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一框(精選2篇)
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一框 篇1
民主選舉:投出理性一票一、學習目標——明確方向,有的放矢1、知識與能力方面 知道不同的選舉方式既有各自的優點,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了解公民參與民主選舉的重要性。學會理論知識和實際材料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2、情感態度價值觀 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權利,增強主人翁責任感。二、重點難點——抓住關鍵,突破重點不同的選舉方式的優點和局限性三、認知探究——夯實基礎,探究提高【基礎提示】1.比較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直 接 選 舉間 接 選 舉優 點局限性適用范圍2. 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的比較
有 利 方 面
弊 端 方 面
等額
選舉
差額
選舉3.公民參與民主選舉的意義及應有的態度、方式。【探究提高】 1.教材p16-17的虛框2.有人認為,直接選舉比間接選舉更能體現民主。你認為是這樣么?四、知識結構——構建體系,把握聯系 五、達標檢測——勤學苦練,游刃有余1、下列選舉方式中屬于間接選舉的有( )a.某班同學投票選舉自己的班長 b.某村村民投票選舉村民委員會主任c.某鎮各戶代表對鎮長候選人進行無記名投票選舉 d.某鄉鎮投票選舉本鄉鎮的人大代表2.XX年,上海市區、縣人大進行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工作,全市1000多萬名選民投票選舉產生了5000多名新一屆區縣人大代表。我國區、縣人大代表的選舉方式是( )a.等額選舉 b.直接選舉 c.間接選舉 d.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相結合3.下列對直接選舉和差額選舉的選舉方式認識正確的是 ( )①實行直接選舉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的意愿 ②直接選舉一般在選民較多、分布較廣的情況下實行 ③差額選舉能充分考慮當選者結構的的合理性 ④差額選舉在被選舉人之間形成競爭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4.為了順應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已經將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擴大到( )a.村級 b.縣級 c.省級 d.全國5.由于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的文化水平等具體因素的制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選舉方式不同。影響選舉方式的客觀因素是 ( ) ①選民的文化水平 ②選民的民主意識 ③選民的物質生活條件 ④社會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6.在某鄉人大換屆選舉時,選民明確表示:不了解的候選人不選,不辦實事的不選,不替老百姓說話的不選。這“三不選”主要體現了 ( )a.我國的民主是廣泛的、真實的 b.廣大選民的民主意識明顯增強c.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 d.人大代表都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深圳市南山區麻嶺社區居委會33位選民,致函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和南山區人大常委會,要求罷免陳某的南山區人大代表資格。據此回答7—8題。7.33名選民提交罷免函,是符合我國選舉法規定的,這是公民依法行使權利的表現。這說明a.選民想罷免誰,就可以罷免誰 b.我國的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的特點c.我國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實性特點 d.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政權8.選民要求罷免代表,在中國政壇吹來一股清新的民主之風。這表明( )①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 ②公民的一切愿望都能得到尊重和實現 ③我國人民的民主意識日益增強 ④要把人民當家作主與堅持黨的領導結合起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六、課外作業——學以致用,提高能力9.XX年12月18日,江西省貴溪市周坊鎮廟頭村進行村委會的選舉,選民們都進行了投票,但他們各有各的想法。村民甲說:“選舉與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要珍惜手中的選票。”村民乙說:“選舉與我沒有多大關系,隨便選一個就行了。”村民丙說:“選舉與我無關,我是誰都不選。” 請用政治生活知識,評價上述三位村民的觀點。參考答案1—8 cbdbb bca9.①選舉權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權利。在我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權利是非常廣泛的,其中最基本的權利就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每一個公民都應珍惜選舉權,投出理性的一票。②選舉權是公民最重要的民主權利。公民是否積極參加選舉,是衡量公民參與感、責任感的重要尺度。③甲認識到了選舉權對于公民的重要性,認為理性行使選舉權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這是現代公民應有的素質,更直接體現了甲作為公民的主人翁意識。而村民乙和村民丙都沒有認真、理性地行使選舉權,是公民意識、主人翁意識不強的表現。
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一框 篇2
授課老師:羅偉強
課 題: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一框題《影響價格的因素》
教學目的:使學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價格為什么忽高忽低,但又不至于變化太大,商品價格變動是受價值規律支配的,懂得在市場競爭中商品生產者要想獲利就必須努力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整個社會要享有更多的商品就必須努力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重點:1供求影響價格;2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3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4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
教學難點 :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教學過程 與教學內容:
老師:同學們好!
學生:老師好!(使學生進入上課狀態,拿出課本及筆記本)
[導入 新課]前邊我們已經學習了第一課《神奇的貨幣》,現在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請回答老師的兩個問題,知道的同學請舉手回答。
老師:第一個問題,什么是商品?(停頓、觀察學生)
舉手學生:用于交換的勞動商品
老師:回答得很對,請坐!物品要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用于交換 , 二是勞動產品。
老師:第二個問題,那什么又是商品的價格呢?
舉手學生: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
老師:對,看來大家都很聰明
[副板書] 價格
商品的價格是不是固定不變的呢?當然不是是吧,比如說空調,在天氣熱的時候賣得比較貴,而在天氣冷的時候賣得比較便宜;汽車與自行車相比,汽車的價格高而自行車的價格低,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價格的變動呢?它的變動是否有規律可循呢?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影響價格的因素。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1頁,先閱讀那四組鏡頭,想一想:導致價格變動的因素是什么?
