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游子吟》教案設計(精選9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游子吟》教案設計 篇1
教養目標:
1、理解詩意,能說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2、能感情朗誦,背誦并默寫古詩。
教育目標:
1、感受詩人的情感,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2、感受詩人對偉母愛的歌頌,陶冶純潔高尚的情感。
發展目標:
1、通過學習,提高學習古詩的能力,培養記憶能力。
2、培養想象能力和聽說的能力。
重點:學習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通過讀懂詩句,體會作者對母愛的頌揚,并結合生活實際談母愛。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情導入
1、祖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詩以它的意境深遠、含義深刻、瑯瑯上口的獨特藝術魅力迎得了人們喜愛。無數才情橫溢的文人詩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出無名篇,更留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名句。誰能背背你喜歡的詩篇呢?
2、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篇或片段。
二、回顧學法
1、學習古詩前,讓我們一起來回憶學習的方法。
2、出示學法:
(1)一拆:把詩句拆成一個個獨立的詞。
(2)二釋:采用換詞、擴詞的方法來解拆出的詞語
(3)三理:有些詩句因壓韻、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裝句式,因此翻譯時要適當調換詞序、句序。
(4)補連:由于古詩語言有凝練和跳躍性大的特點,翻譯時在詩句的詞與詞或句與句之間適當增加一些成分,使詩句的意思連貫起來。
3、小結:我們欣賞詩的語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須學會運用這四種自學方法來讀通、讀懂古詩。
三、新授
1、知詩人,解詩題。
(1)齊讀詩題。
(2)根據預習的情況對古詩質疑。
介紹時代背景: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3)范讀詩文。
(4)學生練讀,粗知大意。
2、解字詞,悟詩意。
(1)回憶學習方法。(拆、釋、理、補連)
(2)自學一~四行詩句。
A學生用“拆、釋、理、補連”的方法進行自學。
B小組自學討論、交流。
C質疑。
(3)反復誦讀加深理解,并在讀的過程中在腦海里想象畫面。
(4)感情誦讀,小組讀、賽讀、評讀。
(5)遷移學法,自學五、六行詩句。
A小組交流自學。
B學生匯報。
理解兩行詩句的含義,再說說抓住哪些關鍵詞來理解?
C此時,你的腦海中會呈現出母親關愛你們的一幕幕嗎?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讀五、六行詩句。(賽讀、評度、小組讀)
3、連句意、明詩意。
(1)邊誦讀,邊把詩句意思串聯起來。
(2)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詩意。
4、想詩境、悟詩情。
反復吟誦,邊讀邊展開想象,體會詩人對偉大母愛的贊頌。
5、誦詩文、入意境。
6、感情背誦。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著油燈的微光為子女縫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說。
板書:
游子吟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游子吟》教案設計 篇2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古詩的主要含義,學習按照古詩的韻律、節奏朗誦。
★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母子情意,學會體貼、孝敬母親,激發心中熱愛母親的情感。
活動準備
★《游子吟》視頻,《游子吟》背景圖,歌曲《游子吟》。
活動過程
一、聽故事《游子吟》,滲透古詩意境。
1.聽故事引題
從前唐朝有個詩人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他的母親忙著給他縫制著衣裳,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逢著,她想,兒子這次出遠門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第二天清早,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孟郊聽了不住地點頭,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孟郊無摸著身上的衣裳,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里想,母親的慈愛就象春天里太陽的光輝,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母親的愛孟郊永遠銘記在心理,就在他五十歲那年寫成一首的古詩叫《游子吟》。
2.提問理解古詩意境
提問:故事里有誰?他們都干了什么事情?
古詩的題目叫什么?是誰寫的?
二、借助視頻、古詩新唱,初步欣賞、理解古詩。
1.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把握古詩的韻律、節奏,請幼兒欣賞。
提問:你在古詩里聽到了什么?(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用完整的詩句回應)
2.借助視頻再次欣賞古詩,熟悉理解古詩。
幫助幼兒理解“游子、寸草、三春暉”等詞語的含義,幼兒嘗試跟念古詩。
3.欣賞古詩新唱《游子吟》,幫助記憶古詩內容。
三、通過朗誦古詩《游子吟》,進一步理解古詩。
1.根據圖片,引導幼兒完整朗誦古詩。
2.請個別、分組、集體等朗誦形式進行朗誦表演。
3.根據圖片,教師給幼兒解釋古詩《游子吟》的意思。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孟郊寫的,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四、聯系生活,情感遷移。
1.情感遷移,師幼互動,幼兒說說母親關心自己的事情以及自己幫母親做什么。
2.結束語:晚上,小朋友可以把古詩作為禮物朗誦給媽媽聽,并向媽媽說:“媽媽您辛苦了,謝謝媽媽”等話語表達對媽媽的愛。
附: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游子吟》教案設計 篇3
古詩兩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執教:廣西 謝敏 人教版六年級
師:讀讀兩首古詩
生讀
師:“泊船瓜洲應該怎么理解?
