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精選14篇)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在朗讀中體會濃濃的母子情,讓學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2.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潛能。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周杰倫《聽媽媽的話》渲染氣氛。
一、小故事導入
有一個嬰兒即將降臨人世,他問上帝:“他們說明天就要把我帶到地球上去了,可是,我是那么弱小,那么無助,我該怎么辦呢?”上帝慈祥地說:“放心吧,孩子,我已經選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滿心歡喜地等待著你的降臨,并且,她會用一生一世的愛無微不至地關心你,照顧你,直到生命的終結。”
這位天使是誰呢?對,是母親。這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深情的呼喚。孩子又該怎樣回報母親呢?就讓我們走進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圣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初讀感知
首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散文詩,畫出你要為大家提醒的生疏字詞,力求讀準讀順。然后告訴大家,這首散文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1.詞語積累:笑嘻嘻 匿笑 沐浴 林陰 禱告 衍
2.初讀感受:講了一個孩子變成金色花與母親嬉戲的故事。親密,母子情深,童真童趣。
三、研讀品味
下面想請幾位同學合作讀這首散文詩,(放背景音樂)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感受一下溫馨的氛圍。
(生1)l、2、3/(生2)4/(生3)5、6/(師)7、8、9
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相信大家還沉浸在孩子與媽媽值戲的畫面中,孩子看似失蹤了一天,卻始終與媽媽在一起。
那么在這一幅幅畫面中,孩子與媽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以這樣的句式回答:
我看到了一個_的孩子,我是從……看出的;
我看到了一個_的媽媽,我是從……看出的。
要點:孩子:天真,活潑,頑皮,撒嬌,愛媽媽;媽媽:圣潔,沉靜,美麗,慈愛,智慧。
(要注意品味與朗讀指導相結合)
例1.我看到了一個天真、頑皮的孩子,我是從“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這一段看出的。
師:“笑嘻嘻”是什么表情?你能告訴大家嗎?
生:嘴角上揚眼中含笑,露出牙齒。
師:“媽媽,你會認識我嗎?”這時孩子是一種什么心理?
生:為媽媽認不出自己而驕傲得意。
師:請你帶著這種理解讀一下,好嗎?(生讀)
例2.我看到了一個可愛、活潑、頑皮的孩子,我是從“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這一片段看出的。
師:你覺得應重讀哪幾個詞語表現孩子的頑皮?
生:“暗暗”“一聲兒”。
師:請試著讀給同桌聽。
例3.我看到了一個非常愛媽媽的孩子,我是從“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這句話看出的。
師:孩子為什么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既然愛媽媽,為什么不告訴她呢?
生:不想告訴媽媽,不想打擾媽媽,只希望默默地關心她,奉獻自己的愛心。
師:“悄悄地”換成“緩緩地”“慢慢地”“默默地”可以嗎?請大家先讀置換后的句子,再讀原句,比較體味。
生:“緩緩地”“默默地” 只能表現出花開的姿態,不能傳達出孩子的頑皮、可愛,沒有小孩子的活潑稚氣。
例4.我看到了一個圣潔美麗的媽媽,我是從“當你沐浴后,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陰走到作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這一片段看出的。
師:你覺得應用什么基調來讀這一段?
生:舒緩深情。
例5.我也看到了一個非常愛媽媽的孩子,我是從“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與膝上時,我便要將我小小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這一片段看出的。
師引導學生換字賞析:
“投”目標明確,如影隨形。如果換作“落”就不能體現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例6.我看到了一個活潑、撒嬌的孩子,同時也看到了一個慈愛的媽媽。我是從這段對話中看出的: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師引導學生變換語序、標點進行品味賞析。
1.變換語序為:“你這壞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媽媽,我不告訴你。”
細讀比較:原文的句式強調“你到哪里去了”,媽媽的急切之情躍然紙上;強調“我不告訴你”表現出孩子的頑皮,自以為得意。這些情味改后的句子無法體現。
2.變換標點為:“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
細讀比較:原文第一句重在問,而改后重在責怪;這里的壞孩子不是真的壞孩子,媽媽只是嗔怪。“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讓媽媽知道呢?他不想讓媽媽知道自己曾做過的事,自以為得意;但又希望媽媽明白自己曾做過的事——那是他的杰作。改為感嘆句后,就變成絕對不想讓媽媽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師生配合讀;母子之間的深深情意就在這一問一答中體現出來)
質疑:我們知道詩歌總是含蓄的,特別像泰戈爾這樣的天才作家所寫的詩。所以對于這首詩,同學們一定還有疑問:
1.孩子找不到了,媽媽怎么還能安心讀書做禱告呢?
引導學生注意第7段中“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再”“又”等字眼表明孩子和媽媽做這樣的游戲不止一次了。媽媽未必不知道孩子都干了些什么,她故意裝作不知道,是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給孩子一種成就感。讓孩子在成就感中快樂成長,一位智慧的媽媽。
2.孩子為什么要變成金色花?
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下的注釋,金色花在印度是神圣的象征。孩子的許多品質可以和金色花相提并論。
師補充: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在泰戈爾的散文詩中處處可見具有宗教意義的事物,時時洋溢著具有宗教意義的愛。所以盡管泰戈爾在寫作這首散文詩時正是個人最不幸的時期,妻子去世,一雙兒女夭亡,但他仍能寫出這樣富有童趣富有母愛的詩,來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圣潔的愛。
讓我們帶著對泰戈爾的崇敬之情和對這種最純潔的愛的贊頌齊讀這篇作品。
四、拓展運用,請你露一手
《人民日報》曾舉辦過“獻給母親”一句話活動,請欣賞兩則作品,拿起手中的筆,唱響對母親的贊歌吧:(可以寫一句話,也可以做一首小詩)
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你。
我要變成水的漣騎,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
引導:這兩則作品與《金色花》在寫法上有什么相似點?
明確:都是借助一種具體形象表達對母親的愛。
將學生創作進行交流。例如:
假如我是一片云
一片富有愛心的云
當媽媽在田間勞作時
我會飄到她的頭頂
為她遮擋如火的驕陽
我會灑下蒙蒙細雨
為媽媽送上一陣清爽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對文中易錯音基本上能夠讀正確,對文中易錯字基本上能夠書寫正確。
2.對文中的褒義詞和貶義詞有一定的認識。
3.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4.了解“我”的思想感情轉變的原因,感受金色花的美麗、仙人掌的堅強,體會作者對仙人掌的敬佩好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了解“我”的思想感情轉變的原因,感受金色花的美麗、仙人掌的堅強,體會作者對仙人掌的敬佩好喜愛之情。
教學難點:
對“欲揚先抑”寫作手法的理解。
教具準備:
幻燈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字詞導入夯實基礎。(10)
1.劉老師想讓你們熱熱身,我想考考你們對今天咱們學習的這篇課文中的詞語的讀音和書寫掌握的如何,不過希望你們能把題目看清楚后,再用手中遙控器作答。(按按按1)。
①下面詞語中,錯誤最少的一組是( )
a. 倔(juè)強 始終不渝(yù) 淺薄(báo) 庸俗
b.刀戟(jǐ) 瞥(piě)見 干涸 龜(guī)裂
c.輝皇燦爛 不干泯滅 振撼人心
d.賞心閱目 肅然啟敬 不可崔毀
(設計目的:強調認真審題,并對本文中愛錯的音和字進行鞏固、強調,給學生打好字詞基礎,以便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2.出示正確的詞語讀音。
倔(jué)強 始終不渝(yú) 淺薄(bó) 庸俗
刀戟(jǐ) 瞥(piē)見 干涸 龜(jūn)裂
3.出示正確的詞語。
賞心悅目 不甘泯滅 震撼人心
輝煌燦爛 肅然起敬 不可摧毀
①孩子們,你們發現這些詞語有什么特點嗎?(形容好的事物……)
②我們把這些形容好的事物之類的詞語成為------褒義詞。
出示幻燈片:誰給大家讀讀褒義詞的含義。
褒義詞是情感詞語的一種,俗名“好字眼兒”,凡含有贊賞、嘉許、褒揚、喜愛、尊崇、美好、吉祥等感情色彩意義上的詞。
貶義詞是指詞義帶有否定、憎恨、輕蔑、不贊成或壞的意思的感情色彩的詞。
(設計目的:不僅對易錯字再鞏固,同時也讓孩子們積累詞語的基礎上對詞性有了一個很好的辨別,以便很好的運用到平時的學習中。)
4.其實這些詞語也正是在形容文中的這朵(齊讀)--------金色花。
二、圖片感知初步滲透。
1.這朵金色花是誰開出的?(仙人掌)---板書
2.出示幻燈片:(圖片)看,這就是仙人掌開出的那朵金色花,給你什么感覺?
