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設計
黃梅縣教研室 周巧云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我國基礎教育在進入21世紀時采取的主要行動。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改革是教學改革題中應有之義。我們都知道,課堂教學是一個目標明確、計劃性強、有組織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過去我們較多關注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狀態。教師為知識、為教科書、為應試而教,把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抹殺了。結果這種重知識講解、輕能力培養的做法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學生語言綜合素質的提高。現代英語課堂教學不能限于教師領讀、解釋詞義和講解課文、語法和句型,應該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策略,鼓勵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從而使他們樂學、和諧、主動地發展。為更好地推動英語教學改革,摒棄“滿堂灌”的教學現狀,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我們還是應加大課堂教學研究力度,努力構建出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為宗旨的新型教學模式。因此,今天我想談談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
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意義
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多種要素構成的。教學設計是以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系統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計劃,就是課堂教學設計。這樣的設計使諸要素之間聯結起來,有利于促進教學的系統化,有利于提高教師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教師全面、客觀地認識教學,并不斷改進和完善課堂教學。可以說,課堂教學設計是改善課堂教學的一種更高層次的探索,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項必要工作。
英語教學設計就是英語教師根據正確的教學思想和英語教學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英語教學的整個程序及其總體結構、具體環節及其有關層面,預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劃,是英語教師教育思想、思維流程和教學藝術的體現。教學設計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所謂科學,一是要求正確運用教育思想和英語教學原理,既切合教學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性,又反映英語知識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性,兩者相輔相成;二是要求這種思維流程順暢、清晰,富于條理性。思想正確性和思維邏輯性的有機結合,便是英語教學設計科學性的基本內涵。所謂藝術,就是要求英語教學設計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創造性,能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滿足他們的學習欲望,形成師生之間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作為一名中學英語教師,研究和掌握課堂教學設計,是抓好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不論哪種學科,不論哪一種教學設計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序是:
(1) 分析教學任務,闡述教學的預期目標;從學習的需求分析開始,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這樣以解決“為什么”及“學什么”和“教什么”的問題。
(2) 分析學生特征,教師在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不僅要考慮課程、單元及課時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更需考察學生在進行學習之前,對于本課程中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具有什么知識和技能,即對學生初始能力的評定,了解學生的一般特征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和態度,即確定學生的起點狀態。
(3) 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分析學生從起點狀態過渡到終點狀態應掌握的知識、技能或應形成的態度與行為習慣;即學生通過學習應該掌握什么知識和技能。
(4) 確定教學策略,考慮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給學生呈現教材,提供學習指導;考慮怎樣才能實現學習目標或教學目標。解決“怎么學”和“怎么教”的問題,其中應考慮教學媒體的選擇和應用,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媒體或教學資源。
(5) 實行教學設計評價,考慮如何對教學的結果進行科學的測量與評價。考慮用什么方法引起學生的反應并提供反饋;對學和教的行為做出評價,在行為評價時,一方面要以目標為標準進行評價,另一方面評價提供了關于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從而對模式中所有步驟作重新審查,特別應檢驗目標和策略方面的決定。
教學設計與教案區別
教學設計有別于教學計劃和傳統的教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編者寫形式上。教案(是課時教學計劃)僅是實施教學的計劃安排,教案是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實際教學方案,是上課的重要依據。它的編寫呈現單向、線性狀態。教學設計則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對教學過程的解構和重構。課堂教學進程安排上,在以“目標——策略——評價”為主線安排教學進程的同時,出現了“活動——體驗——表現”這一新進程。現代課堂教學更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觀察、運用、討論、質疑、探究中,在情感的體驗中感悟知識、學習知識,完善人格。教學過程更趨向于多維的、開放的形態。它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同時考慮教學的意圖、教學組織中活動的主體(學生、教師,還是由他們共同參與)、行為(探索、思考、討論、操作)和方式、媒體的使用、時間的分配以及對教學效果的預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單位時間內對于教學的活動過程是呈立體或網狀思考狀態,教學諸因素不是沿“教”這條單行線前行,而是在學與教中交錯朝著教學目標行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