生:坐著船停在瓜洲。
師:詩人在瓜洲停船靠岸,出門在外的人稱為游子,你現在能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嗎?
師:兩位詩人相差三百年,兩首詩一樣的是什么?
生:離家在外。
師:王安石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對照注釋理解大意,與同桌交流。
師:用自己的話說說自己的大意。
生:京口和瓜洲只隔一條長江,我的家鄉只隔幾重山,春風……
師:詩人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生:想家
師:哪句話中體會到的?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聽,從哪些詩句看出想家。
生:“綠”很美,能讓人想到家。
生:“何時”體會到迫切回家之情,請你讀讀。
師:聽出特別強調“何時”,一起讀。
師:家在哪?從哪幾行詩知道的?
生:鐘山。
師:身在何處?一水之隔是瓜洲,與瓜洲隔著幾重山的是鐘山,從“數重”和“只隔”體會到什么?
師:這么近為什么不回家呢?
師介紹王安石當時寫詩的背景,當時王安石當宰相的心情怎樣?哪個詞體會出來的?
生:“綠”,看出喜悅,到處是一片生機勃勃。
師:把美和生機讀出來。
生讀。
師:把王安石任宰相的心情讀出來。
生:失落
生:喜悅
師:讀出失落
師范讀。
師:假如成功,心情會是怎樣?把激動心情讀出來。
生讀。
師:離家在外,最渴望的是什么?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想家應該怎么樣讀?
生讀。
師引生讀:憂慮時可以這樣讀……想到成功時可以這樣讀……一位年邁的老人思念家中的親人可以這樣讀。
師:站起來,高聲吟誦。
師:詩人看到什么引發自己的情感?
生:江南風景。
師:見眼前的景抒發了思鄉之情。
師:剛才怎么學這首古詩的。
生說師點:讀詩,走進詩人內心,記住詩歌。
出示學習詩歌的方法。
師:請按方法自學孟郊的《游子吟》。
師:讀懂了什么?
生:母親的偉大。
師:怎么讀懂?
生:報得三春暉。
生:母親盼兒回來,從“低頭”可以看出來。
生:兒子很感謝母親,從“報得三春暉”中……
師:詩人看到什么而頌揚自己的心情?
生:身上衣。
師:看自己身上衣服的針眼,有多少?
生:很多,可能有幾萬。
師:古時,人一針一線縫衣服,你覺得縫一件衣服怎么樣?
生:很累,
生:不容易。
師:兒子要出行了,從“密密縫”體會到了什么?
生:關心兒子。
生:怕兒子著涼。
生:希望兒子早點回來。
師:白天不停地趕縫衣服,在昏暗的燈光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燈光昏暗,一針一線地縫。
師:看到這些我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你想到了什么?
