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案設計(精選7篇)
鄂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案設計 篇1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感受民間故事體裁
1. 揭題,讀題。
2. 關注文體:《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這是一個民間故事
在傳說下圈點 讀讀這個詞語,你想一想所謂的—— 傳說就是 口口相傳 民間流傳 ,這是一個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就是靠口口相傳。
3. 回顧單元。(第八單元,是故事長廊,)
看目錄 讀課文題目
二、初讀課文,梳理內容
1. 初讀課文:讀讀故事,想想你有哪些詞句是不懂的?等會可以來提問。
2.交流:紅檜樹 正音 貴 秦檜
隨機補充釋疑:阿里山(日月潭) 武夷山 中國臺灣海峽中國臺灣島( 隔海峽 與大陸 是一家)
3.梳理內容
(1)師:那么根據故事的一般結構,起因、經過、結果(不是逐段概括),那么這個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
(2)指名說。2-3個 抓最主要的都講到妖怪
教師引導:那么都在講妖怪什么呢?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妖怪作害(妖怪害人)
板書:妖怪作害
(3)概括經過、結果
那么這個故事的經過和結果又是怎樣的呢?自己默讀,能不能像這樣提取幾個關鍵的詞語把經過和結果說清楚。
交流:經過部分預設:學生苦練本領 上山除妖 勇敢除妖
教師引導:過程部分不一定是四個字 隨機板書:苦練本領 上山除妖
結果部分預設:妖除山斷母女分離 人們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
教師隨機板書:妖除山斷 母女分離
(4)看著板書小標題,連起來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方法:像這樣的民間故事往往可以抓住起因經過和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三、研讀課文,感受民間故事特色
1.出示第三段:,讀讀,鎖定一句話(苦練的句子再讀讀)
2.原文對比閱讀,感受語言特色和詳略結構
師:老師曾經讀到過這個民間故事的原文,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
出示原文:
她先在村頭的一塊大巖石下練習射箭,每天迎著朝霞離開家門,頂著滿天的星星才回到家中。她練啊練啊,手臂練痛了,練腫了,手上起了一顆顆血泡,血泡消下去后,又結起一層厚厚的老繭,強勁的弓,也不知道拉斷了多少把。她一連練了九九八十一天,終于練出一手高超的射箭本領。她的箭射得又準又狠:要說準,天上高高飛行的雁群,她要射哪一只,就能弓響雁落;要說狠,箭頭能從石頭的另一邊鉆出來。
緊接著她又練習使用大刀的武藝,又是一連九九八十一天,練成了一手好刀法。村頭有一棵兩臂合抱粗的大樹,她一刀砍去,就斷成了兩截。
師:自己讀讀這段話,想象,這段話就是在寫什么(苦練……)
師:你再對照著看一看,看看原文的意思濃縮為課文中這句話中的哪幾個詞語?(九九八十一天苦練 高超等等)
(1)引導發現:九九八十一天(語言特色)
師:原文中有兩個九九八十一天,課文中只有一個,其實并不矛盾
民間故事的運用數字虛指就像魯班學藝中的那樣提到的九十九根椽子、九十九道彎……這里的九九八十一天強調的是花珊苦練本領的時間之久、過程之長、苦練的辛苦……是一種夸張的寫法。
(2)引導發現:詳略得當
師:原文既然把花珊苦練本領寫得這么生動,為什么不寫到課文中去呢?
讓學生猜測,2——3個
師:老師幫幫你,你看看經過部分哪個環節是哪個更加最重要?(提示該詳則詳 該略則略)
1.梳理除妖有序過程
師:我們來看一看她上山除妖是怎么具體寫的?
