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美術鑒賞教案
(通過鑒賞此幅作品讓學生理解古代人物畫理論精華,宋蘇軾的“得其人之天”,南宋陳郁“寫形不難,寫心惟難。”)
鑒賞其它樣式的人物畫作品:
行樂圖 清.禹之鼎《幽篁坐嘯圖》
標準像 明清肖像畫(讓學生體驗不同樣式人物畫作品的各自特點)
2、探討過程
結合現代人物畫作品的藝術特點,談談二十世紀以后中國人物畫是如何發展的?(學生討論)
黃胄 《慶豐收》
周思聰《人民和總理》
蔣兆和《一籃春色賣遍人間》
劉文西《祖孫四代》
3、教師小結:20世紀初期人物畫從整體發展上處于衰落時期,到中期以后有新的發展。許多人接受西方造型基礎訓練,提高了造型能力,運用傳統筆墨技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三、 拓展練習
選擇不同的畫比較不同的藝術語言特點
第二課 傳統藝術的根脈——玉器
(1個課時)
教學目的:1、通過古代石器、玉器的發展,了解人類審美意識的萌生與發展。
2、了解玉器的豐富內涵和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由此對工藝美術獲得初步了
解。
教學重點:玉在古代社會中的特殊地位和具體的應用。重點介紹“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歷
史意義。
教學難點:玉是珍貴的工藝品,學生不易直接接觸到,教學中需要對古代的禮制作一些初步
的介紹,從而了解玉的特殊歷史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生活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中或者市面上,同學們經常都能見到玉,所以玉這個概念對大家來說并不陌生,
在語文詞匯里也有很多關于玉的詞匯,比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寧為玉
碎,不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金玉滿堂”、“金枝玉葉”、“金口玉言”、“金玉良緣”、
“錦衣玉食”、“拋磚引玉”等等這些詞語中,那個玉字不是代表美好的、高尚的字眼?那么
玉為什么能夠如此運用呢?它到底有著什么樣的意義?
二、新授
1、 玉的定義p8:是石之美者。“美”字不止外在美,還帶內在之美,給人感受之美。
玉器在人們心目中有兩種不同的審美追求:一是黃牛課件 新課標突出玉的天然美。如課文的“大圭不琢”,
圭:是古代帝王或諸侯朝聘或祭祀時所執的丁字形玉器。它沒有經過繁瑣的磨制,保持著玉
石本身的那種天然美。所以有“大圭不琢,美其質也”的這種說法。另一種是追求華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