生:生病了,媽媽找藥,穿衣服,買藥。
生:衣服穿少了,打寒顫,把衣服脫給我穿,把我裹起來。
師:詩人想到了何止一件縫衣的事情?千言萬語化為一句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怎么來理解這兩句詩。
生:……
師:拿起筆,寫一寫自己的母親,成功時……傷心時……喜悅時……用上“遲遲歸”“密密縫”這樣的疊詞。
生交流。
師:帶著對母親的愛,對天下所有的母親說……
讀出示的頌揚母親的詩句(補充)
讀頌揚詩人母親祠堂的對聯。
師:這首詩是什么如此打動人心。
生:母愛。
師:深情地吟誦:……
主要特色:
一是把兩首詩聯系起來學,主要體現在開始對兩首詩的初讀上。二是通過介紹作者寫詩的背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讀懂詩意,進入詩歌的情境。三是老師用語言渲染情感,指導學生體悟詩歌情感,學習感情朗讀。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于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游子吟》教案設計 篇4
佚名
一、多音字組詞。
二、寫出古詩的作者及年代。
①王安石 ②孟郊 ③于謙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石灰吟》 ( ) ( )
《泊船瓜洲》( ) ( )
《游子吟》 ( ) ( )
三、解釋加粗字的意思,再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1.鐘山只隔數重山。
2.明月何時照我還。
四、請你在花瓣里寫一個字,與在芯里的字組成詞。
五、低聲誦讀《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兒子外出遠行前,借著油燈的微光為兒子縫制衣服的情景,再寫下來。
答案:
一、
二、《石灰吟》A、③;《泊船瓜洲》B、①;《游子吟》C、②
三、1.隔:相距;數:幾;回首鐘山也只相距幾重青山。
2.何:什么;還:回來;這明亮的月亮什么時候照著我又歸還故鄉。
四、
五、夜已深,在微弱的燈光下,一位年邁的老人正在為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衣服。老人已上了歲數,眼也有些花,她借著微弱的光線,努力地穿針引線。她邊縫邊囑咐著孩子,要他一路上多加小心,注意身體,早日回家。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游子吟》教案設計 篇5
《游子吟》一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所作。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通俗易懂,歷來被人們所廣泛傳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豐富古詩積累。了解詩歌大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慈母的孝心,感受詩人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背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愛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內心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課堂中,我逐步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句品讀,隨機搭建朗讀擂臺,調動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客觀地相互評價,使得學生朗讀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為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本節課的朗讀中都能有所進步,或有新的收獲,我很中肯的給每個人以不同的評價,有針對性地進行及時幫助,朗讀指導的效果立竿見影。隨著對詩句的感悟,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的體驗不僅使他們感悟了教材,促進了朗讀,而且豐富了教材的內涵,是對教材的提升和發展。
二.開發學生資源,培養學生想象練筆。
為了拓展學習,豐富古詩課堂內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安排了一個“小練筆”環節,讓學生寫一個表現游子即將遠行,母親在微弱的燈光下為兒子縫衣服的情景片段。在這個環節里,我也關注了不同層面上的學生寫作的差異,對三個個別學生降低了練筆要求,并給予鼓勵和指導,使學生們的練筆落得更實。
但是由于教學中間“解讀詩句”的環節松散,使后邊的“練筆”時間略顯不足,部分學生沒能完成寫作,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練筆后的交流。另外,教學中板書不及時,自身的教學基本功亟待提高。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游子吟》教案設計 篇6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一冊第15課古詩《游子吟》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課文。
2、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教學片斷:
[片斷一]
師:同學們,你們都是寄宿生,老師想問問,星期六回家,媽媽會為你準備些什么?星期一返校時又會為你準備些什么?
生1:媽媽總要燒許多好菜給我吃,星期一返校時,媽媽要給我帶許多水果。
生2:媽媽總是燒我喜歡吃的菜。星期一,給我準備好換洗衣服,送我上車。
生3:我媽媽要親自到站點接我,幫我拿東西;星期一返校,媽媽又親自送我上車,還叮囑我好好學習,晚上要蓋好被子,不與同學打架。
……
師:是啊!母親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親用愛心教會我們吃飯,走路,做人……,母親的愛是偉大崇高的,樸實無私的,你們可知道唐朝詩人孟郊也有這樣一位可敬的母親嗎?
請看圖片:(出示課件,配樂播放圖片)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想一想,孟郊要出遠門了,母親會怎樣為兒子準備行裝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引導學生觀察人物的神態、動作等,想像人物的語言、心理等;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生1:我仿佛看見在微弱的燈光下,孟郊的母親一針一線地縫著,不時地用手理了理額前的白發,她想;這次郊兒出遠門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我要把衣服縫結實些。
生2:母親密密地縫著,也許是年紀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見她瞇起眼睛看那針腳,她心里想:明天郊兒要出遠門了,我要把衣服縫牢固些。
生3:在微弱的燭光下,孟郊的母親深情地縫著,也許她縫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時地放下針線,揉揉眼睛,再用拳頭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對身旁讀書的孟郊說:“郊兒呀!出門在外,你要學會照顧自己。”
……
師:是啊!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啊?一針一線都凝聚著母親的深情,因為你們都感受到過這樣的母愛,所以你們的想象真是太好了!
[片斷二]
師:那么你們能否想像一下母親送孟郊時會說些什么?