幻燈出示:這是一朵的金色花(板書:美麗迷人……)
(設計目的:讓孩子們對金色花有一個初始的印象,整體感知,為下文具體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文字揣摩深入領悟
1.作者又是怎樣用文字把這朵金色花描繪得具體、生動呢?趕緊找找描寫金色花的是哪個段落?(10自然段)
2.請你自讀這個段落,把你感受深的語句畫一畫,作簡單地批注。
3.小組交流:提示①寫法上②語言上
匯報:幻燈片出示:10自然段。
語言上:比喻修辭手法-,好詞的積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分多種形式讀中體會
寫法上:總分結構-----使文章結構更清晰-----師生讀句體會
(設計目的:不僅讓孩子們學會自學,提高他們的獨立分析能力,同時讓他們對段落的結構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和學習,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四、品味情感再次領悟
過度:接著剛才的讀:這是我看過的最美的花,這是一朵震撼人心的金色花,這是一朵是人賞心悅目的金色花,它更是一朵讓人肅然起敬的金色花!
1. 看,作者一直都在贊美這朵美麗的金色花,那作者對仙人掌的態度又是怎樣變化的呢?趕緊從課文的第一部分找找,小組歸納一下。
不歡欣-----不關心----笑它-----丑陋(板書)
(設計目的:從“我”的情感變化中,去感受仙人掌的變化,從而對課文理解有一定的幫助。)
2. 作者對仙人掌為什么持有這樣的態度?(因為作者覺得仙人掌太丑,也沒想到它會是這樣的一種植物……)
3. 師引導:丑成什么樣了?請你用------畫出描寫仙人掌丑陋的詞句?
4. 找生回答-----電腦出示:生自讀----你發現這些語句有什么特點嗎?(aabb式abac式比喻句貶義詞)
刀戟般 凜凜 叉開 歪歪斜斜 怪模怪樣 皺皺巴巴 細紋密布像老人的臉
(設計目的:既讓學生對基礎知識有一個很好的歸攏,又對語句的積累由一個很好的積累。)
5. 師串讀1:是呀,仙人掌既不美,也不雅
生:它刀戟般凜凜叉開,歪歪斜斜、怪模怪樣、皺皺巴巴、細紋密布,像一張老人的臉。
師:平時我很少給它澆水、伺候它,然而它卻開出了花
生: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異常漂亮的花。金黃色,12個綢緞般富有光澤的花瓣;敏感地輕顫著柔軟的花穗,細密地遍布著雪乳般滋潤的花粉。它凝然靜立,卻閃爍著宮殿般輝煌燦爛的光芒。
師串讀2:是呀,我一點也不喜歡它,還嘲笑它,因為它長得太丑了,我甚至把它當成一種可怕的東西
生:它刀戟般凜凜叉開,歪歪斜斜、怪模怪樣、皺皺巴巴、細紋密布,像一張老人的臉。
師:……可它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卻開出了美麗的金色花
生: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異常漂亮的花。金黃色,12個綢緞般富有光澤的花瓣;敏感地輕顫著柔軟的花穗,細密地遍布著雪乳般滋潤的花粉。它凝然靜立,卻閃爍著宮殿般輝煌燦爛的光芒。)
(設計目的: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運用,從而有一個很好的借鑒學習,同時也為理解文章“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做了鋪墊)
6. 這么丑陋的仙人掌竟然開出了美麗的金色花,孩子們,現在你又覺得這是一朵的金色花?(按按按3)
①美麗 ②頑強 ③不甘泯滅
④賞心悅目 ⑤肅然起敬 ⑥其他
最核心的答案:他不僅美麗,而且頑強。
7.你和作者想到一塊去了:(出示幻燈:課文最后一句)師生齊讀-----板書:頑強不可摧毀
(設計目的:發散孩子的思維,對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個歸納和提升)
五、揭示方法學習感悟2
1.文章的題目是金色花,作者用了大量的文字也在贊美金色花,但文章的前半部分卻一直在寫作者對仙人掌的厭惡?為什么這樣設計,有必要嗎?
2.對著板書總結:作者先說仙人掌丑陋,再夸金色花的美麗,先寫我對仙人掌的厭惡,又寫我對金色花的贊揚,這樣的寫法就叫作欲揚先抑。(板書)
3.什么是欲揚先抑?
幻燈片出示:“欲揚先抑”是一種描寫手法(也可以說是表現手法),意思是“要想夸獎一個人或事物,先用故意貶低他的手法去描寫(表現)他,就是先貶低再夸獎。
用這種方法,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
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4.再出示:自己體會著這種寫作手法自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對讀
仙人掌丑極了,它刀戟般凜凜叉開,歪歪斜斜、怪模怪樣、皺皺巴巴、細紋密布,像一張老人的臉。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異常漂亮的花。金黃色,12個綢緞般富有光澤的花瓣;敏感地輕顫著柔軟的花穗,細密地遍布著雪乳般滋潤的花粉。它凝然靜立,卻閃爍著宮殿般輝煌燦爛的光芒。
(設計目的:對文章寫作方法的一個總結強調,對孩子們寫作有一個借鑒。讀中悟,悟中讀。)
六、總結情感提升領悟。
1.孩子們,我們應該感謝本文的作者藍兮,她讓我們欣賞了金色花的美麗,更讓我們領略了仙人掌丑陋外表后金子般的頑強品質,在《金色花》中尋章摘句我改寫了一首小詩。
師:無論陰晴雨雪,
無論干旱枯涸,
你總是挺拔著綠色,
把陽光和空氣食啄。
你像一張老人的臉,
皺皺巴巴,密布細紋,
安詳的眼神,
隱藏著智者的光輝。
你憑著自己的頑強
默默地開花了,
閃現著金色的嫵媚,
生1:你是一朵(不甘泯滅)的金色花
生2:你是一朵(輝煌燦爛)的金色花
生3:你是一朵(賞心悅目)的金色花
生4:你是一朵(肅然起敬)的金色花
生5:你是一朵(不可摧毀)的金色花
生6:你是一朵(震撼人心)的金色花
生齊:你是一朵(美麗)(頑強)的金色花
師:永不枯萎……
(設計目的:既是對文章內容的一個歸納,同時也是對文章中心思想的一個提升,對課堂氣氛是一個很好的點綴)
2.總結:其實植物有時和我們人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希望你們也能像金色花不僅有美麗的外表,更具有頑強的性格。
七、學習反饋
學完課文后你有幾點收獲?(寫出來)----機動題,有時間出示,沒時間不做了。
(設計目的:既是對文章學完后的一個自我反饋,同時又鍛煉了孩子總結概括能力,更是給自己的教案一個時間的搭配)
板書設計:
仙人掌 丑陋 厭惡 欲
頑強 揚
金色花 美麗 贊揚 先
抑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認讀6個字,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了解“我”的思想感情轉變的原因,感受金色花的美麗,仙人掌的堅強,體會作者對仙人掌的敬佩和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了解“我”的思想感情轉變的原因,感受金色花的美麗,仙人掌的堅強,體會作者對仙人掌的敬佩和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寫出主要內容
3、交流訂正 指出問題、
二、熟讀課文,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劃分段落,說說為什么這樣劃分?(抓住仙人掌生長時間變化分段)
一段:(1—4)講“我”在陽臺上養了一些花,只有仙人掌活了下來。
二段:(5—7)許久后的黃昏,“我”看到仙人掌長大了許多,但是樣子很丑陋。
三段:(8—16)久雨后,“我”發現仙人掌開出異常美麗的花。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
讀課文,思考并討論:隨著仙人掌生長變化,我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板書:仙人掌成活 不關心它(不美)
長大許多 忍不住大笑(丑陋)
開出美麗的花 流淚 慚愧
3、討論:“我”曾無所顧忌的狂笑過仙人掌的丑陋,現在卻為自己的淺薄而感到慚愧,這是為什么?
