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下冊音樂《苗家兒童慶豐收》教案(通用3篇)
小學二年級下冊音樂《苗家兒童慶豐收》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通過聽辨、模仿、學唱、啟發、思考等手段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本首歌曲,并用喜慶、熱烈的歌聲表達、感受苗族人民喜獲豐收后的喜悅心情。
2.通過模仿苗寨的賽歌活動,達到復習本冊(如時間允許可包含前三冊)已學歌曲、寓教于樂之目的。
3.通過觀看錄像片,學生模仿簡單的苗族舞蹈動作、試跳竹竿舞等教學環節,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其初步了解苗族的人文環境、感受苗寨風情。
教學難點:
1.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是重點。
2.用自己的歌聲表達出歡快、熱烈、喜慶的情緒是難點。
3.組織、調動全體學生活而不亂地參加各種活動是難點。
教學用具:
相關音響、音像設備及資料、歌片、竹竿或替代品,打擊樂器等。
教學過程:
階段
目標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 明
一、課堂導入
1.教師手持蘆笙,唱著一首苗族人民歡迎遠方客人時所唱的歌曲《苗家兒女歡迎你》進入教室。
2.過渡語:老師剛從苗寨回來,帶來了苗族人民的問候。臨行前苗族的小朋友讓我教大家一首他們喜愛的歌曲。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激發學生興趣。
二、了解歌曲結構、正確演唱歌曲
1.請學生將老師唱的歌曲的節奏拍擊出來。
師唱:
2.教師反復演唱上述樂句,任意請學生單獨即興用不同聲勢敲擊相應節奏,且每個人的聲勢不可重復。
3.請學生自己演唱,然后擊掌。教師續唱后兩個樂句的歌詞。
4.教師重復演唱后兩個樂句,請學生聽辨出它們的區別。
5.請學生模唱后兩個樂句,復述后兩句的歌詞。
6.請學生從記憶的歌詞當中選擇一句作為歌曲的名字。
7.教師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并出示歌譜,完整欣賞歌曲演唱錄音。
請學生說出這首歌曲的情緒是什么樣的?
8.教師彈琴伴奏,請學生完整演唱歌曲并用自己的歌聲試著表達出歡快、熱烈、喜慶的情緒。
9.教師請學生對自己的演唱做出恰當評價,并啟發培養學生提出改進意見。
生拍:
學生單獨即興用不同聲勢敲擊相應節奏。
學生自己演唱然后擊掌。
學生聽辨后回答:最后一個音不一樣。
學生模唱并復述后兩個樂句的歌詞:你吹我敲多熱鬧,年年添幸福吔。
學生思考后回答自己心中的答案。
學生認真聽賞后回答: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歡快、熱烈、喜慶的。
學生完整演唱歌曲,并用自己的歌聲努力表達出歡快、熱烈、喜慶的情緒。
學生對剛才的演唱做出評價,并提出改進的想法和建議。
如;可連續演唱兩遍。
第一遍由弱到強,表現苗族人民喜獲豐收后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共慶豐收的歡樂場景。
第二遍可一直保護很強的力度和歡快熱烈的情緒,并可用打擊樂(鼓、鈸)來表現節奏部分,以增強喜慶氣氛。
也可在演唱形式上提出自己的建議。
培養學生聽辨能力,感受歌曲的內在結構。
培養學生注意力、反應及創造性能力。
掌握歌曲前半部分的演唱,對全曲有一個初步印象。
進一步培養學生音樂的聽辨能力。培養學生模仿、記憶及專注聽講的能力。
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培養學生認真聽賞音樂;感受音樂情感及
語言概括能力。初步培養學生音樂的表現能力。
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三、了解民族風情
1.過渡語:人們在高興的時候除了唱歌以外還會做什么?