生1:母親將孟郊送到村口,對孟郊說:“在外面要學會自理,天冷了,要隨時增添衣服,晚上要蓋好被子,別舍不得用錢,苦了自己,要當心小偷。”
生2:母親會說:“你出門是為求學讀書,一定要刻苦學習,可不要結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要多寫信回家,讓娘放心。”
生3:母親會說:“郊兒,有句話說‘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希望你在外能自覺學習,爭取考個狀元回家,為咱窮苦人揚眉吐氣。”
生4:母親會說:“郊兒,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娘相信你這次入京趕考定會榜上有名;即使榜上無名,你也不要灰心,早點回家,娘等著你。
……
師:聽著母親的“嘮叨”,每一個人都會感到母愛的細膩、深情,感到母愛的溫暖幸福,你們為孟郊有這樣一位好母親而驕傲高興嗎?
[片斷三]
師:早晨,太陽出來了,路邊的小草顯得勃勃有生機,孟郊看到此情此景,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生1:太陽出來了,孟郊撫摸著昨夜母親為他縫制的衣服,注視看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里想: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太陽的光輝嗎?
生2:太陽出來了,路邊的小草顯得勃勃有生機,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路邊生機勃勃的小草,心里感慨萬千,他想:正像小草難以報答春天的陽光一樣,我又怎能報答得了母親那深重的恩情呢?
生3:孟郊牽著母親長滿老繭的手,望著母親飽經風霜的臉,感激的淚水不住地流淌
……
師:是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小草難以報答春天的陽光,兒子的愛心,又怎能報答得了母親的恩情呢?讓我們以祟敬飽滿的感情地來朗誦這首母愛之詩吧!
生:齊讀課文
[片斷四]
師:母親用愛心養育我們,用智慧啟迪我們,用美德陶冶我們,用真情沐浴我們,她們是多么可親可敬啊!誰能用自己的話贊一贊偉大無私的母愛?
生1:世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生2:樹木的繁茂歸功于土地的滋養,兒女的成長歸功于父母的培育。
生3:養兒方知父母恩
生4:母愛是春天溫暖的陽光,母愛是夏天習習的涼風,母愛是秋天累累的果實,母愛是冬天熊熊的火焰。
……
教學評析:
一、渲染情境,引導感悟體驗。
教師創設了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利用寄宿學生回家返校這一生活情境,讓生活走進課堂,融入學習,為學習古詩領悟母愛作了較好的鋪墊。
2、借用課件圖片,引導學生走進圖文情境,引導觀察人物的神態、外貌、動作等,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領悟、體驗、表達。
二、注重體驗,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感悟、體驗積累的過程,更是學生獨特感受與情感體驗的過程。教師通過引導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等不斷為學生提供感悟、體驗、表達的機會,從而不斷加強語言積累,提升語文素養,展現個性。該教學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出的:“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說出自己的感受’”這一具體目標,使閱讀成為一種被引導的創造。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游子吟》教案設計 篇7
活動目標
★樂意欣賞古詩《游子吟》。
★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母子情意。
★大概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初步體會母親對兒子的關懷之情,教育幼兒從小學會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游子吟》,掛圖《游子吟》,錄音磁帶《游子吟》。
活動過程
一、引入活動主題。
老師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歌曲,然后體溫這首歌唱誰。
二、揭示主題《游子吟》。
三、聽故事《游子吟》。
從前唐朝有個詩人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他的母親忙著給他縫制著衣裳,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她想,兒子這次出遠門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第二天清早,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孟郊聽了不住地點頭,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裳,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里想,母親的慈愛就象春天里太陽的光輝,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母親的慈愛永遠銘記在心里,就在他五十歲那年寫成這首的小詩《游子吟》。
四、聽古詩《游子吟》。
1、教師播放錄音磁帶配樂古詩《游子吟》,連續播放兩遍,幼兒邊聽邊看圖文結合幼兒用書《游子吟》。
2、討論:這首古詩好聽嗎,書上的這幅畫已表達出了這首詩的意思,請你們想一想,這首詩說的什么意思。
五、欣賞古詩《游子吟》。
