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美術鑒賞教案
就是將玉石經過加工磨制,使之更加華麗秀美。
2、 玉的歷史及其重要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有“玉石之國”的美譽。可見玉在中國很早以前就已經誕生。
課文p5。舊石器時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玉就是舊石器
時代先民們在磨制石器的過程中發ppt課件模板現有些石頭質地堅硬,色彩與光澤漂亮,讓人看了有一種
愉悅的感覺,然后就把這些石頭區分開來,把“石之美者”稱為“玉”,起先是把玉作為裝
飾品或祭祀神靈的禮器,后來在磨制過程中,對于玉的審美逐漸超出實用目的,使玉成為“財
富、權威和精神”的象征,甚至把對于玉的審美比附于社會道德規范。如:東周、西漢時期
提出的“君子比德于玉”。p7
▲孔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初三物理教學反思,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許慎(《說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也。鯉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遠聞,智也,不撓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潔也。”
解釋:“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溫和滋潤具有光澤,表明玉善施恩澤,富有仁愛之心;
“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玉有較高的透明度,從外部可以看出來其內部具有的特征紋理,表明玉竭盡忠義之心;
“其聲舒揚,博以遠聞,智之方也”——如果敲擊玉石,會發出清亮悠揚悅耳的聲音,并能傳到很遠的地方中泰化學煤礦,表明玉具有智慧并傳達給四周的人;
“不撓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極高的韌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氣;
“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有斷口但邊緣卻不鋒利,表明玉自身廉潔、自我約束卻并不傷害他人。
▲春秋齊國國相管仲曰玉有“九德”: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智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藏華光澤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聲清團徹遠,純而不殺,辭也。
從上面這些文字可以看出,不管是九德、十一德還是五德,主要的精神內涵是“仁、義、
禮、智、信”。
解釋:三高中語文第三冊試卷綱五常,三從四德的意義。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
▲“三從”是指:女子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中國論文數據庫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雖說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是封建社會的一套,但對于規范當代社會人倫道德仍然有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