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鶴群翔空》教案及教學反思(精選2篇)
魯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鶴群翔空》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1
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
2、領悟課文內容,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3、理解鶴群翔空的壯麗景觀中蘊含著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鶴群翔空、鶴鷹之戰、救助傷鶴中體現的精神。
教具準備:投影儀、自制投影片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在天空中翱翔的鷹,那鷹的雄姿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節課我們共同來欣賞鶴在空中的壯美。(出示教學目標)
二、學生朗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給自然段標序號,并劃出生字詞;
2、理清文章結構,劃分層次。
反饋:1(出示小黑板)
①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蜿蜒 佇立 綺麗 湮沒 剽悍 颶風 飛飏
②理解下列詞語:
無可言喻:(不能夠用語言說明白。)
無濟于事:(對于事情沒有什么幫助。)
(針對問題2學生討論、教師提問、總結,教師板書)
第一部分:(1—9)鶴群翔空(雄姿)
第二部分:(10—16)鶴鷹之戰
第三部分:(17—25)救助傷鶴
三、學生讀第一部分(思考:鶴群翔空美在哪里?)
反饋:(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
(一)隊形美(雄壯)
(二)姿式美(輕柔)
四、教師重點分析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并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為什么要寫一只蒼鷹來襲擊?
2、為什么弱小的鶴能戰勝蒼鷹?
(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
3、在鶴鷹之戰中使用了許多動詞、形容詞,請同學們在課文中劃出來。
4、鶴鷹之戰體現了什么精神?
(學生討論并歸納)
五、讓學生自己分析第三部分
(學生讀課文,解決下列問題)
1、找學生簡述救助傷鶴的場景,
2、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鶴的心里活動(出示幻燈片)
(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并回答,師生共同訂正。)
六、讓學生自己總結本文的中心
(學生思考、討論、總結,教師點撥)
本文通過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動描寫,贊揚了鶴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七、本節課小結(略)
八、質疑(內容略)
九、課堂練習:
1、口頭小作文“談談你學習本課后的感想”;
2、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教學反思1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鶴群翔空》系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6課。本單元聯系生活實際,圍繞認識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發展這一重大社會主題,選擇了一組描寫動物世界的課文。訓練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領悟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記敘中描寫、議論、抒情的運用,體會記敘文語言的運用。
《鶴群翔空》這篇課文是一篇新課文,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文章描繪了鶴群翔空的壯麗畫面和鶴鷹之戰的壯烈場景以及救助傷鶴的感人情景,既吸引讀者又震撼讀者。為了在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學生思想認識,陶冶學生道德情操,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理解并學習鶴群體現出來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文中不是靠外加的抽象概念、空洞的議論,也不是靠游離在作品形象之外的抒情語句來體現,而是靠滲透在三個場景的每一筆描繪展示的。因此,我把本文的教法定位在整體感知課文,整體教學,把三個場景貫穿起來講,通過對三個場景的分析凸現其中蘊含的精神。
成功的教育應當是教會學生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應當教會學生主動性、探索性地學習,讓學生自己發現、探索、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才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此,我在教學本文時包括了指導學生學法,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教學生采用跳讀法,在品味課文語言時,教學生采用換詞法、刪減法。這樣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教學目標的落實不僅僅立足于課本知識的積累,而是立足于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課教學我使用“導學案”,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學好,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對每個學生好的表現給予表揚,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并由過去的單向灌輸變為現在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先學后教,教師在課堂上以點撥提升為主,在師生互動中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使用“分組教學”,每個學習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交流展示預習“導學案”的情況,疑難問題進行合作探究,這樣使小組內的每一個孩子都有發言機會,實現“兵教兵”“兵練兵”,達到資源共享。
為了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預習題,讀了 ,你知道了 ;讀了 ,你感受到了 ;
讀了 ,你想到了 。這也是深入挖掘文本的一個環節。學生回答:讀了“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向后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我體會到了鶴群翔空時壯觀綺麗的美姿,和服從組織的精神。讀了“于是其他鶴更加狂亂啼鳴,一只緊跟一只,疾速轉身,俯沖下來去追逐下滑的蒼鷹。”我體會到了鶴群急于拯救伙伴的迫切心情。通過閱讀產生體會,再把自己的體會送進去,讀出來。語言和思維,朗讀和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有韻味的朗讀,從文字的里面摳出情感來讀,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讓學生人人都說,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獲.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令人遺憾的是:細節應再提升,對話和交流面應再廣些,整一堂課的基調的把握,最后應是昂揚的、光明的、向上的。
不過一直以來也有個困惑,課堂上想設計開放型的問題,并且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有一條主線把整個課堂穿起來,這樣才感覺是一堂比較理想的課。我想這應該需要一個教師深入的去挖掘文本,只有教師挖掘透了,在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并且也需要教師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更應該需要教師不斷的提高自己。
教學反思2
講完《鶴群翔空》,聽了各位老師評的課,感覺深受啟發。
第一環節為整體感知,整個板塊顯得有些亂,學生回答問題雖然比較積極,但是思路比較窄,當時就在考慮怎么引導他們往更廣闊的角度思考,但一時也沒想起來,所以最后我自己弄了個總結,從課文層次、構思和手法、語言和細節、內容和主題還有作者等多方面進行了總結,但后來自己考慮應該進行板書,讓它們以一種模式的方式更清晰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的話,學生在學習下一篇課文的時候,在整體感知環節就能知道從哪些方面來進行總結了。
第二環節叫尋讀課文,續寫一個句子。其實本意是一方面引導學生積累文中優美的字詞短語、美句,一方面期待學生能從寫作手法(比如能發現文中的首尾照應,段落之間的自然過渡,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利用連續的比喻來寫壯麗景觀的方法等)方面有所發現,但學生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他們似乎把我的意思理解深了,把這一環節變成了賞析美句,雖然我有意提示,但他們還是按照一貫的思路來回答問題,課后我反思自己,這一環節可以直接變為尋讀課文,積累一個句子,并且舉行一個小小的一分鐘背誦活動,馬上把自己的積累內化沉淀為自己的東西,我想,哪怕學生只記住幾個詞或者一個美句,這一環節就是成功的。而寫作手法方面的知識稍有深度,可以放在第二課時,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培養他們的習慣。楊老師評課的時候還給了我這樣的建議,何不拋棄這三句話,只教積累呢?我想這真的可以試一下,學會積累、善于積累,內化沉淀,學以致用,這不正是語文所追求的境界嗎?