(從全篇考慮,重點抓8—16自然段)
(1)仙人掌生長條件艱苦(一小盆泥土,面對陰晴雨雪)
(2)很長時間沒人關心它,不澆水。也不施肥。
(3)開出異常美麗的花
三、積累
找出文中你喜歡的詞句背一背,抄寫下來。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4
一、 教學設想《金色花》這首散文詩,從一個孩子的假想寫起,以兒童與母親嬉戲的畫面,表現家庭之愛。在教學時,營造一個讓學生感受愛的氛圍,再通過多讀、多品、多思、多談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感悟愛的美好、圣潔。二、 教學目標知識技能:運用聽說讀寫相結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學會正確表達。情感態度:體驗人間摯愛親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三、 教學重難點如何將聽說讀寫相結合四、 課前準備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五、 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出示一幅老師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請學生觀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給照片擬一個小標題。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這樣一個主題引出課文《金色花》。(二) 整體感知1、介紹金色花和泰戈爾金色花:印度圣樹,開金黃色碎花,神圣而又美麗。泰戈爾:印度文學家,詩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飛鳥集》等,曾獲諾貝爾文學獎。2、教師范讀課文(教師的配樂朗讀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學生帶入到孩子與母親這樣一個嬉戲的世界中)要求學生想像老師朗讀的畫面,感受其中的情節。教師朗讀課文過渡:真希望老師剛剛能把大家帶入到一個孩子的游樂世界中,下面,老師為每位同學準備了一份自助餐,想不想一起品嘗一番?3、聊一聊如果你剛才在朗讀中看到了些什么,請你運用畫筆將一點一滴的感受畫下來。如果你怕畫不好,請你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將感受說出來。如果你還擔心說不好,那就給大家有感情的朗讀一段課文。a四人小組自由選擇一種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寶貴的想法。b集體討論。4、內容歸納要求學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寫了我和哪幾次嬉戲歸納:當媽媽做禱告時我散發香氣,當媽媽讀書時我將影子投到書頁上,當媽媽拿燈去車棚,我變回孩子還求媽媽講故事。小結:我看到了一個---------的孩子(可愛善良、孝順父母) 我看到了一個---------的媽媽(寬容慈祥、疼愛孩子)過渡:這是一對多么可愛的母子啊,我真想聽聽他們對話的聲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聽到母子之間并不愉快的聲音,不信,我們一起來聽聽下面兩段對話。(三) 能力訓練1、朗讀練習a出示兩組母子間的對話,請同學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讀。• 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別問我. •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b集體配樂朗讀全文2、寫作訓練本首散文詩是借助金色花的形象,來抒發母親和孩子之間真摯的愛的,這種借助具體形象來抒情的方法值得大家共同學習。a出示例句: (假如我是一朵金色花,我要散發花香沁入心脾;我要投落影子躲進掌心;我要迎風飄搖和媽媽爭個高低…… 那么你還希望自己是什么?做什么?)b請以假如我是——開頭仿照例句寫一首短詩。c佳作交流(四) 拓展想像老師扮演一個疲憊不堪的剛下班回家的媽媽,請五個同學演孩子,為媽媽說寫什么,做些什么。(五) 布置作業1、推薦泰戈爾的三首詩。《孩童之道》《開始》《紙船》結合閱讀提示,完成思考與練習。2、今晚回家做一件實事來讓父母感受一下你對他們的愛。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5
一、根據拼音寫漢字。
1.dǎo( )告 2.羅摩yǎn( )那
3.wàng( )棄 4.pāo( )下
二、填空。
1.《金色花》的作者是________(國家)詩人________,他曾在1913年獲________獎。
2.《紙船》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3.當你沐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出《紙船——寄母親》中直接抒發對母親的愛的一節。
三、閱讀理解。
(一)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xī( )( )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nì( )笑,卻一聲兒不響。
1.根據拼音寫出填空中的漢字,并辨析這兩個詞的作用。
2.“媽媽,你會認識我嗎?”和“孩子,你在哪里呀?”這兩個疑問句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3.有同學認為,在媽媽急切尋找“我”時,“我”卻躲起來捉弄媽媽,這說明“我”是個壞孩子,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二)
對岸
泰戈爾
我渴望到河的對岸去。
在那邊,好些船只一行兒系在竹竿上;
人們在早晨乘船渡過那邊去,肩上扛著犁頭,去耕耘他們的遠處的田;
在那邊,牧人使他們鳴叫著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場去;
黃昏的時候,他們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這滿長著野草的島上哀叫。
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據說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這個高岸之后。
雨過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鶩飛到那里去。茂盛的蘆葦在岸邊四周生長,水鳥在那里生蛋;
竹雞帶著跳舞的尾巴,將它們細小的足印印在潔凈的軟泥上;
黃昏的時候,長草頂著白花,邀月光在長草的波浪上浮游。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過來,渡過去,所有在林中正在那兒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詫異地望著我。
太陽升到中天,早晨變為中午了,我將跑到你那里去,“媽媽,我餓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樹底下,我便要在黃昏中回家來。
我將永遠不像爸爸那樣,離開你到城里做事。
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我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選自《新月集》)
1.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三節詩的大意:
第一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人通過優美的詩句表現怎樣的思想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詩的題目是“對岸”,若改為“我要做這渡船的船夫”是否可以?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黃昏的時候,長草頂著白花,邀月光在長草的波浪上浮游。”使用的修辭方法和作用是
( )
a.比喻,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夕陽西下的海天一色圖。
b.擬人,形象地描繪殘陽如血,長草白花與月光一同涌起的波浪圖。
c.擬物,形象地描繪了一幅月光照長草白花的水墨畫。
(三)
金色花
(1)偶爾看見人家陽臺上花草繽紛,煞是艷羨,激起我養花的興致。我從朋友家里陸續弄了一些花草來,海棠,月季,文竹……開始還能記著澆水、松土,但到底很難始終不渝。我這才意識到,養花并非什么閑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2)只有仙人掌活下來了。
(3)無論陰睛雨雪,也不論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龜裂,它總是綠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貪婪地啄著陽光和空氣。
(4)可這并未給我帶來歡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無遺憾地想,為什么美的總是那么嬌弱,而不美的卻總是那么倔強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這樣易于生活該有多好啊。對于它的存在,我卻不再關心。
(5)許久后的黃昏,我倚著陽臺望遠,無意瞥見這盆仙人掌。它竟橫豎添了許多新節,刀戟般凜凜*開,待細看時,我都忍不住大笑起來。
(6)不是么,且不說它的大小掌節是怎樣歪歪斜斜,怪模怪樣,只看那綠色的掌面吧,竟皺皺巴巴,細紋密布,像一張老人的臉。我越看越覺得它丑……
(7)我真不知道,它還會怎樣瘋長下去。也許叫它死去比叫它活著困難一百倍,這可怕的東西!
(8)我的養花歷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沒有養出一朵花來。誰想夏天一到,竟發生了奇跡。
(9)久雨后的清晨,推開陽臺門,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氣撲面而來。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團很耀眼的東西。是霞光嗎?是雨水折射的太陽嗎?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10)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異常漂亮的花。金黃色,十二片綢緞般富有光澤的花瓣,敏感地輕顫著流蘇般柔軟的花穗,細密地遍布著雪乳般滋潤的花粉。它凝然靜立,卻閃爍著宮殿般輝煌燦爛的光芒……
(11)這是我看過的最美的花!