出示課文第5自然段。我們一起讀一讀,先是怎么樣呢?然后……接著……再……結果……,你可以用12345……序號來標記過程的順序。
學生逐句讀,隨機點撥概括,課件出示
① 發現妖怪 ②搭箭射妖 ③舉刀砍妖 ④地陷山斷 5妖掉溝底
師:一起讀一讀這些詞語,課文把這個除妖的過程寫得如此有序,如此具體,現在請你利用這些詞語,簡單的說一說上山除妖的過程。
指名說。(3個,齊說)
方法:這就是簡要地講故事。
2.把除妖過程說生動。
師:老師剛才把大家說的內容整理成了這樣一段話。
媒體出示,齊讀。
花珊發現兩段綠光,斷定就是妖怪,于是她搭箭射妖,舉刀亂砍,結果地裂山斷,妖掉溝底。
師:請大家想一想,老師現在把課文中的第5自然段換成這句話,感覺如何啊?(不生動,民間故事口口相傳需要生動)
讀讀第5自然段,它又是通過哪些詞句把這個除妖過程寫生動呢?哪些語句吸引了你,自己劃劃。
出示課文第5自然段
主要交流:語言的生動 抓住動作詞語 斷定 舉 砍跳直直轟等詞語 ……
感受語言夸張一刀能砍斷山——花山本領高超 膽大勇敢
感受民間故事的想象奇特情結離奇
隨機指導朗讀
其他交流:民間故事利用環境描寫渲染的特色
教師適當點撥: 烏云 月亮 裂開一條溝 海水
3.生動說過程
①師:民間故事要口口相傳,代代流傳,不能斷。現在請你當一當講民間故事的小行家,來生動的講一講。自己練一練。
②抽講一個,教師引導點撥。在講的時候可以按照小標題的順序,還可以把我們剛才找的那些寫生動詞語加進去。(這就是民間故事的魅力……)
③同桌對講。
四、自讀感悟、拓展延伸
自讀感悟:請你自己讀一讀課文的6-8自然段,找找你覺得想象很奇特和離奇的句子,等會我們來交流交流
4.交流
5.拓展:四大民間故事,課后我們自己去讀一讀,去感受一下民間故事的魅力所在!
課件出示:四大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
鄂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學會8個生字.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民間傳說的通俗易懂,感情的豐富.學會復述課文.
3.了解花珊與妖怪做斗爭的過程,感受花珊英勇頑強,保衛家鄉的斗爭精神.
4. 體會大陸和中國臺灣血肉相連,兩岸人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愿望.
教學重難點:
1. 學會復述課文. 感受民間傳說的通俗易懂,感情的豐富.
2.了解花珊與妖怪做斗爭的過程,感受花珊英勇頑強,保衛家鄉的斗爭精神.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出示課題,請學生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簡要介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2.教師介紹,在很久很久以前, 武夷山和阿里山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動人的傳說.
二. 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1.自由地小聲朗讀課文,要求:
(1)讀準課后生字詞的字音,讀通句子。
(2)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誰?
他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呢?
2、反饋學生學習情況。
分角色朗讀全文,糾正字音.
(由于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而本課生字教學字音可能會出現問題的字是:蹦、轟。教學中還要注重幾個難寫的字形的區別:陷、瀑等。)
3、結合質疑,默讀課文,在書上作相關批注;
三、深入學習第1——4自然段
1、找出有關句子、小聲與同桌交流。
2、交流找出的有關句子、小節。
(1)那時,漫山遍野的果樹上掛滿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
(我從“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這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那里的人們過者豐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樂.)
(2)從此,山上的樹木死了,小溪沒水了, 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朗讀,初步感受花珊為民除妖的品質.
(同一個地方,環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也不一樣,都是妖怪做的壞事,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引出第三句.
(3)花珊看到人們被妖怪還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難過.
(4)于是,她開始苦練本領,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終于練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領和一手好刀法.
引導學生交流對文字的品讀:
“九九八十一天”說明了時間長。
“終于”表示苦練本領經過了很多磨難,最后成功.
師:你們想一想, 花珊是怎樣苦練本領?能具體描述當時的情景嗎?
引導學生想象,發展語言能力.
指導有感情朗讀.
四、生成新疑。
1、師:讀到這兒,你們又有什么想法?
引導學生找出花珊斗爭的段落,質疑: 苦練本領后的花珊能除掉這個妖怪嗎?
2、看來你們會思考了,想知道這些問題,下節課我們再來學習花珊除妖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回顧課文內容,說一說花珊除妖的原因
2.花珊能除妖嗎? 她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呢?
3.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花珊除妖的過程.
二、直奔重點,細致體會。
1、認真默讀第4、5節,出示思考提綱:
花珊能除妖嗎? 她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呢?
2、反饋學生自學情況。
讀中感悟,理解第5自然段。
用筆鉤出花珊除妖的過程寫得栩栩入聲的動作詞語.