第三環節為賞析課文,因為時間的關系,這個環節我總覺得進行的很倉促,如果學生沒有預習,應該會很失敗,而且第二環節很多學生已經開始了賞析,所以不應該再單獨拿出來,如果能順著學生的思路,在第二環節把它完成會更好一些。第三環節可以再完成別的內容。這讓我認識到,課堂上動態的生成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老師如果對文本沒有深入的解讀,對教學設計沒有精細的準備,就很難把握課堂上發生的變化。
臨下課時,三句話也沒有進行總結,這節課的目的就是交給學生一種自讀課文的方法,卻在匆忙之際忘記了總結,在很多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前,老師沒有提點導致很多學生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我自己認為這是本節課的敗筆。
昨天王翠霞老師去齊都中學學習回來,把聽的一節課簡單說了說,恰巧講的也是《鶴群翔空》,所以我特別留意了一下。
看完王愛娟老師的《鶴群翔空》教學設計,我的第一感覺是實實在在的教會了學生什么,而我的課總是感覺形式要重于內容,一節課下來學生并沒有多少收獲,常此以往,學生學習難免浮躁,語文素養更難以提高。還有王老師已經從語文寫了什么開始向怎么寫的過渡了,而我還停留在原地,這更是我應該學習的地方。我想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已經很清楚了,我要汲取別人腳踏實地,夯實知識的優點,加上自己的特點,讓自己的語文教學走的更遠。
魯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鶴群翔空》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2
《鶴群》是抒發對出征未歸的無名英雄的贊頌之情的歌曲。這首歌是揚·弗倫凱爾的代表作。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鶴群翔空》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鶴群翔空》教案學情及教材分析:學生在學習了本單元前面的三篇狀物的課文,對于狀物
的寫法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本篇課文應充分的讓學生在課內自主完成,老師適當的點拔。本文是一篇課內自讀課,課文集中對空中飛過的一群鶴作了細致而生動的描繪,熱情謳歌了鶴群翱翔空中的美姿和團結戰斗、友愛互助的精神。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友愛的集體精神。同時,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多有生動之處,特別是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理解有助于提高寫景狀物的寫作能力。此外,前面三篇課文都是描寫個體的,而此文是寫集體的,引導學生注意寫動物的群體的應把握好場面的描寫。
導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和雅詞: 蜿蜒 佇立 綺麗 湮沒 剽悍 颶風 颼 無可言喻 優哉游哉 束手無策 絡繹不絕等
2、領悟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按時間順序來描寫的特點,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3、理解鶴群翔空的壯麗景觀中蘊含著的精神。
4、理解課文的語言優美的特點: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導學重點、難點:
理解鶴群翔空、鶴鷹之戰、救助傷鶴中體現的精神。
導學方法:讓學生在自主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鶴群翔空的壯麗景觀中蘊含著的精神及語言運用的特點。
導學時數:一課時
導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領略了白鵝的傲慢,本節課來共同來欣賞鶴群在空中翱翔的壯美。
二、學生快速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給自然段標序號,并劃出生字詞;同時讓學生當場選擇詞語進行造句。
2、整體感知課文,思考課文描寫了哪幾個場面?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出來?。
明確:1(出示小黑板)
①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讓學生到黑板給加點的字注音,師生互動訂正):
蜿蜒 wānyán 佇立 zhù 綺麗 qǐ 湮沒 yán 剽悍piáohàn 颶風jù 凝眸móu
無可言喻 無濟于事 優哉游哉 束手無策 絡繹不絕
(當場運用詞語造句,余映潮老師在單元復習中運用自如,我自接觸到后把它放在每課課前及單元小結。可以說運用詞語造句,學生首先關注的是這個詞語的解釋,只有學生在掌握了這個詞語之后才可能造出句子,另外通過造句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2、學生思考經過小組討論后明確:三個場面。第一個場面: 鶴群翔空 ;第二個場面:鶴鷹之戰;第三個場面:救助傷鶴。
三、學生再讀課文,品讀課文,同時選擇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場面從內容和語言進行賞析
學生品讀后明確:
內容:第一個場面:鶴群翔空,(一)隊形美(雄壯)(二)姿式美(輕柔)
第二個場面:鶴鷹之戰,集體力量、團結協作
第三個場面:救助傷鶴,友愛互助
語言:“上百只鶴恰似飄搖于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揚;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連用了兩個比喻生動地寫出了鶴群翱翔在太空的美姿。“鶴群發現可怕的蒼鷹便互相報警,彼此關照”;“說時遲,那時快,一只鶴被蒼鷹抓住,痛苦地撲打著翅膀,落向下方”;“此刻鶴群又一齊發出了悲痛的啼鳴”等等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對鶴群進行了生動傳神的描繪。
(此環節的設計,打破了按照課文的順序進行教學的常規,學生在回答時也踴躍異常,如有的說:“我認為寫得精彩的是鶴鷹大戰,因為在蒼鷹面前,鶴是屬于弱小者,他們為了不讓蒼鷹得逞,只有依靠團體的合作精神才可能戰勝!”有的說:“我喜歡鶴群翔空,作者用生動優美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鶴群翱翔于空中的隊形美和姿態美。”對于語言的特點,學生的回答也是較為準確,且能從修辭和動詞的準確使用等進行賞析。)