(12)此刻,仙人掌驕傲地高擎著。仙人掌上的皺紋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賴以立身的不過是一捧泥土。要開出這樣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傾注全部心血。
(13)我面對這皺紋滿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麗輝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淚。我深為自己的淺薄庸俗感到慚愧。
(14)可以想像,這仙人掌,它曾經有過柔軟的葉,窈窕的枝。但為了抗拒沙漠的壓榨,它才變得冷峻而堅強。在沙漠吞噬掉無數嬌美花卉之后,我們還能欣賞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15)它并非一朵僅僅使人賞心悅目的花,它的不甘泯滅的美,令弱者也令強者肅然起敬。
(16)美,一旦與頑強結合,就是不可摧毀的。
1.根據(4)~(7)段內容,分別概括出開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一類花草的特點。
(1)開花前仙人掌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棠、月季、文竹一類花草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3)~(13)段內容,概括出作者對仙人掌的感情所經歷的四種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13)段中寫道:“我面對這皺紋滿面的仙人掌和它美麗輝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淚。我深為自己的淺薄庸俗感到慚愧。”請根據(3)~(13)段內容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為什么說自己“淺薄庸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采用了縱橫對比的手法,縱觀全文,分別概括出縱向和橫向對比的內容。
(1)縱向對比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對比。
(2)橫向對比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對比。
5.本文是一篇狀物寓理的散文,作者通過對“金色花”的描寫,要揭示怎樣的一個道理(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禱 2.衍 3.妄 4.拋
二、1~3.略。 4.《紙船》最后一節
三、(一)1.嘻嘻 匿“笑嘻嘻”一詞形象地表達出“我”變成金色花后的開心和得意。“匿笑”一詞生動地寫出了“我”的調皮和狡黠。 2.第一個問句是“我”變成了金色花后在心里對媽媽所說的話。作為孩子,他知道媽媽深愛著自己,他希望雖然自己的形象發生了變化,但媽媽依然可以認識自己。但是,他又沒有十足把握,所以在心底發出了這樣的疑問,表現了孩子對依戀和愛。第二個問句是媽媽發現孩子不見時大聲尋找時說的,表現出了媽媽對孩子深切的愛和找尋不到時焦急的心情。3.不同意。在“我”變成了金色花后,仍不離媽媽左右,注視著媽媽工作,在媽媽禱告時為她送去香氣,陪伴媽媽讀書,這些都說明了“我”非常愛自己的媽媽。之所以在媽媽尋找自己時不說話并且匿笑,是因為他個性天真調皮,在和媽媽開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媽媽。所以不能說“我”是個壞孩子,其實“我”是一個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孩子。
(二)1.第一節:“我”立志做船夫開拓新的世界。 第二節:“我”立志做船夫探索自然、改造自然。 第三節:“我”立志做船夫為村民服務,報答祖國母親養育之恩。 2.本詩表現了“我”甘愿做一名船夫,為探索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村民服務,報答養育自己的母親、祖國的深恩的思想感情。 3.不能。“對岸”是詩人追求的目標,要達到理想的對岸,詩人立志從一名普通的船夫做起,甘愿把追求理想對岸的人先送到目的地,同時也實現自己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如果改為“我要做這渡船的船夫”過于直白,缺乏深意和內涵。 4.b (三)1.(1)開花前仙人掌的特點:外表丑陋但倔強。 (2)海棠、月季、文竹一類花草的特點:外表美麗但嬌弱。2.遺憾→厭惡→驚奇→贊嘆 3.(1)因為仙人掌賴以生存的不過是一捧泥土,要開出這樣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傾注了全部的心血。 (2)因為作者在仙人掌開花前曾經厭惡譏笑它丑陋的外表,而忽視了它內在的精神。4.(1)縱向:仙人掌開花前和開花后的對比。 (2)橫向: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的對比。 5.美,一旦與頑強結合,就是不可摧毀的。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課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
(背景音樂響起)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請同學們將你們自己查找的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和同學們一起交流一下。
老師明確:泰戈爾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處處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背景圖片閃示)
(二)正課
一、初讀詩文,知情節
學生朗讀詩文,把握全詩主要內容及表達感情。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明確: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里,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陪著母親,與媽媽三次嬉戲,卻不讓她知道,一種兒童特有的頑皮與天真,躍然紙上。
二、品讀詩文,感悟美
請同學們自由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詩節,要求圍繞著"我"和媽媽的性格特點,在詩文中找到你認為最美、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地方:優美的字詞、絕佳的好句、奇妙的想象。然后在四人小組間交流著讀,試試看,能不能讀出這種美感,演繹出這種美感;我們還要比比看,哪個小組做得最好!
教師指導朗讀:讀準情感,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責備、薄怒、疼愛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天真、歡快的語氣。)
在朗讀中解決:"我"和媽媽的性格特點分別是什么?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 "我"為什么想象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三、研讀詩文,創造美
老師發現,這首小巧的散文詩,不僅語言清新,情節奇特,想象豐富,堪稱外國詩歌的佳作,實際上,我們還可以重新巧排詩句,使之成為一首賦予了我們自己的情感的詩歌,同學們想不想試一下?那么,我們全班同學一起來做這個游戲。請在小組內討論完成,看哪個小組改編得又快又好。老師提醒同學們,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情節的完整性。
四、誦讀詩文,積累美
賽讀、賽背,積累新知,積累好詞好句好詩篇。
五、小結
如此一首清新美麗,深情動人的散文詩,字里行間處處流露著感人的母子親情,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象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滋潤著我們。這不正是一種永恒的美嗎?
如此清新的小詩,只有滿懷純真的童心和真誠的愛心才能吟唱得出。讓我們敞開心扉,用童心去關照世界,改變世界,發現美,追求美,歌唱美吧!
(三)作業
1. 學習這首散文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后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主題,模仿這首散文詩的語言風格,寫出屬于你自己的小詩。
2. 比較閱讀《紙船》。提示從內容、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比較。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體會這兩首詩所蘊含的哲理。
2.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3. 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的力量推動了世界的發展。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
二、 朗讀詩歌
1. 前提:掃除字詞障礙
匿(nì)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2. 朗讀詩歌
教師配樂范讀。
學生配樂仿讀。
朗讀指導: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三、 感悟詩歌
1. 教師導語
這一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為什么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生: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
2. 合作學習
分組共同研討下列問題(注: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學生在朗讀詩歌過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問題。)
①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
(看孩子為媽媽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
③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上文說,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見,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參與指導,注重鼓勵。
四、 拓展訓練
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如涓涓細流時時哺育著我們,現在請同學們用詩歌的語言,表達對母親的愛。
(嘗試寫詩,教導作指導,進行鼓勵性評價。)
五、 課文小結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為什么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他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
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誦讀的本文。
六、 作業
背誦詩歌。
第二課時
紙 船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新課
一朵金色花,表達了孩子對母親至真至純的愛,一只小小的紙船又寄托了一個游子母親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學,盡管船外是美麗壯觀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獨、惆悵的詩人,無心欣賞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熱淚,在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盡管風高浪急,紙船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疊著,希望總會有一只能飄流到日夜想念的母親身邊。一個獨特的物象,寄托了詩人對母親無限的眷念之情,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情感的世界,感悟《紙船》
二、 朗讀詩歌
1. 教師配樂范讀。(有條件,可放錄音。)
2. 朗讀指導。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3. 學生齊讀、自由讀。
三、 感悟詩歌
1.導言: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2.合作學習
①為什么含淚,為什么悲哀?
(一個人如果有初次離開母親遠走他鄉的感情體驗,就能深切地理解這首小詩的感情。一直在母親身邊,習以為常,感受鈍化了。一旦遠走,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媽媽的滋味,最是難受。有這樣的體驗,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淚。)
②借紙船來抒情有什么好處?
(詩歌抒情總要借助某種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紙船又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
③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那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無以寄托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
④第三節是詩人展開的聯想,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
(這一想象新奇大膽,充分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以上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對于不理解的地方,組內,組之間,以至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從旁參與,重在指導與進行鼓勵性評價。
四、 再讀詩歌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借物抒懷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又具體,既含蓄又深沉。詩歌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的思念相協調。請體會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思念之情,誦讀這首詩歌。
五、 拓展訓練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詩的語言,表達對父母的愛。
六、 作業
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
作者郵箱: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8
青島三十三中 崔顯升
【教學目標 】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2、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以培養語感。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找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在備課前,也要搜集一些有關資料。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教師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背景音樂)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學史上一個永恒的主題。泰戈爾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個頑皮的孩子形象,表達了孩子對自己母親真摯的愛。而冰心的《紙船》卻借著一只小小的紙船寄托了對母親至死不渝的愛,表達了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字詞:嗅 摩 衍 疊 匿笑 花瓣 沐浴 禱告 妄棄 倘若
2、朗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教師放錄音。
(2)學生各自練讀。
(3)讓2—4名學生示范朗讀詩歌(或片段)。師生共同評價。
(4)進行朗誦比賽,評出5名優勝者。
3、整體感受。
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教師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勵學生敢于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1、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確:一是印度人也喜歡用花比喻兒童;二是泰戈爾借美麗的圣樹上的金色花贊美孩子可愛。
2、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明確:因為孩子懂得,母愛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所以他想瞞著媽媽,為媽媽做點事。
3、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明確:不見了孩子,媽媽心中著急;見了孩子,媽媽高興中帶著點兒嗔怪。
4、借紙船來抒情有什么好處?