抓住重點詞句,讀中感悟,重點體會以下要領:
(1)這天晚上,烏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緊握弓箭,向山上走去。(花珊為民除妖的決心大,這正是保家為國的高貴品質。)
(2)出示“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綠光射去。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滾。花珊跳到妖怪身上,舉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勁砍去,直砍得妖怪亂蹦亂跳。”
從這些詞中,你有什么感受?(戰斗激烈、花珊非常勇敢)
同學們,你們再想一想能讓花珊除妖的斗爭再激烈一些嗎?指導學生再創作
(3)忽然,她覺得大地再向下陷,只聽一聲巨響,高大的武夷山籪為兩半,中間出現了一條很深的溝,妖怪“轟”的一聲,掉到了溝底。(讀過程,談體會)
3、有感情地朗讀第3自然段,總結復述的方法。
(1)抓重點詞
(2)圍繞問題讀文、思考
(3)列出小標題。
4、誰能根據黑板上的詞語和剛才總結的復述方法將花珊除妖的過程復述下來。
5、指名復述,教師做適當的提示。
三、學習課文6---8節
1.學生自由讀這一部分。從這部分內容體會到什么?
2.學生再讀這部分內容,勾畫出表達人們心中期盼的句子,寫感受。“從句子中我想到了什么?”
3.學生分小組交流,自由表達。
4.學生練筆:你想對花珊說些什么?你想對花珊的媽媽說什么?讓學生情感涌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海峽兩岸人們渴望祖國統一的資料。
5.指導朗讀課文,學生評讀。
6.課外閱讀中國民間傳說,感受中國文學藝術中的這一瑰寶。
四、作業設計
你想對花珊說寫什么呢?寫一寫。
板書設計
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
花珊
苦煉本領-----勇敢除妖--------盼望統一
鄂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民間傳說的通俗易懂,感情的豐富,學會復述課文。
3.了解花珊與妖怪做斗爭的過程,感受花珊英勇頑強,保衛家鄉的斗爭精神。
教學重難點:
1. 學會復述課文,感受民間傳說的通俗易懂,感情的豐富。
2.了解花珊與妖怪做斗爭的過程,感受花珊英勇頑強,保衛家鄉的斗爭精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師 :讓我們去領略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優美風光。
課件出示圖片武夷山,介紹:武夷山風景優美,位于我國的福建省,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阿里山的姑娘》的歌聲中介紹:阿里山在我國的臺灣,真是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師:讓我們聽著優美的音樂,帶上美好的心情,走進課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學生齊讀課題。
師:傳說是多么令人向往,多么神秘,帶著這樣的感受再來讀讀課題。學生再次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師:武夷山和阿里山到底有著怎樣神奇的傳說呢?讓我們趕緊打開書,去讀讀吧!教師口述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好以后,思考:這個傳說都講了些什么?
2、檢查讀書情況。
3、請學生講講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感悟花珊的勇敢堅強
師:花珊為了拯救人們苦練本領,并且除掉了妖怪,讓我們感動,也特別佩服。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5自然段,走進文章的字里行間,哪些詞或句子帶給你這樣的感受,就劃一劃,圈一圈,還可以在旁邊寫寫你自己的感受。
1、學生潛心會文。
2、交流,順勢而導。主要為三處。
3、文本呈現:
花珊看到人們被妖怪害得生活不下去,心里很難過。她決心除掉妖怪。于是,她開始苦練本領。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終于練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領和一手好刀法。
A、學生談感受。師:花珊心里難過,她會想些什么呢?請你結合1、2自然段來說說。學生交流。
師:是呀,如此美好的家園,被妖怪攪的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引讀:
師:以前,家園是風景如畫,瓜果飄香。
生讀:那時滿山遍野的果樹上掛滿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那里的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師:現在妖怪占據了整個大山。從此--- 生讀:山上的數木死了,小溪沒水了,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人們只好拖兒到女,離開了世代生活的故鄉。
這一切怎不讓花珊難過,怎能不讓她下定決心?帶著這份決心來讀讀前面兩句。
B、本領不是一朝一夕就練成的,你從哪里體會到練就本領很不容易?
