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精選15篇)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1
一、 教材解讀:
《三顧茅廬》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寫劉備三顧茅廬,一次比一次詳細,尤其是第三次拜訪,突出劉備虛心求教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用張飛的莽撞、無禮,反襯劉備求賢若渴的態(tài)度。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學重難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總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nèi)容:8三顧茅廬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三國演義》、群雄紛爭。
2、板書課題。示范“茅”、“廬”兩字寫法;學生練習寫“茅”、“廬”兩字,寫在課題旁邊。
3、解題。理解“顧”、“茅廬”意思。
(二)初讀課文
1、范讀。(或聽錄音)
提問:誰“三顧茅廬”,劉備三顧茅廬干什么?“三顧茅廬”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瀆課文。
①借助拼音讀準生字新詞;
②讀熟讀通順課文;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③思考:通過讀課文,你了解到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
3、檢查自瀆情況。
①檢查字音掌握情況
A.生字卡片;
諸葛亮 輔助 捆來 尊重 臥龍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時辰 策略 茅塞頓開 同塌 討論
B.重點字音:
疏 潺 晌 辰 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試讀課文。
要求:不破詞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復讀,不唱讀。邊讀邊評議。
③感知文章主要結(jié)構(gòu):略寫前倆次,詳寫第三次。
④討論:通過讀課文,你了解到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
(三)作業(yè):
1、描紅
2、抄寫生字新詞
3、給下列生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吩(feng fen) 輔(fu fu) 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諸(zhu zu ) 臥(wo wu )
板書:
劉備:尊重人才 諸葛亮:雄才大略
第二課時
一、 教學內(nèi)容:8三顧茅廬
二、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有條理的復述課文。
2、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3、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2、抽讀生字卡片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
思考:這段話告訴我們什么?劉備為什么還要去拜訪諸葛亮?
(2)填空:
劉備( )前往隆中( )諸葛亮,( )地( )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但都沒有見著。
(3)討論填空,理解重點詞語:兩次、拜訪、誠心誠意、邀請,體會劉備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tài)度。
(4)指導朗讀,體會。
2、學習第2——4自然段,
過渡: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第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廬,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先生,請到了一位智謀過人的軍事,留下一段佳話。下面,我們來學習第2——4自然段。
(1)小組學習。讀課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2)討論問題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要點:
①第二自然段。重點指導分角色讀張飛、劉備的話,討論,指導朗讀,細細感悟品味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
②第三自然段。精讀賞析:“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快步走進”等重點詞語的細節(jié)描寫;討論,指導朗讀,感悟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覺、同桌吃飯等。
(3)重點句理解。
3、討論: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象撥開了云霧見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學,什么比做什么?體會比喻句的精妙。
②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諸葛先生,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啊!比喻句教學,什么比做什么?體會比喻句的精妙。
(三)總結(jié)、寫作特點
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的,指名讀有關的語句。
(四)指導復述課文。
1、理清課文脈絡。
兩次拜訪沒見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 見面前
見面后
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
2、看板書學生自由練說。
3、指名復述。
(五)指導用“來到……只見……”說話。
1、指名讀:“他們來到隆中……秀麗宜人”。
2、分析:寫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順序?qū)懙模棵鑼戇@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導用“來到……只見
4、自由練說,同桌說,指名說。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補充習題部分作業(yè)
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
兩次拜訪沒見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 見面前
見面后
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19個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喻體與本體)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
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教學難點:
學習寫“隆中美景”的寫法寫一處景色。
教具準備:
小黑板;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嗎?你能介紹介紹其中的主要人物嗎?
看來,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劉備的得力軍事,那么,他怎么會成為劉備的軍事的,他為什么會終于劉備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相關的新課文。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解題 顧:拜訪 ;茅廬:草房子
過渡:誰去拜訪?拜訪的又是誰?我們學了課文就明白了!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輕讀全文,補充課題,引導完整、準確地說說題意
2、再讀課文 “三顧茅廬”具體是怎樣一件事呢?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再讀讀課文,同時完成幾個任務。
(1)出示自讀要求,指名讀
(2)檢查自讀情況 a、抽讀生字詞卡片(指名讀 開火車讀 齊讀)
茅廬 諸葛亮 茅塞頓開 捆來 尊重 臥龍 恭恭敬敬 秀麗宜人 吩咐 討論 群雄紛爭 分析 半晌 時辰 輔助 潺潺 策略 疏疏朗朗 下榻
b、理解詞義:誰來當小老師說說你已經(jīng)懂得的詞!
半晌:半天 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頓開:原來心里像被茅草塞著,現(xiàn)在忽然被打開,形容忽然領會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以“不添字減字、不回讀、不破詞破句”為標準,集體評議)
3、回到課題,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為的是什么?三顧茅廬的經(jīng)過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細細地到課文中去看看!
三、細讀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輕聲讀課文 思考:這段告訴我們什么?劉備為什么要去拜訪諸葛亮?
2、 重點理解“兩次”“拜訪”“誠心誠意”
從幾個詞上你看出了什么?(劉備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tài)度)
3、指導朗讀:你能把劉備的急切與虔誠讀好嗎?
四、過渡
劉備為了能使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經(jīng)去了兩次了,當他第三次再去茅廬的時候,見到諸葛亮了嗎?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習。
五、作業(yè)
1、 抄詞
(1)、齊讀生詞
(2)、指導書寫:茅、諸、葛、捆、尊
(3)、完成描紅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上節(jié)課你知道了什么?
2、齊讀1節(jié)。
過渡:劉備兩次拜訪諸葛亮,都沒見著,他沒有就此罷休,這第三次,他們見到諸葛亮了嗎?
二、細讀第二到四自然段
1、 指名讀這三個自然段,思考:這三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具體經(jīng)過)
其中每段各寫了什么?(出發(fā)之前、見面之前、見面以后)
2、學習第二自然段
劉備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了,不請出諸葛亮誓不罷休,冬去春來,他又要朝隆中出發(fā)了!可這次關羽和張飛卻不同意了,他們認為?為什么會這么認為呢?劉備的表現(xiàn)是這樣的?從這里看出劉備怎么樣?(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誰能用生氣的語氣讀劉備說的話?
齊讀 指導讀好張飛與劉備的對話
3、學習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來一路看,轉(zhuǎn)眼,隆中到了!
(1)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數(shù)數(shù)一共有幾句話?哪幾句寫了劉備看到的景象?那幾句寫劉備的動作?劃一劃,找一找。
(2)交流:a、齊讀一、二句,想象所描寫的畫面
出示: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說說把什么比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寫?(聯(lián)系諸葛亮)
b、過渡:這景正是諸葛亮剛毅高遠,不同凡響的寫照。劉備有沒有順利見到諸葛亮呢?我們接著看!
C、指名讀3-8句,說說你覺得劉備是個怎么樣的人?(尊重人才,求賢誠心)你是從哪些詞句里看出來的?(下馬步行 輕輕敲門 輕輕地走 恭恭敬敬地站、等 快步走)
指導讀好這些句子。
(3)小結(jié)過渡:經(jīng)過長長的等待,終于見面了!俗話說:“人杰地靈”,隆中這么美,人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學習第四節(jié)。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 小組讀,說說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勢,提出策略)
(2)、 出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想撥開云霧見了青天。
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理解。
(3)、指導讀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4)、過渡:諸葛亮出山后,劉備和他相處怎樣呢?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讀,誰來當當小記者來向我們介紹一下他們的近況?