明確:抒情總要借助于某種形象。中國自古就有疊紙船、紙鶴等寄托情思的傳統,冰心因襲了這一做法,幻想紙船能載著她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歸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說出來,尋求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幫助。
五、拓展延伸
1、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然后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最有特色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補充一些重要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六、布置作業
1、這兩首詩都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2、要求每個學生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無須花錢的事(洗腳、捶背等)。
【本教案設計思路】
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而培養語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寫的情景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振,從而蕩滌、升華自己的心靈,享受審美情趣。這是本教案設計重點之所在。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9
四基達標
1.《金色花》作者是________(國名)文學家________(姓名)。《紙船》的作者是我國現代詩人、女作家________,原名________,選自________。該詩人的代表作還有________、________等。
2.下列不能體現孩子對母愛的回報的一句是
[ ]
a.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b.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c.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3.《金色花》結尾寫到“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你到哪里去了’?”這一句是如何體現母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紙船》一詩中,疊紙船為什么含著淚?為什么除了愛還有悲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課文所選兩首詩都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參照這種寫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達對父母的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開放探究
閱讀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問題:
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說:“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和青年說:“貢獻你自己!”
淡紅的果兒和青年說:“犧牲你自己!”
1.這首詩所用的修辭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
2.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詞,對不同時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這首詩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詩中“嫩綠”“淡白”“深紅”等色彩詞匯,巧妙點明了時間正在向前移動,事物也在運動變化
b.詩中表現了詩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時的愿望和理想
c.“芽兒”“花兒”“果兒”其實是作者的化身
d.這首詩共三段,句式結構基本相同
參考答案
[四基達標]
1.印度 泰戈爾 冰心 謝婉瑩 《繁星》 《春水》 《寄小讀者》
2.d
3.上文寫到“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也一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嗔怪中恰恰表現的是母親的擔心和對孩子的疼愛。</pgn0149b.txt/pgn>
4.“淚”和“悲哀”是由于深愛母親卻又不得不與母親離別,遠隔千里不能與母親朝夕相處,對母親日夜思念的滋味是難受而痛苦的。
[能力提高]
1.孩子想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總之,是孩子想為媽媽做點事。
因為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
2.略
[開放探究]
1.排比 擬人
2.發展 貢獻 犧牲
3.鼓勵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獻、自我犧牲。
4.c(“芽兒”、“花兒”、“果兒”是青年的象征)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10
《金色花》教學設計
譚格莊中心中學 左新蕾
○思路綜述
《金色花》從假想寫起,“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依戀,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習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母親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愛,你怎樣向母親表達你的愛意呢?。(學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印度有一位大文豪泰戈爾,他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表達了母子之間的親密感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的這首散文詩——《金色花》。
二、目標展示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背誦詩歌,豐富語言積累。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生字:嗅 摩 衍 匿 禱 。詞語:匿笑。關于泰戈爾:(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小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2、指導朗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學生小組之間舉行朗讀比賽。
3、表達個人感受:教師提出評價要求:你喜歡這首散文詩嗎?為什么?(喜歡不喜歡都可,言之有理即可)
四、合作交流
教師導學: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著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請同學們品讀這首散文詩,思考以下問題:
① “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
② “我”為什么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學生先朗讀,思考,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五、探究學習
u 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媽媽臉上的表情嗎?
u 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六、創造性學習
1、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2、閱讀泰戈爾的《飛鳥集》。
3、請你模仿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以“媽媽,我想說愛你“為題,學寫一首散文詩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掌握“匿笑、羅摩衍那”等字詞。
2.品讀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親情。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投入真情,反復誦讀,感知詩歌優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2.利用想象,鑒賞詩歌,并嘗試借助具體的形象或事物來抒寫自己的感情。
一、導入課文
學生齊誦《游子吟》,問:這首詩誰寫的?(我國唐代詩人孟郊),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歌頌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也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和深深的愛和尊敬)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聲音;世界上只有一個最美麗的身影,那就是母親的身影。母愛是是人類共同歌頌的永恒主題,因為她是人類社會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首同樣以母愛為主題的散文詩--泰戈爾的《金色花》,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次美的洗禮!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
泰戈爾是印度詩人、作家、文學家,代表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吉檀迦利》。因作品《吉檀迦利》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二、我朗讀,我感悟
1.自由的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試著把握停頓,讀出情感。
正字正音(可在課前預習完成)
嗅羅摩衍那匿笑
禱告沐浴花瓣
2.齊讀,注意字音停頓,體會情感。(配樂:相約卡農)
3.抽讀或者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提醒注意聽,讀完以后,要點評讀得怎么樣)
4.教師指導朗讀
你認為應該用什么樣的語速和情感來讀?
語速:輕快、跳躍
情感:喜悅、母子之愛和兒童特有的頑皮
當你吃過中飯,
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
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與膝上時,
我便要//把我的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嗎?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5.分小組(分角色)朗讀
聲音大聲一點,吐字清楚一點,感情飽滿一點。希望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來表達母愛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
6.這首詩寫了什么事情?表達了什么情感?
這首詩寫了孩子變成一朵金色花,然后與媽媽一起嬉戲玩耍,表現了純真的母子之情。
三、我質疑,我探究
1.分組討論
(1)為什么孩子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2)“我”與媽媽進行了哪三次嬉戲?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感?
(3)為什么媽媽見了面卻說:“你這壞孩子?”
(4)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因為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而瞞著媽媽。
三次嬉戲:
母親做禱告時,“我”開放花瓣散發香氣。--表現出“我”對母親默默的關愛之情。
母親讀書時,“我”將影子投在書頁上。--表現出“我”對母親的牽掛之情。
母親去牛棚時,“我”和她開玩笑,恢復原形。--表現出“我”對母親的依戀之情。
因為媽媽找不到孩子,是多么著急。何況一整天找不到兒子,那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但這種責怪恰恰反映了她對孩子的疼愛。
④《金色花》是以一個活潑、調皮、可愛的孩子的口吻來寫的,一開始,這個孩子就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長在樹的高枝上,“我”為什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四、我傾訴,我創作
