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通用6篇)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能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退居田園后愉悅、輕松的心境。
3、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4、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數:1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書湖陰先生壁》,讀題,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
師小結并介紹作詩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閑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園,常跟附近居民來往,相處得很友好,湖陰先生楊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這一年夏初時節,詩人又到湖陰先生家做客,對這里的環境景色十分欣賞,隨口吟成這首絕句,應主人請求題寫在當院墻壁上。
二、誦讀,明詩意。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了解全詩大意、初步掌握古詩的感情基調)
師述古詩大意,學生閉眼冥想畫面:幾間簡樸的茅舍由于經常打掃,檐潔壁凈,沒有苔蘚生長的余地;成壟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裝點得井井有條,這些全出自主人的親手栽培。一條快活的溪水,環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儼然是稻田的守護者;兩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請就推門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簾。
說說你聽后的感受,再帶著初步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全詩。
三、精讀,悟詩情。
默讀,抓詞感悟,說說你新的體會。(側重于人物形象與情感的體會與感悟)
匯報交流:
(1)湖陰先生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清靜脫俗,樸實勤勞。
(2)湖陰先生的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1、帶著新的體會感情朗讀。
2、描寫景物,贊美主人品格,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抒發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嗎?說說吧!(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3、詩人是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生動地傳遞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4、再次,感情朗讀。
5、嘗試背誦。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依據詩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能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退居田園后愉悅、輕松的心境。
過程與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古詩《書湖陰先生壁》,讀題。
2.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
3.師小結并介紹作詩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閑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園,常跟附近居民來往,相處得很友好,湖陰先生楊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這一年夏初時節,詩人又到湖陰先生家做客,對這里的環境景色十分欣賞,隨口吟成這首絕句,應主人請求題寫在當院墻壁上。
二、誦讀,明詩意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了解全詩大意、初步掌握古詩的感情基調)
3.師述古詩大意,學生閉眼冥想畫面:幾間簡樸的茅舍由于經常打掃,檐潔壁凈,沒有苔蘚生長的余地;成壟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裝點得井井有條,這些全出自主人的親手栽培。一條快活的溪水,環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儼然是稻田的守護者;兩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請就推門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簾。
4.說說你聽后的感受,再帶著初步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全詩。
三、精讀,悟詩情
1.默讀,抓詞感悟,說說你新的體會。(側重于人物形象與情感的體會與感悟)
2.匯報交流:
(1)湖陰先生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清靜脫俗,樸實勤勞。
(2)湖陰先生的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3.帶著新的體會感情朗讀。
4.描寫景物,贊美主人品格,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抒發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嗎?說說吧!(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5.詩人是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生動地傳遞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6.再次感情朗讀。
7.嘗試背誦。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依據詩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3、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退居田園后愉悅的心境。
過程與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1、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2、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朗讀帶
教學方法:
誦讀學習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理解詩題
談話:我們曾經學過《題西林壁》,知道了詩人是將詩寫在了西林寺的墻壁上。無獨有偶,今天我們要學的《書湖陰先生壁》一詩也是將詩寫在了墻壁上。詩題可理解為?
明確:題寫在湖陰先生庭院墻壁上的詩。
二、交流資料,簡介詩人
1、交流資料
同學們,你對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師生活動、展示資料)
2、簡介詩人及寫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元日》《梅花》最。
湖陰先生:指楊德逢,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里選錄第一首。
三、初讀詩文、感知詩意
1、自讀自悟,借助工具書及注釋,理解詞意,進而理解每句詩的意思。采用邊讀邊畫邊批的方式學習。
2、小組討論、交流、繼續研究。
3、交流反饋,重點引導
(1)詞意:長掃:即常掃,指經常打掃。 靜:干凈。
畦:讀音qí,意為田園中劃有界限的長條方塊。
排闥:讀音tà,推開門,排為推,闥為門。
(2)理解詩意: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4、學生嘗試自己翻譯詩意。
四、誦讀詩句,感悟詩境
1、劃節奏,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再悟詩意。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2、深入理解詩句,感悟詩境
(教師出示問題)
(1)詩人是通過什么來表現湖陰先生庭院的干凈的?