2.觀看苗族人民載歌載舞的風情片。請每個學生從中模仿一至兩個苗族舞蹈動作。
3.分組進行簡單的舞蹈編創活動,共同反復演唱歌曲,各組輪流展示交流。
4.每組由一名同學為代表就大家認為跳得的組的表演進行簡單評價。
學生答:還想跳舞。
學生觀看、模仿。
教師請到的學生分別模仿苗族舞蹈動作。
學生分組編創、演唱、展示、交流、評價。
考查、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能力。開闊學生視野,培養觀察、模仿及短時記憶能力。組織、協調、合作、創編及藝術評價能力。在各組表演時,培養學生尊重別人、做合格觀眾的良好行為習慣。
四、模仿苗寨賽歌會、復習已學歌曲
過渡語:老師在苗寨中還參加了一次賽歌會,可有意思了,現在我們來賽一賽。
1.將全班分成兩組,每組選出一名隊長。由隊長帶領大家唱一首歌曲,待歌曲唱完(也可中途停止)隊長立即說一聲“唰!”(隊長也可示意大家共同邊說“唰”邊伸出雙手做推撒狀)以此將歌賽“接力棒”拋向另一個隊。另一隊要在本隊隊長的帶領下迅速唱出另一首歌曲,如此循環。所唱歌曲均不可重復,且銜接的要緊。最后哪個隊不能迅速唱出新歌即輸。
2.本課可設計成大家共唱《苗家兒童慶豐收》為該活動的結束。
3.教師可規定學生演唱歌曲的范圍(如:只唱本冊所學歌曲)
學生分組參加活動,大家積極配合隊長想出新的歌曲。隊長要迅速做出選擇帶領大家整齊、準確地演唱。
此活動是苗寨中苗族群眾與來訪客人舉行的一種娛樂活動。旨在活躍氣氛,賽出
水平。激發學習興趣、鞏固已學知識、考查掌握情況。
五、學跳竹竿舞
過渡語:苗寨中還有一種跳竹竿舞的游戲,我們也來模仿一下。
1.兩隊繼續比賽跳竹竿舞,看哪一隊被夾腳的人少,哪隊即獲勝。
2.教師先做“跳法一”示范,可只選用兩根“竹竿”用張開、合并的節奏來跳。
3.教師請各隊長指派一名學生互做裁判。
跳法一:
第一拍
▲右腳邁入
左腳抬起
第二拍
左腳跳出△右腳抬起
學生依次練習后,雙方互派一名代表作裁判,計算比賽成績。輸的隊可在贏的隊演唱的《苗家兒童慶豐收》的歌聲中跳各組所編的舞蹈。為防止竹竿夾腳誤傷學生,建議用紙卷成圓筒做替代品。
培養學生的整體節奏感及身體協調能力。全員參與,活躍氣氛。
六、課堂小結
歡迎同學們有空到苗寨來做客,苗家兒女永遠歡迎你!
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全課。
給學生留下完整美好的印象。
小學二年級下冊音樂《苗家兒童慶豐收》教案 篇2
小學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的課堂,它首先是培養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能夠喜歡音樂、鑒賞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這是小學音樂教育的宗旨。音樂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是人類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它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實施審美教育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對《苗家兒童慶豐收》一課的教學做了以下研究設想:
1.在感受中實施審美
感受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音樂又是聽覺的藝術,引導學生參與聽覺體驗,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活動之中。因此,本課從一開始剪輯的苗族山歌、蘆簽獨奏曲,到后面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聽磁帶范唱等環節,都是讓孩子們從聽中充分感受苗族音樂特有的音韻美。此外,通過播放精選的VCD課程資源,把苗族音樂、舞蹈中的精彩畫面和苗族人文風情展示給學生,讓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去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其從看中得以充分感受,學生在這藝術的氛圍和感受中獲得了審美的愉悅。此外,通過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還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了審美情感,發展了審美想象,深化了審美理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在體驗中實施審美
音樂藝術與其他藝術不同,它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教師要以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動情的表現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體驗音樂的美感;在歌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學唱、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充分體驗音樂的旋律美。學生只有“動”起來、“舞”起來,才會對音樂有真正的體驗和理解。因此,本課還組織學生進行了苗族歌舞的集體表演。在演唱和綜合性藝術表演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已去體驗歌曲,讓學生用充滿活力的情感來伴隨他們的認識過程,在互動中煥發他們的表現能力和參與合作的能力。
另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記錄著各民族的文化歷史與生活習俗。它是讓人們認識中華民族的一個窗口。讓學生學習和了解這些優秀的民族音樂、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將有利于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使他們懂得珍視民族藝術的價值,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操。而《苗家兒童慶豐收》這首歌曲又恰好是咱們貴州本土的苗族歌舞曲,因此,學生們就能從本課的學習中初步感受到貴州苗族歌曲的風格特點,體驗到苗族民間音樂的美感和苗族兒童的生活情趣。從此,我們也悄悄地把熱愛民族音樂的種子,播入了孩子們幼小的心田。
教學法設計
課題:苗家兒童慶豐收
課型 新授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苗家兒童慶豐收》的演唱,感受貴州苗族兒歌的風格特點,體驗苗族民間音樂的美感和苗族兒童的生活情趣。
2.通過組織學生學習簡單的苗族舞蹈,調動學生參與藝術實踐的積極性,培養其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并促進其良好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協調能力的形成。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充分感受苗族兒歌的風格特點,體驗音樂的情緒,在較為準確地演唱歌曲的基礎上進行苗族歌舞的表演。
教具:多媒體課件,堂鼓、錄音磁帶、電子琴等。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們好!我是陽光旅行社的導游,今天要帶大家到一個既遙遠,又神秘的地方去旅游,讓我們乘上音樂列車,出發吧!