“九九八十一天”體會時間的長久。
“終于”體會到是經歷種種磨難的。
C、師:那么在花珊苦練本領時,她都會經歷哪些常人所無法想象的痛苦或困難?(預設:她的手被磨出血泡,她忍著劇痛繼續練。一天下來她的手臂又酸又麻,抬也抬不起來。她有可能會中暑……)
師:就是這樣日夜不停,歷盡磨難只為練好本領,拯救人們。練讀后兩句。
4、學生談到第4自然段,談感受。師生分角色讀。
5、第5自然段,讓學生自己來說說感受。
“姑娘緊握弓箭,向山上走去。”體會決心大。
“直射妖怪的眼睛”體會她的機智勇敢。……
6、師:讀到這兒,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花珊?
板書:勇敢、堅強、機智、智慧……
四、感受母女情深,相思之苦
1、師:花珊除掉了要妖怪,原本可以和母親永遠生活在一起,可是意外發生了。武夷山和阿里山分成了兩半,海水把媽媽和女兒隔開了。
此時《神秘園》悲傷的音樂緩緩奏起,教師娓娓講述:媽媽爬上高高的武夷山頂,盼望女兒能早一天回到自己的身邊。然而,一天天過去了,女兒沒有回來。媽媽漸漸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巖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上。
2、師:媽媽想著女兒,念著女兒,日夜盼望著女兒,海峽對面的女兒呢?她思念媽媽嗎?學生齊讀第8自然段。(女兒被隔到海的東面,也時時想念著母親。……據說,日月潭水就是女兒思念母親留下的眼淚!)
3、師:花珊想念著母親,她望啊望啊,念啊念啊,往事一幕一幕在她的眼前閃現。拿起筆,寫下那美好的一幕一幕。
交流。
師:她怎能不思念親愛的媽媽呀!帶著這份情,再來讀讀第8自然段。(女兒被隔到海的東面,也時時想念著母親。……據說,日月潭水就是女兒思念母親留下的眼淚!)
4、此時,你又讀到一個怎樣的花珊?板書:思念母親
五、講述傳說
1、師:這個傳說多么神奇,有趣,你可以講給家人或小伙伴聽。你先聽老師講一段,你看看講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教師示范講第一自然段,學生明白講述的時候要注意神態,可以適當地加以手勢。
2、學生自己組內試講,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選擇一兩個自然段。
3、請學生上臺講述。
六、拓展總結
師:今天學習的《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只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一個。中國民間傳說言語通俗,是勞動人們智慧的結晶。老師向你們推薦一本書——《中國民間神話和傳說》,讀了這些神話和傳說,你就會明白什么是真善美。
七、作業布置
1、把這個傳說講給家人或小伙伴聽一聽。
2、讀一讀《中國民間神話和傳說》。
板書設計: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
花珊
勇敢堅強
思念母親
鄂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案設計 篇4
很久以前,東南沿海的武夷山是和中國臺灣的阿里山連在一起的。那時漫山遍野的果樹上掛滿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那里的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可是有一年,山里來了一個妖怪,占據了整個大山。從此,山上的樹木死了,小溪沒水了,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人們只好拖兒帶女,離開了世代生活的故鄉。
在大山的西邊住著母女二人。母親勤勞善良,女兒花珊十九歲,美麗、聰明又勇敢。花珊看到人們被妖怪害得生活不下去,心里很難過。她決心除掉妖怪。于是,她開始苦練本領。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終于練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領和一手好刀法。
一天,花珊告別媽媽,要上山去除妖了。媽媽拉著她的手,說:“女兒啊,媽不攔你,可是千萬要小心啊!你除掉了妖怪,就趕快回家。”花珊姑娘也含著淚說:“媽媽放心,我除了妖怪,馬上就回來,永遠和媽媽生活在一起。”說著便離開了家。
這天晚上,烏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緊握弓箭,向山上走去。突然,她發現不遠的山頂上,有兩道綠光漸漸向她靠來。姑娘斷定這就是妖怪,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綠光射去。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滾。花珊跳到妖怪身上,舉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勁砍去,直砍得妖怪亂蹦亂跳。忽然,她覺得大地在向下陷,只聽一聲巨響,高大的武夷山斷為兩半,中間出現了一條很深的溝,妖怪“轟”的一聲,掉到了溝底。花珊一下子跳到了山的東邊。這時,奔騰的海水涌進了大溝,形成了中國臺灣海峽。那斷裂的大山,西邊就是現在的武夷山,東邊就是現在中國臺灣的阿里山。
山上的樹木、瀑布、良田又蘇醒了,人們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海水卻把花珊和媽媽隔開了。
媽媽爬上高高的武夷山頂,盼望女兒能早一天回到自己的身邊。然而,一天天過去了,女兒沒有回來。媽媽漸漸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巖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上。
女兒被隔到海的東面,也時時想念著母親。她站在阿里山的山頂上,望啊望啊,可是怎么也望不到媽媽。天長日久,她變成了一棵紅檜樹。紅檜樹每天、每月、每年都在不停地生長著。這棵紅檜樹就被人們叫做阿里山的思母樹。據說,日月潭水就是女兒想念母親流下的眼淚!