2、交流上述問題:(同桌 同榻 一起)(關系親密)
3、出示: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說說理解!
四、總結(jié)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jīng)知道劉備終于成功地請出了諸葛亮,也從中領略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劉備的求賢若渴,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回去,同學們可以把我們這個故事復述給爸爸媽媽聽,好嗎?
板書設計:
兩次拜見 沒見著
上路前
第三次拜見 見面前
見面后
親密友情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理解重點詞,借助課題,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2. 聯(lián)系上下文,補充提示語,從劉備的言語角度感受他誠心誠意相請諸葛亮出山。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釋題
1、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三顧茅廬”的故事,它選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2. 釋題:“顧”:拜訪 “茅廬”:用茅草搭建的房舍
誰拜訪誰的茅廬?(劉備 諸葛亮)
誰能連起來說課題的意思?你還想知道故事的什么?(原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二、 初讀整體把握:
1. 師:那趕快用心快速的讀故事吧!去文中找找吧。
2. 生初讀
3. 交流:
(1)主要內(nèi)容:_________ ,_________
(原因) (事件)
_________。
(結(jié)果)
(2)主要內(nèi)容:_________ ,_________
(原因) (事件)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經(jīng)過)懇請他出山。
(結(jié)果)
4、點撥相關的字詞: 仰慕 輔佐 怏怏……
三、抓言語,感受劉備的求賢若渴
1、師:劉備三顧茅廬,懇請諸葛亮出山。但你知道嗎?此時諸葛亮過著怎樣的生活?(生先說,后師出示)
出示句子駕小舟于江湖之中,訪名僧于山嶺之上,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樂琴棋于洞府之內(nèi)。生讀后,師問:這是一種怎樣的生活?(無憂無慮,逍遙自在,與世無爭……)
師:是啊,到底是什么讓他過上勞神的日子呢?劉備的哪些語言感動著諸葛亮呢?請用心讀讀一到四自然段。請你找到劉備的話,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生讀一至四小節(jié),找言語,寫感受
交流
師:劉備的哪些語言會感動著諸葛亮呢?
預設之一: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派個人去呢?”在張飛的眼中,孔明是個什么樣的人?(一個村夫)
所以張飛會怎樣說呢?(不屑,很瞧不起,淡淡……)而在劉備的眼中呢?(當今的大賢:非常有道德,非常有才能)
理解“斥責”(責備) 斥責的背后,我們讀懂了什么?(劉備的仰慕)
預設之二:劉備說:“我冒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這“風雪”一詞告訴我們當時正處在怎樣的環(huán)境?(數(shù)九寒天,雪花紛飛,天寒地凍)師:劉備正是冒著這樣的風雪來表明自己的誠意,因此,當張飛埋怨天寒地凍時,劉備會是怎樣的表情呢?引讀:劉備嚴肅的說 _________;劉備生氣的說_________ ;劉備真誠的說 _________;
預設之三: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引導:這“大聲斥責”想告訴張飛什么?“斥責”的背后說明了什么?(表示自己的決心)師:是的,劉備就有這么一顆熱心,一片決心,一顆誠心!請你聯(lián)系上下文,補上合適的提示語,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指名分角色讀(張飛 劉備 一起讀語言)
預設之四:師:正因為劉備如此誠心誠意,才會第三次拜訪孔明時恭恭敬敬的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可張飛還是耐不住性子,說:(生讀)“如果劉備聽到了一定會說____________!”生根據(jù)上下文想象說話。
四、回歸整體,拓展:
1.師:正是劉備斥責張飛表決心,天寒地凍寫熱心,正是擁有求賢若渴的誠心,諸葛亮出山了。他出山后做了什么呢?
2、出示:
火燒新野 草船借箭 六出祁連山 七擒孟獲 舌戰(zhàn)群儒 火燒赤壁 智取漢中 收復南疆 空城計 三氣周瑜 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3.存疑:下節(jié)課我們將從劉備的行為中感受他的誠心,孔明的感動所在。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課前談話:
由姓孫——孫悟空(本領)——四大名著
t:你喜歡《三國演義》里什么人物?
s:我喜歡劉備,他待人謙虛
t:我喜歡諸葛亮,他神機妙算
s:我喜歡劉備,他胸懷大志……
t: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這些名將都是誰的手下呢?
看來劉備這個人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寫劉備的歷史故事。(板書:三顧茅廬)
t:誰來用自己的話解釋一下“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
s:(開始沉默還不夠有勇氣)
t:說對的要表揚,說錯的也要表揚,表揚他的勇氣……
s:我的理解是三次去拜訪。
t:噢,三、就是三次,顧,就是拜訪。茅廬,茅草房。誰能說得更完整呢?
s:劉備三次去拜訪住在茅草房里的諸葛亮。
t:(激勵)這次說得很準確,看來沒有你小小的錯誤哪來他大大的正確呢?
板書:諸葛亮(引導生看字形)
(認識諸葛亮)孔明——臥龍
t:“諸葛”是復姓,你還知道哪些復姓呢?
s:上官
s:夏侯、司馬、玄武……
t:同學們真不簡單,知道這么多,單憑這一點,你做我的老師了,有些姓我還沒聽過,回去我杳杳字典。
t:由這個題目你還想問自己或我什么問題呢?
s:劉備為什么要三次拜訪諸葛亮呢?…………
t:下面我們就帶著你們?nèi)齻人的問題去讀課文
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
s:(讀書)
t:如果生字你讀一遍讀不準可讀二、三遍。
t:(檢查課文朗讀,及時正音)請同學讀第一節(jié)
愿意讀的請舉起你們的手,舉手的都是勇敢的、自信的,將來你們也一定是成功的,孫老師就喜歡舉手的同學。
s:(讀第一節(jié))
t:這段講了劉備前兩次去拜訪諸葛亮,第一次,他聽說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個秋天,他和他的兩個兄弟去拜訪諸葛亮,但是沒有見到,便給童子留個口信:“劉備來拜訪過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臘月,劉備又決定去拜訪諸葛亮,他倆兄弟不愿意:“這個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還勞大哥親自去嗎?”劉備仍然親自前前去,但仍沒見著。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課文中就寫他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這次他拜訪到了沒有?誰來讀第二節(jié)。
s:讀第二節(jié)
t:(板書:結(jié)拜)這一節(jié)中有一個詞語是什么意思?他還有個故事呢?叫什么?
s:桃園三結(jié)義
劉備、張飛、關羽在桃園結(jié)拜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稱為“結(jié)拜兄弟”,明白嗎?