但丁說:“全世界的母親是多么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母愛就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誰不應該感謝母親、報答母親呢?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么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媽媽,假如我變成了……
你還想變成什么美好的事物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呢?趕快寫出來吧。
示范:
假如我變成了一縷清風,要與你相伴,停在綠野田間,輕悄悄地在空中來回,又在樹間吟唱,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假如我變成了一葉青芽,為了好玩,停留在清明前的枝頭,安靜地在茶山中等待收獲,又在滾燙的茶水中起舞,要讓你品嘗到明前茶的清香。
假如我變成了一個夢,為了尋你,停在夜空的深處,悄悄地在睡夢中徜徉,又在記憶深處嬉戲,伴你直到天明。
假如我變成了…………
五、板書設計
媽媽“我”
做禱告時散發香氣
讀書時將影子投在書頁上
拿燈去牛棚時變回孩子,求媽媽講故事
母子情深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12
教學創意
《金色花》是泰戈爾《新月集》的代表作品。這是一篇散文詩,這是一篇表現著濃烈的、圣潔的母子之情的抒情詩,這也是一篇寄托著泰戈爾對逝去的親愛的妻兒的緬懷詩。借助母子形象歌頌圣潔之愛是《新月集》里不少作品的共同主題。教學中,深入文本細處,通過比讀手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語言之精美,通過抓住人物語言引導學生更細致地解讀人物形象,體會人物對“愛與被愛都同樣幸福”的理解與實踐,并以篇帶類,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新月集》。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注意讀好兒化音。會讀會寫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2.找出描寫母親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的句子會說出其蘊含的母愛的偉大深沉。
1.掌握朗誦技巧,通過有表現力的朗誦讀出人物形象。
2.通過比讀法品味語言,更細膩地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3.初步了解泰戈爾《新月集》。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有表現力的朗誦讀出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最后一段。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法
教學時數:1課時(45分鐘)
教學過程:
一、資料助讀(PPT呈現)
1.文學常識--散文詩
散文詩,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
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有詩的意境,給讀者以美和想象,內容上保留了散文性細節;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觀,不分行,不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樂美和節奏感。通常形式短小靈活。
2.作者介紹
泰戈爾(1861--1941),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被譽為“印度詩圣”。他是印度國歌的作者。他的創作對印度文學的影響很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詩集代表作:《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吉檀伽利》。
二、遠望《新月》
《新月集》的第一版的序言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PPT呈現)《新月集》把我們“帶到秀嫩天真的兒童的新月之國里去。我們只要一翻開它來,便立刻如得到兩只有魔術的翅膀,可以使自己飛翔到美靜天真的兒童國里去。而這個兒童的天國便是作者的一個理想國。”
詩人把兒童比作“新月”,預示兒童就像新月那樣純潔和寧靜,美好和天真。
《新月集》創作背景:(PPT呈現)
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尚、最純潔的愛。沒有人會想到寫《金色花》的時候,是作者個人最不幸的時候。,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對兒女相繼夭亡,這些不幸籠罩在他身上。對他的打擊真的太大了!可是他通過作品把愛的光輝撒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的作品滿含著對生命的愛,對孩子的愛,對自然的愛,對所有一切的愛。
(借助母子形象歌頌圣潔之愛是《新月集》里不少作品的共同主題。這一背景的介紹有助于理解泰戈爾借助作品所傳達出的對逝去的親愛的妻兒的深情緬懷,也有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即理解作品的最后一段。)
三、賞讀《金色花》
活動一:讀一讀
1.齊讀課文
選幾位學生評價全班齊讀效果。
教師點撥文章朗讀的整體基調:溫馨、活潑、親切、甜蜜。
2.深情朗讀
每位學生先挑自己喜歡的段落自由地讀。
選幾位學生朗讀他喜歡的段落,追問,為什么喜歡這一段落(把朗讀和文意理解融為一體),并根據其朗讀情況作有針對性的指導。
注意:教師指導過程中,適當穿插教師范讀和集體朗讀。
朗讀的目標是:要能讀出畫面、讀出形象、讀出情感。
關于讀出畫面:
文章的畫面感很強,畫面之間可以做稍長一些的停頓,以給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間;每一個畫面呈現時要能讀好輕重、緩急、起伏,以突出鏡頭感,如第一段中,“高枝”、“笑嘻嘻”、“新葉”、“跳舞”等都可以稍作強調。
關于讀出形象:
孩子的形象比較容易把握,要讀出孩子的天真、調皮、活潑、撒嬌來。
(文中出現了“笑嘻嘻”、“暗暗”、“悄悄”、“小小”等疊詞,要讀出孩子說這些詞語時的天真調皮的語調。)
母親的形象是圣潔的、溫婉的、慈愛的,要能用舒緩的語調、舒展的情緒讀出一個做禱告、讀圣書、愛孩子的圣潔母親的形象。
關于讀出情感:
讀出孩子在調皮中對媽媽的愛和依戀之情。
讀出媽媽說“你這壞孩子”時的豐富的含義。
活動二:說一說
思考:孩子為什么要變成金色花?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適時地穿插金色花圖片及介紹。
(PPT呈現)金色花,又譯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樹(菩提樹,樹葉呈心形)上的花朵,木蘭花屬植物,開金黃色碎花。金色花在印度受到大人小孩的喜愛和敬重。菩提樹在印度又被稱為“幸福樹”。
參考:
金色花,是圣樹上的花朵。作者想象孩子變成金色花,象征著孩子的圣潔可愛,也象征著母愛的光輝給孩子的影響。孩子變成了金色花,就變得隱匿起來,為媽媽做的事情就變得悄悄的、不留痕跡的,這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表現對媽媽愛的回報。
借助這樣奇特的想象,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小精靈,他可以把自己變成花朵,散發出幽香,為媽媽遮陽,又可以把自己變回來,回到媽媽的懷抱。他有神的能耐,更有神的品行--善與愛。孩子是一個活潑的、調皮的、懂得被愛與愛的幸福的一個小天使形象。
人們常常用花來稱呼孩子,因為孩子活潑、美麗、純潔、可愛。金色花,受到印度人民的喜愛,孩子希望自己能讓媽媽喜愛。
活動三:品一品
此環節為深度解讀,是對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層挖掘。這是教學難點,要注意做好鋪墊和引導。
深度品讀文章的最后一段:
(PPT呈現)“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為什么不告訴呢?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話?“這”指代什么?如何理解“同”?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對于最后一段中的人物語言“我不告訴你,媽媽!”,有兩種理解:
1.只是孩子一個人說。
分析:
他不告訴媽媽,這是孩子的天真調皮的表現。他愛媽媽,用兒童的方式、悄悄地回報媽媽的愛,但又不愿讓媽媽知道,于是用與媽媽捉迷藏的方式。他自然不會告訴媽媽,也許他正為自己的機靈而得意呢!
2.媽媽與孩子一起說出。
提倡采用第二種理解。但不要強求學生放棄他的第一種理解。
分析:
不難想象,媽媽會模仿孩子的口氣來說。生活中,也許孩子經常調皮地逗媽媽,媽媽對孩子的性格、脾氣已經很熟悉了,他的一言一行其實媽媽都是心里很有數的。于是,在孩子又一次調皮時,媽媽也會脫口而出這一句話。或許,兩人說完后,會因為這樣的默契而同時開心地大笑起來。這是多么溫馨、活潑、甜蜜的時刻。媽媽了解孩子,理解這份童心,也滿足了孩子的童趣,并和孩子幸福地享受這份童趣。這樣的媽媽是真實的、可愛的。這樣的理解也許更貼近泰戈爾創作的本意,這么溫馨、幸福的畫面誰說就不會是在他的家里常常發生的呢?(板書:童心)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這”究竟指代什么?第一可以理解為指代母子的一問一答,正好是先“你”說再“我”說;第二可以理解為是指兩人同時說的,“這”指代的內容就是“我不告訴你,媽媽”。)
(“同”,第一個理解,相當于英語里的“and”,這樣就是母子同說“我不告訴你”了。第二個理解,跟,與,相當于英語里的“with”,這樣就是媽媽問,孩子答了。)
第二種理解,學生也許想不到,或者不會一下接受,教師可以穿插介紹自己生活中的默契、理解而又幽默、充滿溫情的例子。
小結:
學會通過理解人物的語言來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要學會通過理解具體情境中的人物內心來把握形象。
這首散文詩表現的是一種理想中的母子之愛,甜蜜、默契,歡樂而神奇,甚至帶有一種宗教色彩,是那么的圣潔。彼此的理解和關愛是母子深情的前提。(板書:理解、愛)
活動四:比一比
這一環節是一個有創意的比讀設計。
比較蘇教版和人教版兩個版本教材課文文字上的細微差別。分析選用不同詞語的效果。此環節采用的方法是側面入手,正面解讀。
教師朗讀與學生不同版本的《金色花》,學生邊聽讀,邊在自己的課本上做記號。
讀完后學生提出兩個版本的不同之處,朗讀、對比、分析。
不同之處有:
“變了一朵”--“變成了一朵”;“笑哈哈”--“笑嘻嘻”;“空中搖擺”--“風中搖擺”;“新生的樹葉”--“新葉”;“母親”--“媽媽”;“你做禱告”--“做禱告”;“花的香氣”--“花香”;“我便要投我的”--“我便要將我的”;“小影子”--“小小影子”。
重點分析:
“變了一朵”--“變成了一朵”:要使句意準確,不能有歧義。
“笑哈哈”--“笑嘻嘻”:前者笑出了聲音,與文意不合;后者的“笑”更有孩子氣和調皮味,給人一種偷樂的感覺,同時與后文中的“匿笑”呼應。
“空中搖擺”--“風中搖擺”:前者是主動的行為,表現孩子的天真活潑;后者是被風刮的,被動的。
“母親”--“媽媽”:前者太正式,不太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實際;后者口語化更親切,且與后文的用詞風格一致。
“花的香氣”--“花香”,“新生的樹葉”--“新葉”:后者“花香”“新葉”更精致、凝練,符合詩歌的語言特征。
“小影子”--“小小影子”:前者是客觀表述、只是表現出“小”這個特點;后者顯得小巧、靈動、可愛,疊詞“小小”的使用又增加了親切感和韻律感。
小結:選詞用句精致、確切,可以更好地表現文章中心,抒發情感。在比讀中,提高我們的語言敏感度和欣賞能力。
四、近觀《新月》
《新月集》里有許多寫母子故事的作品,通過閱讀這些充滿童趣、充滿母愛的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自己親愛的妻兒的深深懷念,也感受到作者對兒童的愛,對幸福生活的歌詠。
《新月集》里的很多詩歌以“質樸的語言”表達出“真摯的情感”,尤其是不少詩歌里的想象更是奇妙獨特。我們試著閱讀、體會其中的一篇。
印發《花的學校》《惡郵差》《同情》等。
聯讀欣賞《花的學校》。
學生齊讀。
先獨立思考,再交流:說說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分析:
這首散文詩修辭手法豐富,想象非常奇特,語句活潑有靈氣,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小節,寫出了孩子很得意的形象,這種得意是因為他覺得他讀懂了那些從地底下花的學校里鉆出來的花兒們的心思:他們在渴求媽媽的擁抱!從這首散文詩里,我們讀到了一個孩子眼里的世界,也體會到了一個孩子對母愛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一個中年男子對在天堂的妻兒的懷念和祝福。這就是真實的泰戈爾。
五、順勢小結
從《花的學校》中,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到作者把詩集命名為《新月集》的意圖,兒童就像新月那樣純潔和寧靜,美好和天真。是的,用兒童的目光去觀察生活,永葆一顆童心,用詩歌把對生活的愛記錄下來,你就是一個有詩心、有詩性的人,你必將擁有詩意的生活。愿大家都詩意地活著!