鄂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案設計 篇5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出示課題,請學生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簡要介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2.教師介紹,在很久很久以前, 武夷山和阿里山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動人的傳說.
二. 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1.自由地小聲朗讀課文,要求:
(1)讀準課后生字詞的字音,讀通句子。
(2)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誰?
他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呢?
2、反饋學生學習情況。
分角色朗讀全文,糾正字音.
(由于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而本課生字教學字音可能會出現問題的字是:蹦、轟。教學中還要注重幾個難寫的字形的區別:陷、瀑等。)
3、結合質疑,默讀課文,在書上作相關批注;
三、深入學習第1——4自然段
1、找出有關句子、小聲與同桌交流。
2、交流找出的有關句子、小節。
(1)那時,漫山遍野的果樹上掛滿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
(我從“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這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那里的人們過者豐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樂.)
(2)從此,山上的樹木死了,小溪沒水了, 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朗讀,初步感受花珊為民除妖的品質.
(同一個地方,環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也不一樣,都是妖怪做的壞事,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引出第三句.
(3)花珊看到人們被妖怪還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難過.
(4)于是,她開始苦練本領,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終于練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領和一手好刀法.
引導學生交流對文字的品讀:
“九九八十一天”說明了時間長。
“終于”表示苦練本領經過了很多磨難,最后成功.
師:你們想一想, 花珊是怎樣苦練本領?能具體描述當時的情景嗎?
引導學生想象,發展語言能力.
指導有感情朗讀.
四、生成新疑。
1、師:讀到這兒,你們又有什么想法?
引導學生找出花珊斗爭的段落,質疑: 苦練本領后的花珊能除掉這個妖怪嗎?
2、看來你們會思考了,想知道這些問題,下節課我們再來學習花珊除妖的故事.
第一課時 精讀課文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回顧課文內容,說一說花珊除妖的原因
2.花珊能除妖嗎? 她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呢?
3.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花珊除妖的過程.
二、直奔重點,細致體會。
1、認真默讀第4、5節,出示思考提綱:
花珊能除妖嗎?
她是怎樣想的?
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呢?
2、反饋學生自學情況。
讀中感悟,理解第5自然段。
用筆鉤出花珊除妖的過程寫得栩栩入聲的動作詞語
抓住重點詞句,讀中感悟,重點體會以下要領:
(1)這天晚上,烏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緊握弓箭,向山上走去。(花珊為民除妖的決心大,這正是保家為國的高貴品質。)
(2)出示“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綠光射去。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滾。花珊跳到妖怪身上,舉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勁砍去,直砍得妖怪亂蹦亂跳。”
從這些詞中,你有什么感受?(戰斗激烈、花珊非常勇敢)
同學們,你們再想一想能讓花珊除妖的斗爭再激烈一些嗎?指導學生再創作
(3)忽然,她覺得大地再向下陷,只聽一聲巨響,高大的武夷山籪為兩半,中間出現了一條很深的溝,妖怪“轟”的一聲,掉到了溝底。(讀過程,談體會)
3、有感情地朗讀第3自然段,總結復述的方法。
(1)抓重點詞
(2)圍繞問題讀文、思考
(3)列出小標題。
4、誰能根據黑板上的詞語和剛才總結的復述方法將花珊除妖的過程復述下來。
5、指名復述,教師做適當的提示。
三、學習課文6---8節
1.學生自由讀這一部分。從這部分內容體會到什么?
2.學生再讀這部分內容,勾畫出表達人們心中期盼的句子,寫感受。“從————句子中我想到了什么?”