第3段比較長,請同學們限度前半部分,描寫“臥龍崗景色的”(這一次舉手的要喊,不舉手的也要喊。)照顧整體。
s:個別讀。
t:隆中怎樣景色呢?作者寫了山岡、溪流和竹林,哎,寫“山岡”用了什么詞?]
s:蜿蜒
t:“蜿蜒”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
s:就是彎的意思
s:彎彎曲曲的,像蛇一樣
t:中國漢字的偏旁幫助我們理解。彎曲高低在人們眼中就像一條……
s: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t:像誰?
s:諸葛亮
t等待誰讓他騰飛?
t這里描寫竹林還有一個詞“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t竹子綠得要滴下來了
t景色“秀麗宜人”“秀麗”?“宜人”
s美麗迷人
t噢,真是一塊寶地啊,不愧稱之為臥龍。大家再一齊讀讀
s讀
t接下來劉備是怎樣拜訪的呢?往下讀
s“離諸葛亮住處還有半里多路……”
t這節(jié)我們將在下一節(jié)重點討論,請大家齊讀第四節(jié)
s“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
t這里有兩個詞(板書: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雄,是亂世英雄,兩漢末年,你還知道有哪些亂世英雄?
s孫權、曹操、呂布、董卓……
t紛,紛亂,爭斗,當時戰(zhàn)火邊緣,民不聊生啊…… 茅塞頓開你是怎樣理解的呢?
s像瓶蓋一樣一下被打開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t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蓋一樣是“砰”的一聲打開了,下子打開的,叫“頓開”茅塞呢?堵在人們心里的堵塞人們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開了,心里豁然開朗。誰茅塞頓開(劉備)讀一讀詞語
t最后一段請女同學讀(生讀) 抓住“如魚得水”
t請同學們放下課本,我就納悶:像諸葛亮這樣的人肯定有許多人去請他,曹操有沒有找過,孫權,天下的群雄有沒有請過,為什么他在劉備請他時出山呢?劉備哪一點打動了諸葛亮呢?
s四個字“誠心誠意”
t哎,了不得哎,孫老師為了獎勵你用筆寫出這四個字,還有別的嗎?
s別人都是派手下去的,而劉備是親自去的?
s劉備是恭恭敬敬的,別人手下也不禮貌
s天很冷,劉備還去了三次
s劉備很尊重諸葛亮
s劉備待人誠懇
s劉備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了……
t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下面到課文中找找劉備打動諸葛亮的關鍵詞或句子,引導同桌交流看找到幾處
第二課時:
t:你認為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s: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
t:你這是請他出山之后的“誠心誠意”,之前呢?
s:“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幫張飛“嚷一下”
t:自己練一練,看誰來做一次“猛張飛”。
你說張飛嚷時是怎樣的心情?
s:生氣、討厭(怎么搞的又去了)
個別讀/齊嚷
t:“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啊!劉備怎么說?
s:齊讀
t:這地方能看出劉備誠心誠意,還有什么地方?
s:“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侍侯。”
t:劉備為何讓他倆在門外等侯?
s:劉備怕他倆打擾諸葛亮,怕張飛鬧堂……
t:是啊,劉備是怎樣“恭恭敬敬”的,看這個恭字,(指導識寫出恭)
誰來表演一下劉備恭恭敬敬……]
s:一生表演(兩手立正站好)
t:一個劉備,還有不同站法嗎?
s:另一生表演(低頭彎腰,雙手抱拳)
彎腰低頭是對一個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這樣才能體現(xiàn)對人的虔誠和恭敬。
看看書上劉備站了多久,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還有一個時間,半晌是多長時間?“半天”起碼也得一個小時,同學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劉備是什么人?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著一位27歲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個站一個還躺著。哎呀,了不起啊!齊讀這部分。
s:在等的時候,張飛……劉備急忙又把他攔了回去。
t:還有哪些地方體現(xiàn)劉備的誠心誠意?
s:“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輕輕”敲門說明他怕驚醒諸葛亮,對他尊重、誠心。
t:噢,抓住了“輕輕”,連敲門聲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驚醒了諸葛亮。
s:還有這里也能體現(xiàn)出劉圖示的誠心誠意。“劉備站在臺階下等候。”封建社會是分等級的。大臣參見皇上的時候是站在階下,而此時,劉備是首領,諸葛亮不過是一介村民,劉備卻站在階下,可見他誠意。
s:“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是劉備的結(jié)拜兄弟。卻沒聽他兄弟的話,說明諸葛亮比張飛更重要。
t:都突出了諸葛亮更重要。還有一些地方說明劉備的誠心誠意,他看見你,你看見他了嗎?
s:“冬去春來”劉備在兩兄弟不同意下去的時候,去了,可見他誠心誠意。
t:劉備是打馬一路奔去的嗎?
s: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t:他為什么不騎馬到跟呢?
s: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
t:劉備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馬,說明他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老師。
讀讀看,看誰能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誰就是小劉備。
s:讀:“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來。”
齊讀
轉(zhuǎn)折
t:劉備輕輕敲門輕輕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來,劉備先前等得那樣耐心,這時劉備怎樣?劉備為何那么“快步”?
s:劉備想見諸葛亮。
s:劉備見諸葛亮醒來很興備,想馬上進去和他討論國家大事。
t:噢,劉備真是求賢若渴,那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劉備這樣“誠心誠意”地去請呢?讀讀最后兩節(jié)。
s:讀最后兩節(jié)。
t:你讀了有何體會,劉備為何“三顧茅廬”你看出來 了嗎?
s:他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水一樣,這叫什么成語?
t:板書(如魚得水)噢,我劉備是條再大的魚,沒有水又有何用啊!
得到諸葛亮就像什么?(板書:拔云見日)
你讀過《三國演義》嗎?諸葛亮幫劉打過哪些仗?
