦的人。
(3)增強 觀念,自覺規范自己在 中的行為。
第一課 商品和商品經濟
第一節 商品
◆一、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
1、商品是 。
2、 和 的總和,就是商品經濟。
3、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有兩個:一是 ;二是 。
4、商品經濟有 , , 三種類型。
5、比較物品,勞動產品,商品
▲◆二、商品的基本屬性
1、一種勞動產品要成為商品,首先必須具有 ,即可以滿足人們某種需要。
2、商品的使用價值是 。
3、商品的價值是 。
4、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
5、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 和 。
★辨析: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必然有使用價值。
▲◆三、商品的價值量
1、商品的價值量是指 ,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
決定,而是由 決定。
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
3、勞動生產率就是 。
勞動生產率的高論著有兩種表示方法: , 。
是商品生產者增加收入的途徑。
4、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第二節 貨幣
一、貨幣的產生和本質
1、貨幣是 的產物。
2、一般等價物就是 。
3、貨幣是 。
★貨幣的本質是 。
▲二、貨幣的職能
1、貨幣的五種職能 。
其中: 和 是貨幣的基本職能,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并不需要 的貨幣,只是 的貨幣。
2、價格是價值的 ,價值是價格的 。
商品價格的高低,一般地說與商品本身價值的大小成 。
3、物與物交換的公式: ;
商品流通的公式: ;
商品流通是 ;
流通手段是 。
簡答: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的內涵。
三、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1、紙幣是 。
★我國唯一的貨幣發行銀行是 。
2、決定商品流通所必要的貨幣量,有三個因素:
① ② ③
3、通貨膨脹是 。
4、如何正確對待貨幣
第三節 價值規律
▲◆一、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表現形式
1、價值規律是 的基本規律。
2、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 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 為基礎,實行 。
3、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
4、如何理解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僅不違背價值規律,反而正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二、價值規律的作用
1、調節 ;
2、刺激 ;
3、促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