(2)本詩哪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
(3)全詩哪些詩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詩句表現了主人的品質高潔?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重點引導;
(1)“凈”,是通過“無苔”二字體現的。
教師引導: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經常打掃,總是干干凈凈的,叫人感覺舒適。
繼續引導:更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齊齊,都是主人親手栽種,這更令人心曠神怡。所以這兩句再讀的時候,要注意表達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讀自悟,想像畫面,感悟詩境。
(2)含有“護”“繞”二字的兩句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采用了擬人手法。
教師引導: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一條彎彎的河流環繞著碧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
邊讀邊悟,想像畫面,感悟詩境。
(3)“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3、學生在此基礎上自讀、小組交流讀、感悟詩境。
4、朗誦全詩,感悟詩歌內涵。
5、再次齊讀,加深印象。
五、總結中心,升華主題
1、課堂總結:《書湖陰先生壁》描寫的是湖陰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內、院外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湖陰先生庭院的贊美,體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同時也寄托了詩人的閑適心情。
2、升華主題:同學們,本詩通過描寫湖陰先生庭院內簡樸的居室,異常潔凈,院外的山水農田,青綠有情,不僅表現了詩人對美麗大自然的贊美,更贊美了湖陰先生高潔的人格品質。
六、作業布置,拓展延伸
1、背誦并默寫全詩,感悟古詩內涵。
2、結合詩歌,在想像畫面,感悟詩境的基礎上,《書湖陰先生壁》一詩配幅插圖。
七、板書設計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兩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 護田 排闥
表達方法: 描寫 擬人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4
這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蘇南京)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凈。怎樣寫凈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只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里,平淡無奇的形象由于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并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于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后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于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仿佛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于“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于“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三四兩句也堪作范例。“護田”和“排闥”的典故都出自《漢書》,是嚴格的“史對史”、“漢人語”對“漢人語”,可見詩律極為工細精嚴。但讀來自然天成,全似未嘗著力準確地說,由于詩人將典故融化在詩句中,我們只覺得他采用了擬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覺,這正是其成功之處。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5
一、導入 。
古人有在墻壁上題詩的習俗,有些題壁詩就眼前景物寄托詩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則直抒胸臆,這首詩屬于前一類,寫的是湖陰先生的住宅,卻寄托了詩人的閑適心情。湖陰先生是北宋隱士楊德逢的別號,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鐘山半山上,叫“半山園”;王安石罷相后也住在鐘山,跟他成了鄰居,時有往來。這首詩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其時詩人62歲。
二、讀讀講講問問。
講:①“長掃”的“長”,有“常”義,長掃即經常打掃。②“靜”,通“凈”。③畦(印),田園中的小區。④護田,將田周邊的水寫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護著稻田,不使受到侵犯。⑤排闥(伯),把人在門中可以看到兩座山,說成山不請而自將青色送人門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護田”一語出自《漢書·西域傳》,指漢王朝派兵保護墾田事。“排闥”一語出自《漢書,樊噲傳》,大意是,漢高祖臥病,不接見任何人,樊噲卻不顧禁令,排闥而人。學生不問,可以不講;
問:這首詩先寫庭院之內,后寫庭院之外,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院內:簡樸的居室,異常潔凈,臺階上沒有苔蘚,顯得光潔可愛;院子里花木成行,散發著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滿眼青綠,顯得恬靜、優美。)
問:你能看出這是一個隱士之家嗎?(從環境看,它遠離塵囂而風景優美,適合隱士的意愿;從院內看,住宅簡樸,符合隱士的性格;從主人的生活狀況看,他與世無爭,以打掃庭院,手栽花木自娛,正是隱士的生活習慣。)
問:詩人借寫隱士住宅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自由發言)
三、總結。
讀這首詩要注意兩點:一是詩人罷相后對世事的淡泊心情,對湖陰先生的隱居生活頗有艷羨之意;二是煉字好,特別是“護”“排”“送”諸字,把山和水都寫活了,值得品味。
(《初中語文第一冊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6
書湖陰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花木成畦手自栽。 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兩山排闥送青來。
《書湖陰先生壁》
200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