s:“火燒赤壁”、“草船借箭”……
t:以少勝多的辦法,都是誰設計的,可見諸葛亮對劉備有多么重要,再讀讀最后一節(jié)。
t:(延伸)劉備“三顧茅廬”*他的誠心誠意請出了諸葛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三國的故事,那今天我們學了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s:待人誠懇,謙虛
s:不要擺架子
s:對人要尊重……
t:諸葛亮用我們現(xiàn)在的說是什么?(板書: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二、請看練習4
用“來到……只見……”說幾句話。(仿書上寫)
1、提示:寫你去過的地方,三分鐘寫三句話。
2、生寫
3、師檢查擇優(yōu)賞讀:
我來到玉龍河,這里山綿延不斷猶如一條盤旋的龍,這里樹郁郁蔥蔥,河面清澈見底,像一面明亮的鏡子。
4、調(diào)查及作業(yè)(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過或聽過《三國演義》故事?(一半)
建議你為買來或借來少兒版本乃至連環(huán)畫,一個月后,請你們的班主任搞一個“三國故事”演講比賽。看誰的故事最能打動人的心。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5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說改編的課文,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文中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重點表現(xiàn)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閱讀,細節(jié)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huán)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夠透徹,根據(jù)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相結(jié)合的教學目標體系,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6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學習“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4、憑借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我將目標4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目標3作為是教學難點。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三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我將采用自瀆等多種讀來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以學生知道的三國人物為切入點,為學生再現(xiàn)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出示課題,再引導學生通過字典來理解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的意思后,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接著,結(jié)合初讀檢查,指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著”、“塞”兩個多音字,運用多重方法理解詞語,如通過查詞典來理解“蜿蜒、茅塞頓開”;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輔助、悠然”。在讀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讀、評讀等多種方式,著重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初步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最后,指導學生讀懂第一自然段內(nèi)容。鼓勵學生通過自讀、評讀初步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這一課時的教學,我設想以“誠心誠意”為品讀文本的切入點,通過“復習導入,整體感知”“精讀感悟 體會誠意” “拓展延伸”三個環(huán)節(jié)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一、復習導入,尋找切入點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并由“誠心誠意”一詞語引發(fā)疑問:劉備誠心誠意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線索更清晰,更能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精讀感悟 體會誠意
1、抓住人物對話,感悟人物品質(zhì)
圍繞以上問題,我引導學生到二至四段中去圈一圈,畫一畫,分別用 _和﹍,找出人物對話及人物的動作,鼓勵學生讀一讀,品一品,體會其中的含義,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導學生有層次地進行匯報,教師適時點撥。例如:在學生匯報人物對話一部分時,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象對話時的場面 ,教師適時范讀,指導學生讀出張飛“嚷”時的語氣和神態(tài),體會他嚷時不耐煩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讀出劉備責備兄弟時的內(nèi)心的想法,體會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這時學生再讀時眼前的畫面更加真實,學生也更能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2、抓住人物動作,體會誠心誠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在學生匯報人物動作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句子:“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侯。” 中的“下馬步行、輕輕敲門、“恭恭敬敬”等詞語體會劉備對諸葛先生的尊重,屆時,我還將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詮釋自己的理解,如通過朗讀再現(xiàn)當時的畫面,通過課文的插圖,感受劉備的謙卑。通過表演體現(xiàn)劉備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著,我啟發(fā)學生想象:劉備就這樣等啊等啊?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他這樣站了多久?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些什么?在學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這句名言,此時,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這時再次引出問題:劉備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值不值得?引導學生自讀第四小節(jié),透過 “群雄紛爭”“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結(jié)合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不難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劉備有了諸葛亮的指點更是撥開云霧見青天。這也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最后,在對課文的內(nèi)容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學習該故事的意義。
第三課時
一、品悟比喻句,讀寫結(jié)合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回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三處比喻句:“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的臥龍。”“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啊!”,指導學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這樣比喻有什么好處,引導學生仿照例子說幾句比喻句。在此處,我還將安排一個小練筆,讓學生結(jié)合文后第5題的要求,用來到 只見 進行仿寫,使讀寫結(jié)合落到了實處。
二、指導學生背誦
三、作業(yè)布置在課后,我將布置這樣幾個供學生多項選擇的作業(yè):1、讀讀《三國演義》,將精彩段落摘記下來。2、將《三國演義》的一個小故事改編為小課本劇,在班會上進行表演。以上是我的初步設想,在教學中,我將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及調(diào)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6
作者:劉娟萍 轉(zhuǎn)貼自:湟里中心小學 點擊數(shù):83
《三顧茅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之一
作者:劉娟萍
一、教學理念:
1、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zhì)。
4、發(fā)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三、教學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tài)等來理解。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fā)給學生。)
一顧
二顧
三顧
怎樣一個人
劉備
(言、行、神態(tài))
問……又問…… 失望而回
張飛
(言、行、神態(tài))
失望而回
(1)如果對張飛感興趣,找出描寫張飛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對劉備感興趣,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神態(tài)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巡回,了解學情。
2、研讀劉備、張飛的句子。(按學生回答的順序講)
(1)研究劉備的同學交流。
按學生交流的情況分別投影,重點落實字詞,這些句子要具體講,認真讀,讀出感情。隨機板書:斥責張飛、下馬步行、階下恭候、趕緊謁見。
學生另外找出的有關劉備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讀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2)研究張飛的同學交流。
用同樣的方法投影出示,讀讀議議,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3)文章主要是寫劉備,但同時也把張飛寫進去了,這是否多余?分小小組討論。
然后交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點撥,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隨機板書:反襯
(4)對比朗讀,愿意朗讀張飛的讀出他的莽撞無禮,愿意朗讀劉備的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三)課外延伸,激發(fā)興趣。
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這篇課文的有關章節(jié),以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湟里中心小學
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wǎng)頁底端輸入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搜索!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7
設計理念:
“以人為本”的閱讀教學課堂,就應堅持“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立體的課堂結(jié)構(gòu),就為“學生展開個性化的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了有效的時空,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顧茅廬》,促進學生的主體發(fā)展。
教學目標:
1、感受劉備的省心誠意和諸葛亮的妙計試探。
2、理解“大賢、怏怏、仰慕”等新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直接板書“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簡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引導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二、導讀
1、一讀——大聲朗讀。
導讀題:劉備那一點吸引了孔明?打動了孔明的心?
學生大聲的自由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大聲朗讀課文,既給學生一個示范,又體現(xiàn)了教師也是學生學習的伙伴,體現(xiàn)課堂也是教師學習的場所。
2、學生朗讀課文后,課件出示下列關聯(lián)詞:“……之所以……是因為……、……正因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會……”提示學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關聯(lián)詞,把自己的讀后感表述的流暢、準確。當然,也要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
3、對學生的各種表述,教師不作點評,待學生充分表述個人的讀后感之后,再引導學生對剛才的信息進行處理。
4、雖然大家的說法各不相同,但是每個人的話語中都包含著一個共同的.聲音,看誰能夠用一個詞概括。(誠心誠意)培養(yǎng)學生現(xiàn)場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5、深入學習課文——默讀。
(1)諸葛亮作為當今大賢,人人都渴望得到這樣的大賢。也就是說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誠心誠意的邀請過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一直都沒有出山。這就說明,劉備的誠心誠意是與眾不同的。那么,劉備的誠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
(2)學生默讀課文,課件播放一段古典音樂,同時出示兩個服務性的導讀題:
劉備用了那些方法使諸葛亮相信自己是誠心誠意的?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劉備的誠心誠意是可信的?
教師設計的這兩個問題,很有特色。引導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上具有交叉點,而學生在展開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其思維又是多向、多維的,只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體的認識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及其特點。
6、小組交流。
經(jīng)過剛才充分的默讀思考,每個學生都會產(chǎn)生強烈的交流欲望,此時的小組交流,要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
但要提醒學生注意一下幾點:
(1)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時,不要圍繞某個小問題爭論不休;
(2)注意聽同學的發(fā)言,學會從同學的嘴里獲取信息。
這是課堂立體結(jié)構(gòu)的進一步拓展,也是由個體學習過渡到小集體學習,個體智慧在謀求集體智慧的主體發(fā)展。小組學習,可以達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組學習絕不是為求同而合作學習,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來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和促進個體發(fā)展。
7、全班交流。
經(jīng)過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后,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兩個層次上,否則就不能獲得個體有效的發(fā)展。這里就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協(xié)調(diào)學生之間的交流,點撥學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認識。
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xiàn)為:
(1)引導學生把自己表述的內(nèi)容概括成一個詞語,并在黑板上恰當?shù)奈恢冒鍟鰜恚龅秸f要到點;
(2)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讀好,做到讀要到味。
8、引導學生整理板書。
集體的智慧匯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體的認識結(jié)果。
劉備的誠心:
(1)輕叩柴門——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氣——用心;
(3)不達目的不罷休——恒心;
(4)斥責張飛——齊心;
(5)下拜謁見——尊心。
諸葛亮的妙計:
(1)利用書童作耳目——觀察;
(2)故意回避——試探;
(3)聊天——面試。
劉備懂得“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誠心打動諸葛亮的心,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計考察了劉備的誠心。
9、學了三顧茅廬,將來你作了老總,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當今大限,對你會有何幫助?