1、教師給幼兒解釋古詩《游子吟》的意思。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孟郊寫的,這首詩說的是兒子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他的媽媽舍不得他走,生怕他身上穿的衣服不夠,臨走前為他一針一線地縫制衣服,希望他一路平安,盼望他能早日歸來,兒子很受感動,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為媽媽做些事情,以報答媽媽對自己的愛。
2、讓幼兒再聽一遍古詩《游子吟》的錄音。
3、師幼互動,讓幼兒說說母親關心自己的事情。
4、讀古詩《游子吟》。
六、活動延伸。
圖文結合感受《游子吟》詩中母愛的偉大感染了無數游子之心。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游子吟》教案設計 篇8
人教版第十一冊《游子吟》是唐朝詩人孟郊所吟的一首母愛的頌歌,千百年來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一直膾炙人口。為了讓這凝聚了人類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學生的精神世界,教者設計了一堂網絡課,經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片段一:創設情境,引發情感體驗
師:唐朝有一位詩人,名叫孟郊,他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他要接母親來溧陽,以盡孝心。此時,孟郊眼前浮現出母親關愛自己的一幕又一幕,并寫下了一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歌《游子吟》。
(進入網絡學習平臺“指導欄”出示全詩,教者配樂朗誦)
在這首詩中,孟郊采擷了一個怎樣的生活場景呢?請大家認真讀詩,結合注釋,理解詩句,并觀察插圖,發揮想象,進入“寫一寫”欄目,把這一場景描繪出來。
生:(通過網絡讀、看、寫;教者播放琵琶古曲)
課始,教者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將寫作背景娓娓道來,隨之配樂配畫感情朗讀,使教學活動一開始就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繼而學生在悠悠琵琶古曲中解讀詩句、觀察畫面、想象寫話。在這個過程中,教學內容和各種教學媒體中含蓄潛在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浮動起來,生發開去,促使學生將自己原有的生命體驗和新鮮材料相結合,產生一種新的體驗。
片段二:欣賞交流,加深心靈體驗
師:已經發表的同學請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你特別欣賞誰寫的,請有感情朗讀,呆會兒可以向同學推薦,最好說說欣賞的理由。
生:(很投入地讀著其他同學的網上作品。)
師:慈母燈下縫衣的那一幕令詩人永志難忘。誰來為大家推薦描寫感人的作品?
生1:我覺得王欣寫得很感人。“一位飽經風霜的慈母,坐在微弱的燈光前,為自己疼愛的兒子縫制著衣物。這是母親在兒子臨行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母親年紀大了,眼睛花了,手腳不靈活了,可為了兒子,母親還是費勁地穿著針,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到穿進為止。母親為了兒子,用不靈便的手,細致地縫著一件件衣物,縫得那么仔細,一針一線,毫不馬虎。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子在一旁看著,眼睛濕潤了……”
生2:李仕婷寫得也很好。“一個夜晚,母親細心地為兒子縫制明天出行的衣物,她說:‘兒啊,你明天就要遠行,娘不能幫你什么,就為你把破了的衣服縫一縫,記住,在路上要多加小心,注意身體,冷天要多加點衣服,別凍著,不要惦記我!’油燈照耀著母親蒼白的頭發,穿針的手在微微顫抖著,那樣細心、妥帖,縫了一針又一針,那縫在衣服上的每一針,不僅是花花綠綠的線,還是一個慈祥母親對兒子深切的關懷、愛意,一絲一縷的愛溢滿一針一線之中,都傾注著那偉大的母愛。”她想象母親的語言雖然樸素但很感人。
生3:我認為謝家曄寫得簡潔明了,富有詩意。“母親坐在破舊的毯子上,忽明忽暗的燈光那邊,淚水已模糊了正在讀書的游子的眼睛。母親年事已高,看不清針眼,筋脈突兀的手已感覺不到針刺的隱痛。游子雖然捧著書,卻已無心看書。母親的一針一線都是那么令人感動,那么令人心酸……”
師:同學們很會欣賞。誰能毛遂自薦,讓大家來欣賞你的生花妙筆。
生:(略)
師:同學們的描寫都很感人。李緯用“顫顫巍巍”來形容母親的雙手,史凱云設想這是“寒風凌厲的夜晚”,周志宏想象“母親累得腰酸背疼”,陳韻致說母親是“淚眼昏花”……的確,詩人行前的此時此刻,慈母把一片愛子的深篤之情化作密密的針線,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
借助網絡學習平臺,每個學生直接進入交流區域,一展風采。上傳后,人人直面所有學習成果,交流就成了欣賞與被欣賞的過程。師生之間以學習成果為中介,產生交流和對話的欲望,無論是津津有味地誦讀同學的作品,還是聲情并茂地介紹自己的成果,抑或是教師發自內心的賞識,充滿美好的情趣和氛圍。師生在這種和諧、融洽的情境中享受表達和聆聽的喜悅,更進一步加深心靈的體驗。
片段三:發掘人文內涵,豐富精神體驗
師:母愛之厚博難以為報。孟郊的這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廣為流傳,今天,人們還常常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聲。請同學們上資料室看一看,人們在哪些情況下用上了這句話。
生:(進入網絡學習平臺資料室,看四篇文章。)
交流:
生1:夢話在母親節給母親送禮物時用上了這句話,表達自己感恩的心情。
生2:唐仲英獎學金獲得者,在獲得獎學金之后,主動帶領其他同學開展"愛心工程"之后說的。
