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歷史《科舉制的創立》教案設計(通用4篇)
七年級下冊歷史《科舉制的創立》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為:以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本課的難點:本套教科書前面的內容中沒有介紹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學生難以理解隋唐時期選官方式變化的進步意義。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科舉制度相關多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從簡介隋唐以前必須有地方官吏、高門權貴推薦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課文引言中李昂拒絕說情的小故事,在對比中激發學生對科舉制度學習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1、介紹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襲以前的選官制度,但是兩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詔令予以廢除。他為什么要廢除呢?請學生閱讀課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組討論隋文帝廢除舊制的原因。注意引導學生認識這種舊制對中央政權的不利之處。
2、在學習隋朝創立科舉制時,教師可以圍繞"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各種人帶來什么變化"為題,指導學生進行推理分析"高門權貴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來把持選官實權的地方官和高門權貴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進而總結科舉考試的直接作用"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舉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順序各有側重地展開學習活動。例如:
探討國學與科舉考試的關系,認識科舉考試把讀書、應考、做官聯為一體。觀察《唐太宗時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圖,結合旁邊課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話和課文中所引唐朝詩人趙嘏,太宗皇帝真長策的詩句,從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舉考試的獲益者是封建統治者皇帝。
分析武則天開創殿試,親自出題面試舉人的意圖是什么?
提問學生“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樣做?”“請你再估計一下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4、學習“科舉制度的影響”一目時,可以在前兩個子目學習的基礎上,直接組織學生分小組總結、討論隋唐科舉制度的影響。注意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對外國、對后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關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的“閱讀分析”,指導學生活動。
6、教師在本課教學中無論是自己講述還是引導學生活動,都要把握好對隋唐科舉制度評價的分寸。
四、小結:指導學生按人物順序編制“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大事記”。并觀看反映科舉制度的多多媒體資料
五、練習: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詩賦考試好不好,為什么?
六、作業: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于唐朝文學繁榮和發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有利的。對于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展的地位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七年級下冊歷史《科舉制的創立》教案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及其影響。
2、通過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本課內容。
2、通過對比現實考試制度,啟發學生思考我國教育現狀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進建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進步,是隋唐興盛的原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學生認識到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2、通過了解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也是中國發展具有突出貢獻,從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創新。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分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首先以溫故知新的導入方式導入新課。復習上節課的主要內容并思考:1、為什么唐玄宗統治前期稱為“開元盛世”?為什么會出現盛世景象?提出思考問題,由此導入新課:除了唐玄宗積極進取治理國家之外,還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統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是怎樣改革選拔官員的方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課:科舉制的創立。
(二)新課教學
環節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樣選拔人才的呢?在同學認真看書后,請一個同學來說說。大家想一想: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好嗎?老師:隋文帝統治時他也和你們認為一樣,為了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鞏固他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他決定進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舉制度這個辦法?(老師解說)科舉制度的“雛形”到“創立”和“完善”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三個階段:
環節2: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師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釋)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分科考正式設置進士科擴充國學的規模殿試/武舉的開始多次親自面試雛形創立完善(老師簡介)
環節3:科舉制的影響: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老師: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角度分析;從對外國、對后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為讀書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徑,政治上擴大了統治階級基礎;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中國選官制度對世界的影響。(表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明確指出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與英國的考試制度及現代各國考試制度之間的淵源關系。這說明,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過一定積極影響。)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了解了科舉制度的創立和完善的過程。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并討論科舉制與當今的考試制度有何異同(小組討論)。
五、鞏固提高
進行幾個選擇題的測試,掌握學生知識掌握程度
六、小結作業
梳理板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七、板書設計
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分科考
正式設置進士科擴充國學的規模殿試/武舉的開始多次親自面試雛形創立完善
八、教學反思
七年級下冊歷史《科舉制的創立》教案設計 篇3
一.課前導學
(一)認清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學習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影響;
學習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二)課前自學
1.根據學習目標,結合圖片認真閱讀課文中所有內容,并思考目標中的問題;
2.獨立做好下面的基礎知識練習題,并進一步識記、鞏固:
(1)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2)隋文帝開始用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3)隋煬帝時正式設置,我國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從此,門第不高的,可以憑才學作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集中到;
(4)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擴充了的規模。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為;
(6)武則天時,開始了,并增設了;
(7)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8)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廢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組討論
1.科舉制度是怎樣創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舉制度創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達標訓練
(一)
1.科舉制度在朝創立,在朝逐漸完善,直到才被廢止;
2.在科舉制度創立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
3.在科舉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
(二)
1、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煬帝
2、科舉制創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漢D.魏晉
3、科舉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舉制廢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創殿試、武舉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詩繁榮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唐代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度B.科舉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
C.進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舉制度激發了讀書人的自信和熱情,推動了唐代社會的發展
8.與科舉制有關的成語“衣錦還鄉”反映的是
A.參加科舉考試還鄉時可獲得一套新衣B.讀書人在科舉考試考中后地位有巨大變化
C.只有身穿錦衣才會允許參加考試D.讀書人用華麗的服飾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三)閱讀下列材料: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請回答:
(1)材料中的“選舉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這一制度開始于哪個朝代?誰統治的時候正式誕生?