跳出語文,聯(lián)系學生生活,活學活用。真正實踐了把語文學習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和發(fā)展之路上。
三、結(jié)課出示教師的對聯(lián)。
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給學生以文學的熏陶,知道一種新的讀后感的寫作形式。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8
一、復習導入,整體感知
1、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深入學習《三顧茅廬》齊讀課題。
2、通過昨天的學習,同學們還記得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嗎?(指名說)
(板書:劉備 諸葛亮)
二、精讀感悟,體會誠意
1、師:劉備帶著兩個義弟去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吧。
2、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最能體現(xiàn)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態(tài)度的詞語。(板書:誠心誠意)
3、師: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現(xiàn)在就讓我們再次(用心讀一讀課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語句體現(xiàn)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邊讀課文邊用筆劃出相關句子,把你深有感觸的詞語圈出來,也可以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隨機交流。
表現(xiàn)一:斥責張飛 語言
引導交流,你從哪兒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 交流:出示: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1)從“嚷”體會張飛的魯莽與沖動,還能從“嚷”體會到什么?(心情很煩躁)誰能當一回猛張飛呢?指名讀。
(2)師過渡: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啊!猛張飛不懂這個道理,可劉備知道。教師引出: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劉備和張飛是結(jié)拜兄弟,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責備張飛,這說明什么?(他的赤誠之心)
(3)師總結(jié):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這一鮮明的對比,從側(cè)面更突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讀,再次感悟
男生讀張飛的話,女生讀劉備的話,師讀旁白。指導學生讀出各自的神態(tài)和語氣。
師:剛才同學們找的這兩句話都是對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寫?(板書:語言、神態(tài))
劉備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繼續(xù)交流:你還你從哪些行動中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板書:動作)
表現(xiàn)二:到達前,下馬步行
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他為什么不騎馬到諸葛亮的家呢?(他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
表現(xiàn)三:到達后,耐心等候
“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1)談談你的體會。
讀讀這個句子,“輕輕”動作輕一點,有禮貌點,千萬別驚醒了諸葛亮哦。(師加點)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對誰“恭恭敬敬”過?
(3)而劉備是誰?劉備乃堂堂漢景帝的后代,人稱“劉皇叔”,是統(tǒng)帥千軍萬馬的大將軍,而諸葛亮呢,此時只是一介鄉(xiāng)野書生。劉備當時已經(jīng)47歲了,而諸葛亮呢?只有27歲,只不過是一個未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地位的懸殊,年齡的懸殊,劉備全然不顧,就這樣“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4)劉備這樣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長時間?相機了解“半晌工夫”與“一個時辰”, 半天左右再加上兩小時。如果你平時等人等了這么長的時間,你會怎樣?聯(lián)系學生等人經(jīng)驗來體會。進而感悟劉備的誠心誠意,明眼人都能看見。
(5)師生合作朗讀,感悟劉備的“誠”。
師:半晌工夫過去了——生:劉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師:又一個時辰過去了——生:劉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師:當時正值早春,“春寒依舊濃”,天挺冷的——生:劉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師:此時,張飛不耐煩了,他十分心疼大哥,于是走上前去,生氣地說:“什么人啊,這么傲慢!我大哥站在門外,他竟然高枕長眠,我去后門放把火,看他醒不醒。”劉備連忙責罵道:“不得無禮,退下!”說完——生:劉備仍然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表現(xiàn)四:快步走入
(1)終于諸葛亮醒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
(2)劉備先前等得是那么的耐心,這時他為何要快步走入?結(jié)合“快步”體會劉備見諸葛亮的迫不及待以及求賢若渴。
(3)劉備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處處流露出他對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留下一段佳話。同學們,讓我們也來做一回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吧。齊讀
(4)總結(jié)寫法:同學們你們看,作者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和動作,把一個“尊重人才”的劉備的形象寫得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我們在寫作時也可以借鑒這樣的寫法。
三、探究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
過渡:劉備如此求賢若渴,那么諸葛亮真的值得劉備如此誠心誠意地去請嗎?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并思考:諸葛亮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才華。
1、見面以后諸葛亮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才華?
出示: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2、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這樣的分析,這樣的策略,是前所未聞的。劉備聽了(引讀)——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你看,有了諸葛亮這片青天,這道陽光,劉備原本混沌的心底頓時明亮起來。 “茅塞頓開”是什么意思?你能給它換個詞嗎?
3、可見諸葛亮很有才華,用一個成語那就是——(板書:雄才大略)
4、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出示)
(1)用一個成語概括叫“如魚得水”。 誰是魚兒?誰是水?諸葛亮出山后,成為劉備身邊最重要的謀士,你們知道他幫劉備打了哪些勝仗嗎?(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三氣周瑜,智降姜維,空城計、草船借箭……)
5、劉備以自己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20年后,劉備已死,諸葛亮還在他的一篇《出師表》中提起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的事,劉備的誠心與尊重換來了諸葛亮的忠心,用自己的一生回報了劉備。我們可以用八個成語來概括諸葛亮的一生。
(出示關于諸葛亮的詞串)
初出茅廬 才華橫溢 料事如神 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師:這就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讓我們帶著敬意讀讀這些詞串。
四、感受環(huán)境,體會烘托作用。
1、諸葛亮真是一位曠世奇才,諸葛亮的住處也是獨具特色,請同學們讀讀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這段描寫了哪些景物?完成《一課一練》p25想想做做第二部分的1、2題,并圈出描寫這些景物特點的詞。(出示要求)
a、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1)交流(山岡、松林、溪流、竹林)
(2)怎樣的山岡?怎樣的松林?怎樣的竹林?怎樣的小溪?
(3)這里的景色秀麗宜人,誰來讀好這句話?
