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游取經(jīng)等史實。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fā)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通過討論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和歷時19年的譯經(jīng)生涯體現(xiàn)的奮斗精神,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教材分析】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的對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在于理解封建時代的對外交往為何如此頻繁?它與當今的開放有什么區(qū)別? 【教學過程】導(dǎo)入:出示《西游記》劇照。提問:吳承恩的《西游記》實際上是以哪一個歷史故事為題材寫成的?《西游記》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經(jīng)的故事為題材寫成的。出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在地圖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時的主要外貿(mào)城市及與唐朝有往來的國家一、對外友好往來(通過填圖讓學生對唐朝對外往來有個粗略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讀圖和填圖能力)根據(jù)《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講解從哪些城市出發(fā),經(jīng)過哪些路線,到達哪些國家:從洛陽、長安出發(fā)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東可以到達新羅;從廣州出發(fā),走海路可以到達東南亞各國、天竺,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從揚州出發(fā)可以到達日本。由此可見,唐朝對外交往相當頻繁,與唐朝有貿(mào)易往來的包括亞非歐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云集世界各國人士,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的情況。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由學生列舉唐朝與日本的來與往:1、遣唐使(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想一想:遣唐使來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從哪里可以反映出來?——學習唐朝的文化。(從遣唐使的人員構(gòu)成和遣唐使回國帶回大量的書籍可以反映出來)同時,使團對唐朝的贈品(珍珠、絹、琥珀、瑪瑙),和唐朝的回禮(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mào)易。2、鑒真東渡播放《鑒真東渡》的錄像。鑒真的六次東渡,可以說是歷盡磨難。第五次東渡時,鑒真剛出海就遇上了風暴,鑒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達海南島。在這次東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員犧牲,而鑒真本人也因病雙目失明。鑒真仍支持不懈,終于在753年,東渡成功。(通過鑒真的感人經(jīng)歷,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鑒真的六次東渡,傳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談。郭沫若稱贊鑒真東渡:“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學生解釋郭沫若贊美鑒真的詩句,并用事例說明。舍己為人傳道藝:鑒真把唐朝的建筑、醫(yī)藥等道藝傳到了日本。在鑒真主持設(shè)計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shù)明珠”,在唐招提寺內(nèi)保存的鑒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日本政府為什么要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表明這坐像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更重要的是,鑒真坐像是唐朝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日本政府把它定為國寶,表示對鑒真的尊崇和對中日友誼的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