師:這是回報社會的肺腑之言。
生3:北京大學美國華盛頓地區校友會的校友說的,他們發動校友為母校捐款,同時組織了百年校慶喜慶會。
師:讀讀文中的句子。
生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捐款雖然不多,但也表達了游子的拳拳心意。我們在母校的所學所得是我們終生受用不盡的財富,恢弘博大的北大精神是鼓舞我們攀登新高峰的強大動力。我們唯愿祖國明天更強大,北大未來更美好。
生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偉大祖國永遠是我們親愛的母親。我們留法學者唯有奉獻終生的努力,去報答養育和培養我們的偉大祖國。”這是留法學生學者的代表與李嵐清副總理座談時的發言。
師:人們在表達自己報答母親,報答母校,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的感情時,都會用上這一千古佳句。也許在下一個母親節,也許在你離開母校的時候,也許在你為國爭光的時候,你也會情不自禁地吟出這一句——
生:(異口同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歌的語言是一種臻于精粹的藝術,是從形式到表達都充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的語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得益于它的音韻美,更因為其中包含著的對慈母的頌揚,已成為人類具有共性的最高境界的情感體味,而且不同的讀者結合自身的經歷賦予了它獨特的內涵。以上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網絡提供的作品,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學生的文化涵養,豐富學生的精神體驗。學生在生動具體的形象感受中所培養起來的人文精神,在他們今后的人生經歷中發揮的作用,將會更加持久更加內在。
片段四:設計課外延伸,激發生命體驗
師:課后,希望大家到資料室提供的網站上去開闊視野,這里都是關于母親的主題。下節班隊課我們就開展“唱給媽媽的歌”主題活動,好不好?
生:Ye!(非常高興)
新課程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因此,教者立足課內,注目課外,在結束課堂教學之時,巧妙地布置了延伸性閱讀。沒有機械的技能訓練,沒有功利的占有知識的目的,有的只是激發學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與超文本進行對話,讓網絡提供的材料撥動學生的心弦,震撼學生的心靈,讓生命的體驗上升到體悟、品味、欣賞的境界。在之后的班隊活動課上,有的同學追溯了母親節的來歷,有的向大家介紹名人眼中的母親,有的朗誦了歌頌母親的詩歌散文,有的深情地獻上頌揚母親的歌曲……主持人的串聯詞更是令人驚異的精美。這一切,源于學生自主地從文化精品中汲取營養,審美的愉悅深入主體的心靈,激發了主體鮮活而豐富的生命體驗。
總的來看,在本課的教學中,教者嘗試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將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加以變革,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實踐了“讓凝聚了人類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學生精神世界”的初衷。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游子吟》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教學,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母親偉大的愛。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比喻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板書課題
同學們,昨天晚上當母親得知我今天來這時,早已默默地為我準備好了洗換的衣服,今早,她早早地做好了飯,默默地送我遠行,此時此刻,當我站在這講臺前,我仍能感受到我的母親對我深深的愛。今天,我想與同學們一起去學習一首關于母親的詩——《游子吟》、(教師板書課題)。
二、理解詩句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可按不同的節奏讀。
(如:慈母/手中/線。或慈母/手中線)
2.投影出示理解詩句的不同方法。
A 連(可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
B 換(對于重點詞語,可用別的詞語來換)
C 轉(當說不通時,可調換詞語順序,說通來)
D 補(當說不通時,可補充一些詞語進去,把句子說通來)
3.學生分小組學習,根據上述方法體會詩句意思。
4.師生交流詩句意思,邊講解邊投影出示意思。
例:重點、詞語
游子:出門遠游的人
吟:吟唱
意恐:擔心
寸草:小草,喻指游子
三春暉:暉:陽光,喻指慈母之恩
5.教師出示《游子吟》一課的圖片
A 學生仔細觀看插圖。
B 學生根據詩句意思,說說插圖內容。
C 學生填上自己補充的內容,把畫的內容說得更生動。
三、悟詩情。
1.聽閱維文演唱的歌曲《母親》,感受母親的愛。
2.學生用說故事、唱歌、寫詩……形式感受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
3.說說自己長大后想怎樣回報母親的愛。
四、教師總結
這首詩贊美了世間偉大的母愛,同時這節課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自己母親的愛,最后讓我們一起深情地說聲:“媽媽,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