(4)這段話僅僅是描寫景色嗎?你們看作者把山岡比作什么?(臥龍)看到“臥龍”一詞你想到了什么?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tǒng)一中原——出力。
師:這就是我們寫作中常用到的環(huán)境描寫的烘托作用。
(3)隆中的景物寫得如詩如畫,讓我們身臨其境,下面我們也來模仿這種寫法,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指名說1-2名)
五、全堂總結(jié),升華“尊重”
1.同學們,學完了《三顧茅廬》,兩個已經(jīng)隨著歷史的長河滾滾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鮮活在我們眼前,一個是劉備,一個是諸葛亮。為了和大家一起學習這篇課文,我又一次讀了名著《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的開頭有一首詞,有人把它譜成了一首歌,可惜我不會唱,但我會讀,下面我念給大家聽: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灑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齊讀這個詞語:“尊重人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板書:尊重人才)
四、布置作業(yè)
1、請同學們課后繼續(xù)收集跟三國有關的經(jīng)典故事、成語、歇后語,下節(jié)課我們學習練習三的“處處留心”,并在班上舉辦一次“精彩三國”故事會。喜愛表演的同學還可以模仿第十課《公儀休拒收禮物》,把本課改編成課本劇。
2、認真完成《補充習題》
8、三顧茅廬
板書 語言 劉備 諸葛亮
動作 尊重人才
神態(tài) 誠心誠意 雄才大略
《三顧茅廬》反思
今天執(zhí)教的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小故事《三顧茅廬》,感受劉備的誠心誠意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對劉備的這份虔誠產(chǎn)生共鳴是難點。課堂中,我緊扣“誠心誠意”,指導學生品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體會第三自然段劉備的一系列動作。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充分預習,初顯成效。
本課的容量是很大的,為了能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性,我在課前讓孩子們作了充分的預習,發(fā)現(xiàn)效果還是很好的。讓學生將預習作業(yè)帶回家中,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去查資料,由于是獨立完成作業(yè),沒有受到課堂上老師與同學的影響,不能依賴別人的智慧,學生為了完成作業(yè),逼著自己動腦筋,對文章有自己的見解和體驗。課前預習是“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的過程”,所以在以后的教學重要扎扎實實地做好課前預習,會讓課堂變成真正的高效課堂。
二、感悟文章的寫作手法。
文章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劉備對諸葛亮的誠意與尊重。我讓學生自己尋找表現(xiàn)劉備誠心誠意的語句,學生在自學時就很容易找到有關句子,在感悟理解第二自然段時,朗讀他們的對話,并引導學生體會張飛和劉備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了解本課的一種寫作手法,那就是通過對張飛的描寫來反襯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還有一段環(huán)境描寫,其實對孩子們來說就是純粹簡單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但這里卻蘊含著對臥龍先生諸葛亮準備大展宏圖的描寫,這是一種環(huán)境的烘托作用,對于四年級的同學來說,體會寫作手法是一件比較難的事,現(xiàn)在融入到文章的學習過程中,就變得淺顯易懂了。
在課堂上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在理解文章時,教師的腳步有些過快,例如:體會諸葛亮醒后,劉備“快步”走進去,雖然我讓學生體會“一慢一快”,但由于趕時間,沒有等到學生完全理解,就草草地做了總結(jié),我覺得在這里如果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相信學生會感悟的比較深刻,完全能體會到劉備求賢若渴的迫不及待的,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這樣學生才能理解的更透徹!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過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動作體會劉備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學習諸葛亮尊重人才的優(yōu)秀品質(zhì)。
3、學習課文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教學重點:通過體會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和動作,感受劉備的誠心誠意,學習劉備尊重人才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難點:通過劉備的神態(tài)、語言和動作描寫,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三顧茅廬》反思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發(fā)展語言、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好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yōu)秀作品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整個教學中我緊緊圍繞“誠心誠意”展開教學,以問題“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為主線,首先抓住“劉備”這一人物,扣住人物的語言,教學中抓住了劉備、張飛的對話,抓住張飛、劉備對諸葛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體會劉備對賢才的尊重。其次抓住了劉備的行動,進行人物的剖析,引導學生抓住“下馬步行”“輕輕敲門”“吩咐”“恭恭敬敬”“等候”“快步”等詞語學習、理解,體會劉備的求賢若渴、誠心誠意。最后延伸到“三顧茅廬”的真正含義,那就是“當你邀請別人或求人做事的時候一定要誠心誠意、禮賢下士”。在品讀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時隨機理解比喻句前后的關系也達到了教學目的。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內(nèi)容,我本來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訓練:劉備這樣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創(chuàng)立大業(yè),諸葛亮被劉備的精神所感動,終于與劉備相見。這時,諸葛亮與劉備都會怎么表達自己的情感呢?因為擔心學生的表述不到位,所以添加了一些圖片,讓學生紛紛揣摩人物內(nèi)心世界,如何表達劉備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求賢的決心,諸葛亮則如何表達自己對劉備的感激之情和效忠之心,在實際操作過程放手讓學生說做得還不夠。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lián)系上下文或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自讀課文。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茅:與“矛”比較。
統(tǒng):與“流”比較。
宜:與“宣”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4)指名說說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再讀課文,初步了解內(nèi)容
1、放錄音范讀全文。
2、指名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4、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后,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等)
5、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么樣的品質(zhì)?
四、作業(yè)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后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tǒng)一祖國的大業(yè)。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出示《出師表》節(jié)選。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過高地要求)
2、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一說
二、細讀課文
1、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么呢?
2、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xiàn)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3、組織交流:
(1)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與“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進行對比)
交流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思考:從這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4、小結(jié):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看來,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jīng)到了如饑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5、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小練筆:
正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fā)的淋漓盡致。現(xiàn)在,請大家發(fā)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10
作者:佚名 轉(zhuǎn)貼自:轉(zhuǎn)載 點擊數(shù):82
聽蔣丹芳老師執(zhí)教《三顧茅廬》
星期五課聽了蔣丹芳老師執(zhí)教的四年級下冊第8課《三顧茅廬》的第二課時,下面簡要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覺得這堂課的容量大,節(jié)奏快,效率高。蔣老師在40分鐘時間內(nèi),不僅引導學生解讀了課文內(nèi)容,揭示了文章的主題思想,而且指導學生進行學習遷移——模仿課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的方式寫一處景色。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多,而實際上課的課時少,加上各學科(尤其是術科)需要均衡發(fā)展,使我們語文教師不免感到有些緊張。如何充分利用好課程計劃安排的教學時間,提高第一范文教學的效率,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蔣老師執(zhí)教的這一堂閱讀教學課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1、這堂課從“劉備到底憑什么打動了諸葛亮?”這個問題入手,緊扣“劉備的誠心誠意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劉備為什么要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這兩大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領悟到劉備的誠心和求賢若渴的心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彼此之間親密無間的關系。抓住要隘,設計好教路,打破逐節(jié)逐段分析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也是加強語言訓練,確立教學主體的關鍵所在。2、教師在學生思維卡殼時候,總能敏銳地覺察并迅速地作出反應,使得課堂教學思路清晰、流暢,節(jié)奏明快,教學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
每一篇課文都是很好的習作例文,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特點,往往是中年級老師比較容易忽略的問題。蔣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讓學生感悟本文寫作上的一些特點。1、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反映人物的心理特點。上路前劉備“生氣”地斥責張飛“你一點兒也不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見面前“下馬步行”、“輕輕敲門”、“恭敬等候”……無不反映出劉備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心理。2、在對比中襯托人物的特點。第三次去邀請諸葛亮,張飛和劉備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張飛“嚷道”要“把他捆來”,劉備則“生氣”地責備張飛。蔣老師能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讀中感悟,體會張飛和劉備不同的性格特點和為人處事的方式。
蔣老師還能注意語言的積累。1、在理解中內(nèi)化。本文多次運用打比方的手法,蔣老師不僅讓學生了解這一語言樣式,而且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其思想內(nèi)涵,在理解中內(nèi)化語言積累。“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可見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可以用——“撥云見天”四個字來概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可見劉備和諸葛先生親密無間的關系,正是——“如魚得水”啊!同學們不僅認識了打比方這一語言樣式,理解了這樣寫的意義,而且積累了一些語言材料。2、在運用中深化。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課文第三自然段開頭描寫了隆中秀麗宜人的景色,抓住山岡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見底,竹林青翠欲滴的特點來寫。蔣老師引導學生采用“來到……只見……”的句式仿照寫一處景色,使得這種形式在運用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這堂課有許多地方值得借鑒,當然也有些值得商榷,在這就不一一細說。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wǎng)頁底端輸入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搜索!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11
