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學案例評比——多媒體作品合成;
6、拓展階段(2分鐘):
老師:3月份是縉云仙都桃花節,請大家用flash為創作工具制作一個宣傳品,大家先設計一下這個作品分幾個模塊?分析一下所需素材?
一節課、一份收獲
----省優質課《多媒體作品的合成》教學反思
浙江省紹興市高級中學 金小平
四月二十三日,我參加了xx年浙江省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比。回顧過去三十五天的日日夜夜,我不禁百感交集,感受頗多:細致的課前準備,激情的課堂演繹,理性的課后總結,體會一次次進步,縱觀一路比賽,感悟課堂,收獲心得。
盡管比賽的結果不盡人意,評委的點評讓我受益匪淺。教學活動結束后,我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概括,對本人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表現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
成功之處:
一、精心設計導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初始環節,傳統的“復習演示上節課的操作流程——引入新課”的導課模式顯然不能滿足新課改的要求。第一,首先以“奧運”開幕式上的傳統風箏為題導入,引出傳統風箏與吉祥寓意的關系;其次,讓學生先練一個小練習,引復習鞏固舊知識;接著讓學生欣賞一個半成品的作品,引出多個場景的關系;最后讓學生選擇任務一(簡單)或任務二(稍難)來完善作品。
二、課前對教材挖掘深刻、對學情充分了解、并充分準備素材。
一堂優質的課堂教學是建立在教師充分的準備基礎上的,在比賽前我從課件、教學素材以及對教材把握、學情分析等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課前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同時也得到了教研員和許多老師的幫助。涉及到眾多知識點,所以我先制作一個主交互界面的作品,再演示其中一個模塊,其他幾個模塊由學生來自主選擇完成。同時給學生準備好一些必要的素材,一個自主學習的網站。
不足之處:
一、教學設計“深度”不夠
本次優質課的內容是多媒體選修第四章第三節《多媒體作品的合成》,本內容共分五課
時,我選的是第四課時即場景內容的編輯與制作。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大部分同學的思考、作品的完成來呈現的。但是,呈現的結果大同小異,半成品教學的弊端就是學生的作品不是多樣性。而且怎樣合成即腳本動作的設置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用評委的話說,沒有真正體現“合成”。所以不得不說是教學設計“深度”不夠。
二、教學調控不夠“靈活”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臺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我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
當上課一開始時,我讓學生回答幾種吉祥寓意時,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的錯;接著讓學生小結通過欣賞影片,運用了哪些flash技術時?學生的回答很緊張,很謹慎。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我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優質課后我一直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看到李藝老師主編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案例與評析》,豁然開朗,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么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煉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