六、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新月集》。
《榕樹》《告別》《小大人》《著作家》《惡郵差》《同情》《英雄》……
七:板書設計:
金色花
泰戈爾
童心愛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13
教學創意
《金色花》是泰戈爾《新月集》的代表作品。這是一篇散文詩,這是一篇表現著濃烈的、圣潔的母子之情的抒情詩,這也是一篇寄托著泰戈爾對逝去的親愛的妻兒的緬懷詩。借助母子形象歌頌圣潔之愛是《新月集》里不少作品的共同主題。教學中,深入文本細處,通過比讀手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語言之精美,通過抓住人物語言引導學生更細致地解讀人物形象,體會人物對“愛與被愛都同樣幸福”的理解與實踐,并以篇帶類,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新月集》。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注意讀好兒化音。會讀會寫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2.找出描寫母親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的句子會說出其蘊含的母愛的偉大深沉。
1.掌握朗誦技巧,通過有表現力的朗誦讀出人物形象。
2.通過比讀法品味語言,更細膩地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3.初步了解泰戈爾《新月集》。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有表現力的朗誦讀出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最后一段。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法
教學時數:1課時(45分鐘)
教學過程:
一、資料助讀(PPT呈現)
1.文學常識--散文詩
散文詩,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
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有詩的意境,給讀者以美和想象,內容上保留了散文性細節;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觀,不分行,不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樂美和節奏感。通常形式短小靈活。
2.作者介紹
泰戈爾(1861--1941),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被譽為“印度詩圣”。他是印度國歌的作者。他的創作對印度文學的影響很大。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詩集代表作:《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吉檀伽利》。
二、遠望《新月》
《新月集》的第一版的序言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PPT呈現)《新月集》把我們“帶到秀嫩天真的兒童的新月之國里去。我們只要一翻開它來,便立刻如得到兩只有魔術的翅膀,可以使自己飛翔到美靜天真的兒童國里去。而這個兒童的天國便是作者的一個理想國。”
詩人把兒童比作“新月”,預示兒童就像新月那樣純潔和寧靜,美好和天真。
《新月集》創作背景:(PPT呈現)
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尚、最純潔的愛。沒有人會想到寫《金色花》的時候,是作者個人最不幸的時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對兒女相繼夭亡,這些不幸籠罩在他身上。對他的打擊真的太大了!可是他通過作品把愛的光輝撒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的作品滿含著對生命的愛,對孩子的愛,對自然的愛,對所有一切的愛。
(借助母子形象歌頌圣潔之愛是《新月集》里不少作品的共同主題。這一背景的介紹有助于理解泰戈爾借助作品所傳達出的對逝去的親愛的妻兒的深情緬懷,也有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即理解作品的最后一段。)
三、賞讀《金色花》
活動一:讀一讀
1.齊讀課文
選幾位學生評價全班齊讀效果。
教師點撥文章朗讀的整體基調:溫馨、活潑、親切、甜蜜。
2.深情朗讀
每位學生先挑自己喜歡的段落自由地讀。
選幾位學生朗讀他喜歡的段落,追問,為什么喜歡這一段落(把朗讀和文意理解融為一體),并根據其朗讀情況作有針對性的指導。
注意:教師指導過程中,適當穿插教師范讀和集體朗讀。
朗讀的目標是:要能讀出畫面、讀出形象、讀出情感。
關于讀出畫面:
文章的畫面感很強,畫面之間可以做稍長一些的停頓,以給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間;每一個畫面呈現時要能讀好輕重、緩急、起伏,以突出鏡頭感,如第一段中,“高枝”、“笑嘻嘻”、“新葉”、“跳舞”等都可以稍作強調。
關于讀出形象:
孩子的形象比較容易把握,要讀出孩子的天真、調皮、活潑、撒嬌來。
(文中出現了“笑嘻嘻”、“暗暗”、“悄悄”、“小小”等疊詞,要讀出孩子說這些詞語時的天真調皮的語調。)
母親的形象是圣潔的、溫婉的、慈愛的,要能用舒緩的語調、舒展的情緒讀出一個做禱告、讀圣書、愛孩子的圣潔母親的形象。
關于讀出情感:
讀出孩子在調皮中對媽媽的愛和依戀之情。
讀出媽媽說“你這壞孩子”時的豐富的含義。
活動二:說一說
思考:孩子為什么要變成金色花?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適時地穿插金色花圖片及介紹。
(PPT呈現)金色花,又譯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樹(菩提樹,樹葉呈心形)上的花朵,木蘭花屬植物,開金黃色碎花。金色花在印度受到大人小孩的喜愛和敬重。菩提樹在印度又被稱為“幸福樹”。
參考:
金色花,是圣樹上的花朵。作者想象孩子變成金色花,象征著孩子的圣潔可愛,也象征著母愛的光輝給孩子的影響。孩子變成了金色花,就變得隱匿起來,為媽媽做的事情就變得悄悄的、不留痕跡的,這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表現對媽媽愛的回報。
借助這樣奇特的想象,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小精靈,他可以把自己變成花朵,散發出幽香,為媽媽遮陽,又可以把自己變回來,回到媽媽的懷抱。他有神的能耐,更有神的品行--善與愛。孩子是一個活潑的、調皮的、懂得被愛與愛的幸福的一個小天使形象。
人們常常用花來稱呼孩子,因為孩子活潑、美麗、純潔、可愛。金色花,受到印度人民的喜愛,孩子希望自己能讓媽媽喜愛。
活動三:品一品
此環節為深度解讀,是對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層挖掘。這是教學難點,要注意做好鋪墊和引導。
深度品讀文章的最后一段:
(PPT呈現)“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為什么不告訴呢?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話?“這”指代什么?如何理解“同”?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對于最后一段中的人物語言“我不告訴你,媽媽!”,有兩種理解:
1.只是孩子一個人說。
分析:
他不告訴媽媽,這是孩子的天真調皮的表現。他愛媽媽,用兒童的方式、悄悄地回報媽媽的愛,但又不愿讓媽媽知道,于是用與媽媽捉迷藏的方式。他自然不會告訴媽媽,也許他正為自己的機靈而得意呢!