一、學習目標
我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緯度出發(fā),提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1、憑借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渚的誠心誠意。
2、在讀、說寫等拓展性的言語實踐中,發(fā)展語言。
二、設計思路:
以“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個目標為綱,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從學生對劉的“求賢若渴”等的體驗中提煉出“誠”這條主線,在初讀課文中發(fā)現(xiàn)成,在反復朗讀中感悟成,表達成,通過引入《出師表》這一拓展資料,讓學生感悟豬這一人所后來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讓學生與劉對話,從而來贊美成,升華成。
設計理念:《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依據(jù)“向全體學生開放,向?qū)W生的思維開放,向?qū)W生的情感開放,向?qū)W生的未來開放”的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為抓手,打破歷史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將其設計成先讀再編后演的開放性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進行全身心的感受,讓學生的個性在生動活潑、自由開放的學習中飛揚。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仰慕、謁見”等詞語的意思,簡要復述課文。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huán)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
3、初步學習根據(jù)范例合作編寫課本劇,并進行表演,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課時安排:三課時完成教學,每課時的重點分別為讀、編、演。
教學過程:
一、緊扣“誠意”,質(zhì)疑導讀
1、題質(zhì)疑,初知大意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質(zhì)疑。(可能提問:誰三顧誰的茅廬?為什么三顧茅廬?結(jié)果怎樣?利用多媒體,放錄像,學生思考提出的問題,而后用一句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要求說得完整、連貫、有條理。“三顧茅廬”是一個成語,在現(xiàn)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確: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由此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2、重點質(zhì)疑,讀中感悟
(1)自由朗讀全文,用符號在文中畫出表現(xiàn)劉備“誠意”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些詞句。
(2)圍繞“誠意”,品讀明意。哪些詞句體現(xiàn)出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誠意呢?把你的學習成果與同學交流一下。(學生思考后交流學習成果,教師隨機指導)
△可從劉備的語言方面來探究:如稱孔明為“大賢”,自稱“謁見”等,反映出劉備態(tài)度謙恭,很有誠意。教學時重點抓好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讀好劉備的話。
△可從劉備的行動方面來探究:“叫人立即備馬”“下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趕緊下拜”等詞句著重表現(xiàn)了劉備的“誠意”。△可從環(huán)境描寫方面加以探究:“數(shù)九寒天”“冒雪”等詞體現(xiàn)出劉備決心大,心意誠。
△可從張飛的態(tài)度方面加以探究:張飛的魯莽反襯出劉備的謙恭與誠意。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12
教學重點:憑借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教學難點: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流程
為達到以上目標,本課的教學擬采用利用資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匯報、表演等多種方法。
(一)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閱讀、查資料、問長輩等形式,了解三國背景、故事、人物,在課前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互動、合作,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更多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發(fā)展,學習語文的方法得到實踐,而且這種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自主的行為中,與教師融洽的合作中實現(xiàn)的,實現(xiàn)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二)教學環(huán)節(jié):
為了有序組織教學以及逐步深入學習,我擬定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用幻燈片出示三國人物圖,讓學生猜,其中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曹操等,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達到兩個目標:(1)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學習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2)整體感知課文中講的內(nèi)容。這一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3.研讀感悟
(1)在初讀的基礎上,提煉“誠”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找伙伴對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感悟、提煉并贊美“誠”。
課文開頭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圍繞“誠心誠意”這個詞語,具體寫劉備怎樣“誠心誠意”地邀請、尊敬諸葛亮的故事。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帶著如下的問題閱讀課文:
a.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b.劉備為什么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
c.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
設計這樣的閱讀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從而,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轉(zhuǎn)換,使學生不但能夠準確地把握課文“意蘊層面”的含義,而且也能夠深刻地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社會層面”含義,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劉備的一片誠心,為今后走上社會奠定了“誠”的基礎,實現(xiàn)人文性的整體回歸。
(2)在表演中加深對“誠”的理解。有劉備跟張飛的對話表演,有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表演。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為了使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碰撞。
小結(jié):由此可見,劉備的誠心真的是達到了極點。正是因為這樣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這就是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劉備這樣的誠心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諸葛亮對這件還記憶猶新,曾寫下《出師表》這樣一段話:(由于這段話是古文,學生難度大,所以利用多媒體展現(xiàn)出來,帶著學生邊讀邊感悟其意。)“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三)、課后延伸
延續(xù)性的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實現(xiàn)了在實踐中發(fā)展能力的目標。為此,我設計了兩道拓展題:
1.同學們,三顧茅廬已傳為佳話,廣為傳頌,學了這個故事,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啟發(fā)呢? 2.讀《三國演義》,寫讀書筆記。
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我力求清晰、明了。是根據(jù)引導學生“讀----思---悟”的教學方法來設計的,在課堂小結(jié)后,我利用多媒體展現(xiàn)給學生。既能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質(zhì)疑解難,加深對課文的認識與理解。
8.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
劉備 —————→ 諸葛亮
←—————
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重點講讀課文。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改寫而成。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發(fā)展語言、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好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yōu)秀作品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根據(jù)課程標準要求和四年級學生特點以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學習歷史故事,體會人物精神品質(zhì)”,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茅塞頓開、晌午”等詞語的意思。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huán)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3、激發(fā)學生讀經(jīng)典名著《三國演義》的興趣,用寫讀后感的形式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采用引導學生通過“讀----思---悟”從而全面闡釋課文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拓展性的閱讀教學,長文短教,避免煩瑣的情節(jié)分析,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學 法
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xiàn)為自信、 自我調(diào)控、 自主選擇、獨立判斷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解放個性,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fā)展。老師應抓住機會,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自主解決問題,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從而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另外,要求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著重培養(yǎng)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學情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夠透徹,因此引領學生感知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13
之二
作者:語文教研組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能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掌握多音字:“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4、通過朗讀,對學生進行理解性診斷與矯治,使學生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體會劉備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讀出劉備虔誠的心情。
教學過程 :
一、揭題,基礎性診斷
1、板書課題,解題:“茅廬”即“草房子”;“顧”即“拜訪”
2、你知道“三顧茅廬”的故事嗎?說說你搜集到的有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自主性學習診斷
1、自由讀課文,讀通課文中的生字,語句。
2、檢查,進行群體性診斷與矯治。
(1)認讀生字。
(2)認讀詞語。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4)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朗讀課文。
三、精讀感悟,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一)學習第1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2、討論,群體診斷與矯治。
3、集體朗讀。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看多媒體課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點。
2、討論:張飛魯莽劉備對諸葛亮敬重
3、讀課文,同桌討論,課文是怎樣描寫人物的。
4、討論:群體診斷與矯治
張飛:嚷、捆
劉備:第三次拜訪,訓斥張飛
5、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2、討論:群體診斷與矯治。
環(huán)境烘托:
a、看圖,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岡……臥龍”把什么比作什么?體會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讀。
細節(jié)描寫:
a、從哪些詞看出(諸葛亮是劉備訪求的賢士)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虔誠。
(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的走進、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進)
b、看多媒體課件,進一步感受。
c、指導朗讀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你讀懂了什么?