3.學生分小組交流,自由表達。
4.學生練筆:你想對花珊說些什么?你想對花珊的媽媽說什么?讓學生情感涌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海峽兩岸人們渴望祖國統一的資料。
5.指導朗讀課文,學生評讀。
6.課外閱讀中國民間傳說,感受中國文學藝術中的這一瑰寶。
四.作業設計
你想對花珊說寫什么呢?寫一寫。
五.板書設計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
花珊
苦煉本領-----勇敢除妖--------盼望統一
教學目的:
1.學會8個生字.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民間傳說的通俗易懂,感情的豐富.學會復述課文.
3.了解花珊與妖怪做斗爭的過程,感受花珊英勇頑強,保衛家鄉的斗爭精神.
4. 體會大陸和中國臺灣血肉相連,兩岸人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愿望.
教學重難點:
1. 學會復述課文. 感受民間傳說的通俗易懂,感情的豐富.
2.了解花珊與妖怪做斗爭的過程,感受花珊英勇頑強,保衛家鄉的斗爭精神.
鄂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案設計 篇6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
在福建武夷山頂上,有一塊很高很大的巖石,叫望女石。在中國臺灣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紅檜樹,叫思母樹。關于它們,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東南沿海高大的武夷山,是和中國臺灣的阿里山緊緊連在一起的。那時山上山下,一年四季樹木長青,漫山遍野的果樹上掛滿了各種果子,果樹下是一叢叢盛開的鮮花。山間,還有一條條瀑布和無數的小溪,山下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這里的人民過著安樂的幸福生活,到處響著笑語、歌聲。
可是有一年,不知從什么地方來了一個妖(yāo)魔,占據了整個大山。這個妖魔到底是什么樣,誰也說不上。只是聽說它的身子趴在山頂上,頭可以伸到東海里去喝水;它打一個噴嚏(tì),周圍很大的一片地方就要下一場大雨。
自從妖魔來到以后,山上的樹木枯死了,鮮花凋(diāo)謝了,山間的瀑布斷水了,小溪干涸(hé)了,肥沃的土地干裂得張開了嘴巴。
這個妖魔脾氣特別狂暴,它一發起脾氣來,天上黑云翻滾,狂風怒號,飛沙走石,無數的房屋被砸壞,許多人和牲畜被砸死砸傷,連在東海上打魚的漁船也有不少被打翻。
人們受盡了妖魔的禍害,實在恨透了它。山村里有幾個勇敢的年輕人,自動拿起弓箭、大刀、長矛(máo),上山去找妖魔報仇。可是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從此,很多人拖兒帶女,離開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故鄉,到別處逃生云了,整個山區顯得十分荒涼。
在大山的西麓(lù),有一間用青石砌成的小屋,里面住著母女二人。母親叫花霞,是個勤勞善良的婦女;女兒叫花珊(shān),十九歲,是個美麗、聰明而又勇敢的姑娘。花珊姑娘看到人民被妖魔害得不能生活下去,心里像刀割一樣的難過。因此,她下決心要除掉這個妖魔。
聰明的姑娘心里明白,要消滅這樣的敵人,沒有很高的武藝,單憑勇敢是不行的。于是,她開始苦練各種本領。
她先在村頭的一塊大巖石下練習射箭,每天迎著朝霞離開家門,頂著滿天的星星才回到家中。她練啊練啊,手臂練痛了,練腫了,手上起了一顆顆血泡,血泡消下去后,又結起一層厚厚的老繭,強勁的弓,也不知道拉斷了多少把。她一連練了九九八十一天,終于練出一手高超的射箭本領。她的箭射得又準又狠:要說準,天上高高飛行的雁群,她要射哪一只,就能弓響雁落;要說狠,箭頭能從石頭的另一邊鉆出來。