2.媽媽與孩子一起說出。
提倡采用第二種理解。但不要強求學生放棄他的第一種理解。
分析:
不難想象,媽媽會模仿孩子的口氣來說。生活中,也許孩子經常調皮地逗媽媽,媽媽對孩子的性格、脾氣已經很熟悉了,他的一言一行其實媽媽都是心里很有數的。于是,在孩子又一次調皮時,媽媽也會脫口而出這一句話。或許,兩人說完后,會因為這樣的默契而同時開心地大笑起來。這是多么溫馨、活潑、甜蜜的時刻。媽媽了解孩子,理解這份童心,也滿足了孩子的童趣,并和孩子幸福地享受這份童趣。這樣的媽媽是真實的、可愛的。這樣的理解也許更貼近泰戈爾創作的本意,這么溫馨、幸福的畫面誰說就不會是在他的家里常常發生的呢?(板書:童心)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這”究竟指代什么?第一可以理解為指代母子的一問一答,正好是先“你”說再“我”說;第二可以理解為是指兩人同時說的,“這”指代的內容就是“我不告訴你,媽媽”。)
(“同”,第一個理解,相當于英語里的“and”,這樣就是母子同說“我不告訴你”了。第二個理解,跟,與,相當于英語里的“with”,這樣就是媽媽問,孩子答了。)
第二種理解,學生也許想不到,或者不會一下接受,教師可以穿插介紹自己生活中的默契、理解而又幽默、充滿溫情的例子。
小結:
學會通過理解人物的語言來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要學會通過理解具體情境中的人物內心來把握形象。
這首散文詩表現的是一種理想中的母子之愛,甜蜜、默契,歡樂而神奇,甚至帶有一種宗教色彩,是那么的圣潔。彼此的理解和關愛是母子深情的前提。(板書:理解、愛)
活動四:比一比
這一環節是一個有創意的比讀設計。
比較蘇教版和人教版兩個版本教材課文文字上的細微差別。分析選用不同詞語的效果。此環節采用的方法是側面入手,正面解讀。
教師朗讀與學生不同版本的《金色花》,學生邊聽讀,邊在自己的課本上做記號。
讀完后學生提出兩個版本的不同之處,朗讀、對比、分析。
不同之處有:
“變了一朵”--“變成了一朵”;“笑哈哈”--“笑嘻嘻”;“空中搖擺”--“風中搖擺”;“新生的樹葉”--“新葉”;“母親”--“媽媽”;“你做禱告”--“做禱告”;“花的香氣”--“花香”;“我便要投我的”--“我便要將我的”;“小影子”--“小小影子”。
重點分析:
“變了一朵”--“變成了一朵”:要使句意準確,不能有歧義。
“笑哈哈”--“笑嘻嘻”:前者笑出了聲音,與文意不合;后者的“笑”更有孩子氣和調皮味,給人一種偷樂的感覺,同時與后文中的“匿笑”呼應。
“空中搖擺”--“風中搖擺”:前者是主動的行為,表現孩子的天真活潑;后者是被風刮的,被動的。
“母親”--“媽媽”:前者太正式,不太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實際;后者口語化更親切,且與后文的用詞風格一致。
“花的香氣”--“花香”,“新生的樹葉”--“新葉”:后者“花香”“新葉”更精致、凝練,符合詩歌的語言特征。
“小影子”--“小小影子”:前者是客觀表述、只是表現出“小”這個特點;后者顯得小巧、靈動、可愛,疊詞“小小”的使用又增加了親切感和韻律感。
小結:選詞用句精致、確切,可以更好地表現文章中心,抒發情感。在比讀中,提高我們的語言敏感度和欣賞能力。
四、近觀《新月》
《新月集》里有許多寫母子故事的作品,通過閱讀這些充滿童趣、充滿母愛的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自己親愛的妻兒的深深懷念,也感受到作者對兒童的愛,對幸福生活的歌詠。
《新月集》里的很多詩歌以“質樸的語言”表達出“真摯的情感”,尤其是不少詩歌里的想象更是奇妙獨特。我們試著閱讀、體會其中的一篇。
印發《花的學校》《惡郵差》《同情》等。
聯讀欣賞《花的學校》。
學生齊讀。
先獨立思考,再交流:說說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分析:
這首散文詩修辭手法豐富,想象非常奇特,語句活潑有靈氣,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小節,寫出了孩子很得意的形象,這種得意是因為他覺得他讀懂了那些從地底下花的學校里鉆出來的花兒們的心思:他們在渴求媽媽的擁抱!從這首散文詩里,我們讀到了一個孩子眼里的世界,也體會到了一個孩子對母愛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一個中年男子對在天堂的妻兒的懷念和祝福。這就是真實的泰戈爾。
五、順勢小結
從《花的學校》中,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到作者把詩集命名為《新月集》的意圖,兒童就像新月那樣純潔和寧靜,美好和天真。是的,用兒童的目光去觀察生活,永葆一顆童心,用詩歌把對生活的愛記錄下來,你就是一個有詩心、有詩性的人,你必將擁有詩意的生活。愿大家都詩意地活著!
六、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新月集》。
《榕樹》《告別》《小大人》《著作家》《惡郵差》《同情》《英雄》……
七:板書設計:
金色花
泰戈爾
童心愛
北京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掌握“匿笑、羅摩衍那”等字詞。
2.品讀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親情。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投入真情,反復誦讀,感知詩歌優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2.利用想象,鑒賞詩歌,并嘗試借助具體的形象或事物來抒寫自己的感情。
一、導入課文
學生齊誦《游子吟》,問:這首詩誰寫的?(我國唐代詩人孟郊),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歌頌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也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和深深的愛和尊敬)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聲音;世界上只有一個最美麗的身影,那就是母親的身影。母愛是是人類共同歌頌的永恒主題,因為她是人類社會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首同樣以母愛為主題的散文詩--泰戈爾的《金色花》,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次美的洗禮!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
泰戈爾是印度詩人、作家、文學家,代表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吉檀迦利》。因作品《吉檀迦利》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二、我朗讀,我感悟
1.自由的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試著把握停頓,讀出情感。
正字正音(可在課前預習完成)
嗅羅摩衍那匿笑
禱告沐浴花瓣
2.齊讀,注意字音停頓,體會情感。(配樂:相約卡農)
3.抽讀或者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提醒注意聽,讀完以后,要點評讀得怎么樣)
4.教師指導朗讀
你認為應該用什么樣的語速和情感來讀?
語速:輕快、跳躍
情感:喜悅、母子之愛和兒童特有的頑皮
當你吃過中飯,
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
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與膝上時,
我便要//把我的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嗎?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5.分小組(分角色)朗讀
聲音大聲一點,吐字清楚一點,感情飽滿一點。希望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來表達母愛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
6.這首詩寫了什么事情?表達了什么情感?
這首詩寫了孩子變成一朵金色花,然后與媽媽一起嬉戲玩耍,表現了純真的母子之情。
三、我質疑,我探究
1.分組討論
(1)為什么孩子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2)“我”與媽媽進行了哪三次嬉戲?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感?
(3)為什么媽媽見了面卻說:“你這壞孩子?”
(4)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因為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而瞞著媽媽。
三次嬉戲:
母親做禱告時,“我”開放花瓣散發香氣。--表現出“我”對母親默默的關愛之情。
母親讀書時,“我”將影子投在書頁上。--表現出“我”對母親的牽掛之情。
母親去牛棚時,“我”和她開玩笑,恢復原形。--表現出“我”對母親的依戀之情。
因為媽媽找不到孩子,是多么著急。何況一整天找不到兒子,那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但這種責怪恰恰反映了她對孩子的疼愛。
④《金色花》是以一個活潑、調皮、可愛的孩子的口吻來寫的,一開始,這個孩子就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長在樹的高枝上,“我”為什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四、我傾訴,我創作
但丁說:“全世界的母親是多么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母愛就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誰不應該感謝母親、報答母親呢?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么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媽媽,假如我變成了……
你還想變成什么美好的事物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呢?趕快寫出來吧。
示范:
假如我變成了一縷清風,要與你相伴,停在綠野田間,輕悄悄地在空中來回,又在樹間吟唱,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假如我變成了一葉青芽,為了好玩,停留在清明前的枝頭,安靜地在茶山中等待收獲,又在滾燙的茶水中起舞,要讓你品嘗到明前茶的清香。
假如我變成了一個夢,為了尋你,停在夜空的深處,悄悄地在睡夢中徜徉,又在記憶深處嬉戲,伴你直到天明。
假如我變成了…………
五、板書設計
媽媽“我”
做禱告時散發香氣
讀書時將影子投在書頁上
拿燈去牛棚時變回孩子,求媽媽講故事
母子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