2、討論:群體性診斷與矯治。
“劉備聽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讀。
(五)、學習第5自然段。
1、自由讀,你讀懂了什么?
2、討論:群體性診斷與矯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讀。
四、指導復述課文,自主性診斷與矯治。
1、師引述,學生接著往下說。
2、同桌練說。
3、指名復述。
五、課外延伸,發(fā)展性診斷。
你還知道《三國演義》中關于諸葛亮的故事嗎?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14
重要的是尊重 (孫惠芳)——《三顧茅廬》教學談
《三國演義》對每一位學生來說,應該富有很強的吸引力,其中一個個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精彩紛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書中各種人物特性栩栩如生,看了還想看,欲罷不能!記得,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國迷!
課文《三顧茅廬》的確是一篇很耐咀嚼的課文,文中的兩個關鍵人物劉備與諸葛亮個性鮮明,很值得研究玩味一番。
課文詞語很多,特別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詞組,有些詞語我在第一課時就解決了,如“三顧茅廬”、“青翠欲滴”、“群雄紛爭”、“同榻睡覺”等;而有些詞語必須得結(jié)合課文仔細深入理解如“恭恭敬敬”、“茅塞頓開”、“如魚得水”這三個詞語在課文中的地位舉足輕重,4可不能一帶而過。
教學此文時,教師的有些課堂語言應該好好玩味一下,如學了課文第2節(jié)張飛“嚷道”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相機點撥:是啊,捆得來諸葛亮這個人,可捆不來他的心哪!猛張飛不懂,可劉備知道!讀好劉備責備張飛的話后,教師又可以點撥:劉備責備的是誰?相機理解“結(jié)拜兄弟”之間生死以共的深厚情感后,再問學生:劉備為了誰責備他的好兄弟,你懂得了什么?
教學課文第3小節(jié)“下馬步行”這一句時,教師可設置一個“陷阱”:劉備這個人可真傻,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諸葛亮又看不到?學生于是紛紛“較真”,那不是“誠心誠意”,那是“虛情假意”!教學“恭恭敬敬”這個詞語時應該放更多的時間去品一品:第一、從字面上理解詞語,抓住“心”字底,并請學生做動作。第二、“恭恭敬敬”一般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的?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指出是下級對上級,小輩對長輩應該這樣做;可劉備人稱“劉皇叔”,也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再說他當時已經(jīng)47歲,而諸葛亮只有27歲,劉備為什么對這樣一個村夫這樣一個毛頭小伙如此態(tài)度呢?第三、劉備這樣恭恭敬敬地等了7多長時間?相機了解“半晌工夫”與“一個時辰”,進而感悟劉備的誠心誠意。“心誠則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啊!
學完了課文2、3小節(jié)后,可以用一個問題引導到下文,學習“茅塞頓開”這個詞語,從而帶出“撥云見日”這一成語,此時教師可以插話:你看,有了諸葛亮這片青天,這道陽光,劉備原本混沌的心底頓時明亮了。
學習“如魚得水”時當然應該抓住“魚兒失去了水會怎樣”來教學,然后還可以反之理解,“水失去了魚又會怎樣”?水當然成了一潭死水,失去生機與活力了。從而教師進行點撥:是啊,如果沒有劉備,也許諸葛亮只能呆在臥龍岡中無法施展他的才華,自然而然地導入到課文中第3小節(jié)關于隆中美景的那段話的學習。最后,再回到課文最后,提示“如魚得水”的關系,稍作拓展:諸葛亮為劉備打了哪些勝仗呢?課外布置學生去讀這些故事。
課文的結(jié)尾,老師可以總結(jié)提煉一下主題:三顧茅廬的故事從遙遠的三國走來,走過了千年,多少風流人物已經(jīng)淹沒在歷史中了,但在這個時代它給我們又留下了什么呢?從而歸納到“尊重人才”這一主題上,最后老師做簡短發(fā)言:同學們,要想贏得尊重,從現(xiàn)在起讓我們首先努力做一個人才吧!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以題目為切入點,訓練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jié)。
2、自讀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過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遠大的理想,并時刻為實現(xiàn)理想做好準備。
【教學重難點】
1、自讀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點)
2、透過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遠大的理想,并時刻為實現(xiàn)理想做好準備。(難點)
【教學活動設計】
一、懸念導入,激興趣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這樣一個特定的時代為我們造就了一部偉大的作品———《三國演義》,他以生動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jié),宏偉的結(jié)構(gòu),為我們展現(xiàn)了時代條件下的各種紛爭、矛盾,敘述了三國時期群英聚集,風云天下的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正是《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的一個小故事,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板書課題)
二、抓住文眼,構(gòu)情節(jié)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這個題目,你讀出了什么?
2、速讀課文,在總覽全文的基礎上,再次解析題目,用一句話概括主要故事情節(jié)。
(學法指導:什么人什么時候做了什么事,產(chǎn)生了什么結(jié)果)
小結(jié):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最終使其答應出山。
三、抓住關鍵,析人物
質(zhì)疑:
劉備是如何做到讓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的呢?(誠心)
文本探究
(一)劉備之“誠”
1、自讀課文,思考: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他的“誠心誠意”?
2、諸葛亮答應出山,只是因為劉備誠心嗎?劉備的身上還有什么特質(zhì)是讓諸葛亮欣賞,愿意跟隨的呢?
3、學生自主散讀思考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個性特點,小組互相補充交流。
4、組內(nèi)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師生互評。
明確:
(1)拜訪次數(shù)?
(2)充分信任
(3)下馬步行
(4)等候醒來
(5)批評張飛
劉備:有雄心壯志、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有威望,有號召力,氣度寬宏
小結(jié):正是劉備集這些優(yōu)秀的特質(zhì)于一身,才能在誠心的拜訪后求得大賢。
(二)諸葛亮之“賢”
誰都不會隨隨便便成功,劉備是這樣,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個群英薈萃的年代,諸葛亮能夠脫穎而出,使得劉備三顧茅廬,他又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明確:雄才偉略、目光長遠、胸懷大志、淡泊名利
四、總結(jié)歸納,談收獲
從兩個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呢?
總結(jié):成功只屬于有準備的人,我們要想成功,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并時刻為實現(xiàn)理想做好準備
五、課后練筆,促提升
請同學們以《理想與成功的距離》為題,寫一寫自己的學習感受。
六、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諸葛亮
誠賢
雄心抱負
漢室可興,大業(yè)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