[主板書] 第二課 多變的價格
1、 影響價格的因素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四組鏡頭,鏡頭一是氣候因素,鏡頭二是時間的因素,鏡頭三是地域的因素,鏡頭四是生產的因素。
除了這四個因素,書上說宗教信仰、習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影響價格,這又如何理解呢?比如說豬肉在信奉伊斯蘭教國家不暢銷,價格自然比較低,因為伊斯蘭教信徒是不允許吃豬肉;日本人喜歡穿和服,但如果把和服拿到我國來賣,價格肯定會下跌,因為人們對和服的需求量小。
我們把6個因素總結一下,就可以得出供求影響價格。比如說高價羽絨服在東北賣得火暴,就是因為人們對它的需求量大,石油輸出國組織也就是歐佩克宣布減產原油,意味著對石油的供給減少。大家把這句話劃起來:各種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給或者需求來實現。
我們知道供求影響價格,那供求又是如何影響價格的呢?
供就是商品生產者的供給;求就是消費者的需求。
①需求對價格的影響
以口罩行業為例:
假設生產者供給 消費者需求
10萬個 15萬個
[副板書] 供不應求→買者競爭→價格上漲→賣者有利→(賣方市場)
我們以口罩行業為例,假設商品生產者可以供給10萬只口罩,但這段時間恰巧爆發疫情,比如去年廣州的SARS,大家都身有體會吧。人們對口罩的需求增加到15萬,這就必然會導致商品的供不應求,但我們都想買口罩,這就引起買者競爭,從而商家把價格抬高,形成買方市場。
②供給對價格的影響
以彩電為例:
假設生產者供給 消費者需求
15萬臺 10萬臺
[副板書] 供過于求→賣者競爭→價格下跌→買方有利→(買方市場)
我們以彩電業為例,假設商品生產者可以供給15萬臺彩電,而消費者只需要10萬臺,這就導致商品的供過于求,但是生產廠家想把彩電賣出去,這就引起賣者競爭,我們經常聽到促銷、大出血、跳樓價就是商家把價格降低,形成買方市場。
我們學習了供求影響價格這個因素,那我們想一想:由于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一輛自行車價格上漲,一亮汽車的價格下跌,那自行車的價格會不會高過汽車呢?
顯然是不可能的,那是為什么呢?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二個因素:
(2)價值決定價格。
我們先來看看
① 價值與價格的關系
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格是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所以二者的關系就是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一輛汽車 10萬元
一輛自行車 300元
正因為汽車的價值大,所以它會有10萬元的價格,自行車的價值小,所以它會有300元的價格;10萬元是用貨幣的形式表現了汽車的價值,300元是用貨幣的形式表現了自行車的價值。
大家把這句話劃起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商品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商品有價值,價值的大小就是價值量,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形成的,所以商品的價值量由勞動量決定,而勞動量又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
[副板書]商品的價值量→勞動量→勞動時間
比如說一支粉筆,我們說它的勞動量有多大,就是說生產它要花費多少勞動時間。
現在,我們來分析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時間的關系。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勞動時間分為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那什么是個別勞動時間呢?個別勞動時間就是各個生產者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
大家看書本,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為什么呢?為什么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呢?請同學回答。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A、個別勞動時間是很多的,如果用它來衡量,同一種商品就會有多種多樣的價值量。B、如果每個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時間都能決定商品的價值量,那么那些勞動越懶惰、生產工具越差勞動技能越低的生產者的商品,價值量反而越大。這顯然不符合時代進步的規律。
②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那什么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呢?請大家看課本13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我們可以從時間、物和人三個方面來理解。時間上是現在,物是說使用什么樣的勞動工具,人即是勞動者,是說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大家要特別注意平均這兩個字,這就說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從整個行業來說的。
課堂練習:甲、乙、丙、丁都是獨立的生產經營者,都生產布,當時絕大部分生產者都用織布機生產,甲、乙、丙用織布機,丁用手工織布,生產同樣一匹布,甲用10小時,乙用12小時,丙用8小時,丁用20小時,試問:
(1)誰生產的布匹的價值量大?為什么?
(2) 一匹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多少?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每個生產者都很重要,我們看下面的表格:
類別 勞動生產率 成本 單價 利潤
大多數企業 1小時20箱 20元/箱 30元/箱 200元
A企業 1小時10箱 20元/箱 30元/箱 100元
B企業 1小時30箱 20元/箱 30元/箱 300元
如果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企業獲利多,處于有利地位。
要縮短個別勞動時間,就需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那什么是勞動生產率呢?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那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又有何關系呢?
社會勞動生產率 單位商品所需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單位商品價值量
2雙鞋/1小時 0.5小時(假定0.5小時價值0.5元) 0.5元
1雙鞋/1小時(降低) 1小時 1元
4雙鞋/1小時(提高) 0.25小時 0.5元
③單位商品的價值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想一想:為什么近年來汽車、家電、手機等商品價格不斷下跌?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基本規律,它就是價值規律。經濟學家說:千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條。
③ 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
A、 價值規律的內容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內容的核心是等價交換:在貨幣出現之前,商品的價值量相等;在貨幣出現之后,在商品買賣時,價值與價格相符。
B、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圍饒價值上下波動。
價格
----------------------------------------------------- 價值
我們這節課主要講了供求影響價格和價格決定價值,內容比較多也比較重要,同學們課后要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