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愛國運動說課稿
“五四愛國運動”是高一歷史第18課的內容。現就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個部分加以說明。第一部分: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對于五四愛國運動的背景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先講解學生熟悉的過程,在通過過程來分析背景和意義。考慮到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jié)課包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所以重點放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將形成本課的一個特色。
二、說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巴黎和會拒絕中國人民的正義要求;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論著 /
二、思想教育目標:
1、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表現了偉大的力量,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青年學生應繼承和發(fā)揚五四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斗。
三、能力教育目標
a) 引導學生對比五四運動前后中國革命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b) 通過五四運動和以前革命(特別是辛亥革命)的比較,引導學生分析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五四運動爆發(fā)的背景和歷史意義
為什么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說教學媒體:電腦及教學軟件
第二部分:說教法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本課教學采用了講述發(fā)、提問法、圖示法、多媒體交互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啟發(fā)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