緊接著她又練習使用大刀的武藝,又是一連九九八十一天,練成了一手好刀法。村頭有一棵兩臂合抱粗的大樹,她一刀砍去,就斷成了兩截。
一天晚上,花珊姑娘告別媽媽,要上山去斬除妖魔了。媽媽含著熱淚,緊緊地拉著她的手,說:“女兒啊,你去為民除害,媽不攔你,可是要千萬當心啊!你除掉了妖魔,就趕快回家,以免媽媽掛念。”
花珊姑娘也含著熱淚,說:“媽媽放心,我斬除了妖魔,馬上就回來,永遠和媽媽生活在一起。”
花珊姑娘在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下,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家門,背著弓箭、大刀,上山去了。
這天晚上,烏云遮住了星星,花珊姑娘緊握弓箭,搜索著慢慢向山上走去。突然她發現不遠的山頂上,有兩道燈籠般的綠光,由小到大,由遠到近,漸漸向她靠來。兩道綠光的后面,是一個龐然大物在慢慢移動。
花珊姑娘斷定這就是妖魔,兩道綠光是它的眼睛射出來的,于是搭上利箭,拉滿弓弦,用盡力氣,朝綠光“嗖(sōu)--嗖”射去。兩道綠光頓時不見。妖魔被射瞎了眼睛,痛得直翻滾。花珊姑娘敏捷地跳到妖魔身上,掄起大刀,朝妖魔的脖子使勁砍去,一刀,二刀,三刀,……一刀比一刀有勁,直砍得妖魔亂蹦亂跳。漸漸地,她覺得妖魔在向地下陷去。不一會兒,只聽一聲山崩地裂的巨響,高大的武夷山斷裂為兩半,中間出來一條很深很深的鴻(hóng)溝,妖魔“轟”的一聲,沉到鴻溝里去了。就在這一剎那間,花珊姑娘一個健步躍到了武夷山的東麓。這時,奔騰的東海之水涌進了鴻溝,形成了現在的中國臺灣海峽。那斷裂的武夷山西麓,就是現在的武夷山,那斷裂的東麓,就是現在中國臺灣的阿里山。
東西山麓的樹木、鮮花、瀑布、山溪、良田又蘇醒了,人民重新過上了安樂幸福的生活。可是波濤洶涌的東海水,卻把花珊姑娘和媽媽隔開了。
媽媽爬上高大的武夷山頂,隔海眺望女兒。每天盼啊盼啊,盼望女兒早一天回到母親的身邊。她每天呼喚著女兒的名字。據說那呼嘯的海濤,就是媽媽呼喚女兒的聲音。
然而,一天天過去了,女兒還是沒有回來。媽媽漸漸地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巖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頂上。
女兒被隔到山的東麓,也時時想念著母親。她站在阿里山頂上,望啊望啊,可是大海隔斷了她的視線,望不到媽媽。于是,她變成了一棵紅檜樹,每天、每月、每年,都在不停地向上長著。至今,已經長到五十多米高了,成了很高很高的樹木,現在還在不停地長著。因此,它被叫做阿里神木的思母樹。據說,日月潭水就是女兒想念母親流下的眼淚哩!
鄂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案設計 篇7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
在福建武夷山頂上,有一塊很高很大的巖石,叫望女石。在中國臺灣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紅檜樹,叫思母樹。關于它們,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東南沿海高大的武夷山,是和中國臺灣的阿里山緊緊連在一起的。那時山上山下,一年四季樹木長青,漫山遍野的果樹上掛滿了各種果子,果樹下是一叢叢盛開的鮮花。山間,還有一條條瀑布和無數的小溪,山下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這里的人民過著安樂的幸福生活,到處響著笑語、歌聲。
可是有一年,不知從什么地方來了一個妖(yāo)魔,占據了整個大山。這個妖魔到底是什么樣,誰也說不上。只是聽說它的身子趴在山頂上,頭可以伸到東海里去喝水;它打一個噴嚏(tì),周圍很大的一片地方就要下一場大雨。
自從妖魔來到以后,山上的樹木枯死了,鮮花凋(diāo)謝了,山間的瀑布斷水了,小溪干涸(hé)了,肥沃的土地干裂得張開了嘴巴。
這個妖魔脾氣特別狂暴,它一發起脾氣來,天上黑云翻滾,狂風怒號,飛沙走石,無數的房屋被砸壞,許多人和牲畜被砸死砸傷,連在東海上打魚的漁船也有不少被打翻。
