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精神》教案(精選2篇)
九年級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精神》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節選自丁肇中的一份報告,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狀況,依據自己對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認識,從傳統教育入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分析實驗精神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懷疑求真、靠實踐發現事實的真相。
本文思路靈活有序,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平實嚴謹,靈活運用各種論證手法,娓娓道來,親切有味,現身說法,少說教氣,給人以很多的啟發。
教學目標:
1、積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詞語,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2、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課文,抓住過渡段、關鍵句、關鍵詞等理解作者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科學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1、積累詞語;
2、梳理文章思路,體會議論文嚴密的內在邏輯;
3、正反兩方面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養成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布置預習:
(1)給下列詞語注上拼音。
丁肇中 埋沒 彷徨
(2)大聲朗讀課文一遍,查工具書,寫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抽象 袖手旁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也說“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講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在現代世界環境激變的今天,“格物致知”對我們有什么意義?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預習
肇(zhào) 埋沒(mò) 彷徨(páng huǎ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三、再讀課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及關鍵性語段,概括每一段話的
意思。(獨立完成,用時15分鐘;其他同學寫時,請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個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號內是關鍵詞)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 就是 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敗(結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 儒家 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 只能不能) 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 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 因為) 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 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 有……的經驗為證) 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念書的時候(時間)在美國大學(地點)發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 就是說 無論……還是……都這意義 希望 應該)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題目上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完全文,你能說說作者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嗎?
明確: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6)—(12)自然段都圍繞著“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
還記得作者這一篇文章要講的是什么問題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
沒有!因為,這種精神被埋沒了。
首先是因為格物并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海,傳之于萬世”的。
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1)自然段提出論題,(13)自然段,再次總結,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經過這樣的梳理,文章的層次清晰可見: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4、葉圣陶老先生說:“文章思有路,循路識斯真”。現在,請寫出文章的論證思路。
參考示例:
作者在開頭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然后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接著,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用現象為證,一用作者個人的經歷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傳統教育的弊端,論證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揭示其真正意義,結尾則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四、板書設計
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 (2)-(5) (13)
(6)-(12)
思路明晰 靈活有序
五、布置作業
1、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試結合課文內容舉例說明。
2、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九年級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精神》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掌握、積累“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觀”等詞語。
2、 理解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
3、 學習本文“講道理、擺事實”的論證方法。
4、 培養學生“格物致知”的精神,做一個注重實踐、勇于開拓的人。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
2、 學習本文“講道理、擺事實”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 預讀課文,掃清攔路虎
1、在文中找出下列字詞,打上著重號并注音:
儒(rú)家
論(lún)語
測量(liáng)
中庸(yōng)
探索(suǒ)
彷(páng)徨(huáng)
丁肇(zhào)中
2、 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打上橫線并批上注釋: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3、根據下列提示,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
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 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 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4、“格物致知”及其出處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原文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后來人們把這幾句話叫做《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條目”之二。
5、關于王陽明格竹 這個故事許多書里都提到過,許多哲學著作都把它當做一個典型事例,用來闡述王陽明的哲學思想。這個故事最早見于王陽明《傳習錄》第318(錢德洪序): 先生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圣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里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理解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
1、點學生按以下三種不同的層次讀課文,思考老師為什么要這樣做?
(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
★★★明確:
(1)①提出問題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分析問題⒀解決問題
(2)①引出話題②③《大學》的理解④⑤王陽明的理解⑥⑦⑧⑧⑨⑩⑾⑿⒀丁肇中的理解
(3)①提出議題②③④⑤古代錯誤的看法⑥⑦⑧⑨⑩現代正確的做法即實驗精神的重要⑾⑿古代對現代的影響即提出議題緣由⒀總結歸納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把握文意,欣賞品味。
1、讀課文第十三段,試分析本段的結構并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首句承上啟下,接著提出中心論點“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然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結尾提出了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2、 本文為了論證中心論點,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 ★★明確:在論證過程中,作者運用了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或稱“講道理、擺事實”的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有借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的事例,論述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借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論述實驗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借中國學生成績好而面臨研究工作卻束手無策的事例論述了中國學生偏向于理論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借作者的親身經歷論述以埋頭苦讀應付一切對于實際需要毫無幫助。
道理論證有 解釋“格物致知”的含義,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等等。
還運用了對比論證: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驗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終因頭痛失敗的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柱子的性質的事例進行對比,突出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驗。
四、課堂作業:
1、讀第8段,回答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明確: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2、讀第9段,回答講的是什么道理?
★★★明確: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3、讀第12段,回答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明確: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4、熟讀課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學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怎樣學習才能適應現在的世界環境?
★★★此題意在引導同學理解課文內容,并能聯系實際思考一些問題。
有些同學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傳統教育的背景下,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因此考試得高分,一開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動手時,就不知所措了。我們只有轉變觀念,對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實驗精神真正變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5、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說出來與同學們交流。然后說說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明確:此題意在幫助同學聯系自己的經歷和體驗,進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一問。讓學生隨意說他們各自有趣的經歷,可以互相交流,彼此啟發。
第二問。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6、 課文說:“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討論一下,為什么“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呢?并把你的看法寫成片段作文。
★★★明確: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并能寫一點心得筆記,讀寫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研究人文科學”也要重視實驗精神。因為人文科學思想也是從實踐中產生的。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里固有的,而是從實踐中來的。
“在個人行動上”為什么也要重視實驗精神呢?個人行動不是盲目的行動,總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導。這思想、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的指示”,那就要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判斷力。
關于這個練習,應該引導學生各抒己見。
7、 作者說:“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試舉出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明確:例如,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