七年級下冊歷史《科舉制的創立》教案設計 篇4
[課程標準]
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教材分析]
“創新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標志著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進步的科舉制就是在這一時期創立并逐步完善的。《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就重點講述了科舉制度的確立、健全和完善。科舉制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它從創立到清朝末年結束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材介紹隋唐時期政治經濟繁榮情況的基礎上,推出了這一專題課,為后面課程中理解輝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礎,因此本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科舉制作為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列為一個專題學習,對初一學生來說有些困難,如果單憑教師講述,不符合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鼓勵他們層層深入去探究科舉制的創立過程及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層層探究,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舉制的影響,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教學重點]
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以及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難點]
科舉制度與以往選官制度的本質區別,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新課
播放黃梅戲《女駙馬》選段“誰料皇榜中狀元”,并在此基礎上設問:
我國的科舉制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導入新課。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學
習
新
課
科
舉
制
的
誕
生
教師展示魏晉九品中正制示意圖及簡介,因為這部分內容不是重點,讓學生簡單了解即可。
展示隋煬帝人物圖片,設問:
1、在他統治時期科舉制正式誕生了,他是誰?
2、在他之前是誰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學生在自學、查找資料的基礎上回答問題。教師展示房玄齡、孔穎達人物圖片及生平簡介,讓學生知道科舉制是一項新的選官制度,是創新,它有利于選拔人才。
為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在學生收集材料的基礎上,層層設問,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進而培養學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運用材料能力,并由淺入深學會探究。
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完成思想教育目標。
科
舉
制
的
完
善
展示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人物圖片,設問:
你知道他們是誰嗎?是他們完善科舉制。
展示唐太宗圖片及文字資料“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和“唐太宗時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圖,設問:
他為完善科舉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展示《武狀元蘇乞兒》劇照及狀元曹鴻勛的殿試畫面,設問:
他們參加的武舉、殿試考試出現在何時?
展示唐玄宗圖片及唐詩《出塞》圖片,設問:
他把什么作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
展示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內容描述一個讀書人的經歷。
這三個歷史人物學生非常熟悉,此設問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他們完善了科舉制,而不是光知道他們是誰。
采用大量的圖片、資料,調動學生的感官,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層層設問,引導學生了解科舉制完善的過程。
培養學生用文字表述歷史知識的能力。
科
舉
制
的
影
響
通過對大量圖片資料的分析,引導學生分析科舉制的影響。
展示顏真卿、蘇東坡、蔡元培、林則徐、歐陽修等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從他們都是進士出身這一史實,分析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通過剖析資料,引導學生分析科舉制促進了什么事業的發展,社會上什么風氣盛行。
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圖片,設問:
他們中誰考中了進士?
再請學生思考“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好不好?為什么?”
展示眾多唐朝著名詩人圖片,印證剛才的分析。
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說說
科舉制
練習題(略)
檢測學生學習情況。
板書設計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科舉制的誕生
1、隋文帝:分科取士
2、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太宗:擴大科舉規模
2、武則天:設殿試、武舉
3、唐玄宗:把詩賦作為科舉考試主要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