人們受盡了妖魔的禍害,實在恨透了它。山村里有幾個勇敢的年輕人,自動拿起弓箭、大刀、長矛(máo),上山去找妖魔報仇。可是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從此,很多人拖兒帶女,離開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故鄉,到別處逃生云了,整個山區顯得十分荒涼。
在大山的西麓(lù),有一間用青石砌成的小屋,里面住著母女二人。母親叫花霞,是個勤勞善良的婦女;女兒叫花珊(shān),十九歲,是個美麗、聰明而又勇敢的姑娘。花珊姑娘看到人民被妖魔害得不能生活下去,心里像刀割一樣的難過。因此,她下決心要除掉這個妖魔。
聰明的姑娘心里明白,要消滅這樣的敵人,沒有很高的武藝,單憑勇敢是不行的。于是,她開始苦練各種本領。
她先在村頭的一塊大巖石下練習射箭,每天迎著朝霞離開家門,頂著滿天的星星才回到家中。她練啊練啊,手臂練痛了,練腫了,手上起了一顆顆血泡,血泡消下去后,又結起一層厚厚的老繭,強勁的弓,也不知道拉斷了多少把。她一連練了九九八十一天,終于練出一手高超的射箭本領。她的箭射得又準又狠:要說準,天上高高飛行的雁群,她要射哪一只,就能弓響雁落;要說狠,箭頭能從石頭的另一邊鉆出來。
緊接著她又練習使用大刀的武藝,又是一連九九八十一天,練成了一手好刀法。村頭有一棵兩臂合抱粗的大樹,她一刀砍去,就斷成了兩截。
一天晚上,花珊姑娘告別媽媽,要上山去斬除妖魔了。媽媽含著熱淚,緊緊地拉著她的手,說:“女兒啊,你去為民除害,媽不攔你,可是要千萬當心啊!你除掉了妖魔,就趕快回家,以免媽媽掛念。”
花珊姑娘也含著熱淚,說:“媽媽放心,我斬除了妖魔,馬上就回來,永遠和媽媽生活在一起。”
花珊姑娘在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下,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家門,背著弓箭、大刀,上山去了。
這天晚上,烏云遮住了星星,花珊姑娘緊握弓箭,搜索著慢慢向山上走去。突然她發現不遠的山頂上,有兩道燈籠般的綠光,由小到大,由遠到近,漸漸向她靠來。兩道綠光的后面,是一個龐然大物在慢慢移動。
花珊姑娘斷定這就是妖魔,兩道綠光是它的眼睛射出來的,于是搭上利箭,拉滿弓弦,用盡力氣,朝綠光“嗖(sōu)--嗖”射去。兩道綠光頓時不見。妖魔被射瞎了眼睛,痛得直翻滾。花珊姑娘敏捷地跳到妖魔身上,掄起大刀,朝妖魔的脖子使勁砍去,一刀,二刀,三刀,……一刀比一刀有勁,直砍得妖魔亂蹦亂跳。漸漸地,她覺得妖魔在向地下陷去。不一會兒,只聽一聲山崩地裂的巨響,高大的武夷山斷裂為兩半,中間出來一條很深很深的鴻(hóng)溝,妖魔 “轟”的一聲,沉到鴻溝里去了。就在這一剎那間,花珊姑娘一個健步躍到了武夷山的東麓。這時,奔騰的東海之水涌進了鴻溝,形成了現在的中國臺灣海峽。那斷裂的武夷山西麓,就是現在的武夷山,那斷裂的東麓,就是現在中國臺灣的阿里山。
東西山麓的樹木、鮮花、瀑布、山溪、良田又蘇醒了,人民重新過上了安樂幸福的生活。可是波濤洶涌的東海水,卻把花珊姑娘和媽媽隔開了。
媽媽爬上高大的武夷山頂,隔海眺望女兒。每天盼啊盼啊,盼望女兒早一天回到母親的身邊。她每天呼喚著女兒的名字。據說那呼嘯的海濤,就是媽媽呼喚女兒的聲音。
然而,一天天過去了,女兒還是沒有回來。媽媽漸漸地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巖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頂上。
女兒被隔到山的東麓,也時時想念著母親。她站在阿里山頂上,望啊望啊,可是大海隔斷了她的視線,望不到媽媽。于是,她變成了一棵紅檜樹,每天、每月、每年,都在不停地向上長著。至今,已經長到五十多米高了,成了很高很高的樹木,現在還在不停地長著。因此,它被叫做阿里神木的思母樹。據說,日月潭水就是女兒想念母親流下的眼淚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