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及分層次:時間順序
(此環節放在此處,學生有前面的課文的梳理,學生不難一眼就看出是時間順序和層次的起止。)
五、讓學生自己總結本文的中心
(學生思考、討論、總結,教師點撥)
本文通過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動描寫,贊揚了鶴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六、本節課小結(略)
七、課堂練習:
1、口頭小作文“談談你學習本課后的感想”;
2、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附:板書設計
鶴 群 翔 空
江口渙
第 一 部 分(1 — 9): 鶴群翔空 雄壯 輕柔 外在美
第 二 部 分(10—16): 鶴鷹之戰 團結 勇敢 內在美
第 三 部 分(17—25): 救助傷鶴 互助 友愛 內在美
《鶴群翔空》反思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鶴群翔空》系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6課。本單元聯系生活實際,圍繞認識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發展這一重大社會主題,選擇了一組描寫動物世界的課文。訓練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領悟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記敘中描寫、議論、抒情的運用,體會記敘文語言的運用。
《鶴群翔空》這篇課文是一篇新課文,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文章描繪了鶴群翔空的壯麗畫面和鶴鷹之戰的壯烈場景以及救助傷鶴的感人情景,既吸引讀者又震撼讀者。為了在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學生思想認識,陶冶學生道德情操,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理解并學習鶴群體現出來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文中不是靠外加的抽象概念、空洞的議論,也不是靠游離在作品形象之外的抒情語句來體現,而是靠滲透在三個場景的每一筆描繪展示的。因此,我把本文的教法定位在整體感知課文,整體教學,把三個場景貫穿起來講,通過對三個場景的分析凸現其中蘊含的精神。
成功的教育應當是教會學生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應當教會學生主動性、探索性地學習,讓學生自己發現、探索、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才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此,我在教學本文時包括了指導學生學法,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教學生采用跳讀法,在品味課文語言時,教學生采用換詞法、刪減法。這樣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教學目標的落實不僅僅立足于課本知識的積累,而是立足于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課教學我使用“導學案”,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學好,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對每個學生好的表現給予表揚,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并由過去的單向灌輸變為現在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先學后教,教師在課堂上以點撥提升為主,在師生互動中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使用“分組教學”,每個學習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交流展示預習“導學案”的情況,疑難問題進行合作探究,這樣使小組內的每一個孩子都有發言機會,實現“兵教兵”“兵練兵”,達到資源共享。
為了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預習題,讀了_____,你知道了_____;讀了_____,你感受到了_____;
讀了_____,你想到了_____。這也是深入挖掘文本的一個環節。學生回答:讀了“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向后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我體會到了鶴群翔空時壯觀綺麗的美姿,和服從組織的精神。讀了“于是其他鶴更加狂亂啼鳴,一只緊跟一只,疾速轉身,俯沖下來去追逐下滑的蒼鷹。”我體會到了鶴群急于拯救伙伴的迫切心情。通過閱讀產生體會,再把自己的體會送進去,讀出來。語言和思維,朗讀和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有韻味的朗讀,從文字的里面摳出情感來讀,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讓學生人人都說,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獲.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令人遺憾的是:細節應再提升,對話和交流面應再廣些,整一堂課的基調的把握,最后應是昂揚的、光明的、向上的。
不過一直以來也有個困惑,課堂上想設計開放型的問題,并且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有一條主線把整個課堂穿起來,這樣才感覺是一堂比較理想的課。我想這應該需要一個教師深入的去挖掘文本,只有教師挖掘透了,在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并且也需要教師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更應該需要教師不斷的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