1.跟著音樂做律動。
二、創設情景,感受音樂
1.播放苗族山歌音樂片斷。
師:從歌聲中你能判斷出咱們要去什么地方旅游嗎?生答:(略)
2.播放CAI課件,(介紹苗族民間風情)
師:你知道苗族人民最喜愛的兩種樂器是什么嗎?
3.介紹:蘆笙、銅鼓、堂鼓。
4.欣賞蘆笙獨奏曲;
5.請學生創編不同的鼓點上臺進行演奏。
6.教師介紹苗族風情
師:苗族人民不僅能酸善舞,還十分的.熱情好客……今天我們來學一首由苗族蘆笙調填上歌詞而成的歌舞曲。
三、參與實踐,體驗音樂
1.聽磁帶范唱。
2.請學生找出歌曲中串聯的鼓點,并拍手將其表示出來。
3.出示鼓點節奏,請學生逐一拍出節奏。
師:你們聽到歌曲中唱了什么?
4.出示課件:引導學生歸納歌詞。
5.學習歌詞:
(1)教師帶讀歌詞l-2遍;
(2)引導學生用各種形式朗讀歌詞。
6.學唱歌曲
(1)分句教唱歌曲;(2)用多種形式練唱歌曲
7.學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四、苗舞表演、深化體驗
1.教師進行簡單苗族舞蹈動作示范,并講解動作要領。
2.男、女生分別練習動作;
3.組織學生圍成兩個目進行苗舞表演;
五、課堂小結
師:讓我們吹起蘆笙,跳起苗等到苗寨和那里的小朋友聯歡去……
將組織教學、音樂韻律感的培養有機滲透其中,讓課前的三分鐘形成全體參與動起來的局面,為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作輔墊。
從聽、看入手,將苗族音樂舞蹈中的精彩畫面展示給學生,讓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去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其得以充分感受。
了解苗族民間風情,培養學生的即興創編能力。
改變以往教學出示歌單的老模式,以“情趣調動學生的聽覺,培養學生以聽覺記憶力”的方式進行教學。
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營造一個輕松、自主的學習環境。
讓學生充分體驗歌曲特有的旋律美。
讓學生在歌舞表演中進一步體驗音樂的情緒,調動學生參與藝術實踐的積極性,促進其良好合作意識和群體中協調能力的形成。
“以審美為核心”是《音樂課程標準》滲透的核心理念。的確,作為基礎教育中的小學音樂課,我們不可能培養一代人都成為未來的音樂家,國家也不需要新一代都成為音樂家。那么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就需要我們通過藝術的教育手段去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表現與創造的能力,提高其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毫無疑義,“以審美為核心”的要求,正是出于這個基點而來的。
就小學音樂教學來說,如何有效地實施審美教育呢?我認為,應該把握好“感受”與“檢驗”這兩個關鍵環節。
《苗家兒童慶豐收》這首歌曲是根據苗族聲變調的旋律填詞而成的。表現了苗家兒童吹起蘆笙、敲起銅鼓,歡慶豐收的喜悅心情。歌曲旋律歡快、跳躍、流暢、節奏感較強,具有舞蹈性和濃烈的苗族民間音樂風格。
為了切實體現審美教育,我將本課的目標設定為:
1.通過《苗家兒童慶豐收》的演唱,感受貴州苗族兒歌的風格特點,體驗苗族民間音樂的美感和苗族兒童的生活情趣。
2.通過組織學生學習簡單苗族集體舞,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藝術實踐的積極性。培養其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其良好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協調能力的形成。
根據作品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著力抓住“感受與體驗”這兩個實施審美教育的關鍵環節,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全課共分為四個部分:一、激趣導入;二、感受苗族人文風情;三、在演唱中體驗;四、在表演實踐中深化體驗。課開始時,我以導游的身份出現在孩子們面前,以帶領大家去一個“既遙遠又神秘”的地方旅游為“懸念”,抓住孩子們的好奇心。以組織律動的方式拉開序幕,將組織教學、音樂韻律感的培養有機滲透其中,使課前的三分鐘形成了全體參與動起來的局面。為深入理解《苗家兒童慶豐收》這首作品的內涵作了鋪墊。
從現在學生的情況看,他們雖然曾通過電視等媒體,對苗族民間風情有所見聞,但獲取的信息畢竟非常零散,難以對苗族相關文化形成印象。特別是城里的孩子上山下鄉的時間很少,難以得到親自去苗寨體驗民間音樂的機會。因而,我特地精選了由貴州省政協、貴州電視臺共同錄制的VCD作為課程資源,編輯制作了課件,隨即將苗族音樂、舞蹈中的精彩畫面展示給學生,讓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去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其從看中充分感受苗族的人文風情,孩子們在這藝術的氛圍和感受中獲得了審美的愉悅。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因此,引導學生參與聽覺體驗,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活動之中。本課從一開始剪輯的苗族山歌、蘆笙獨奏曲,到后面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聽磁帶范唱等環節,都是讓孩子們從聽中充分感受苗族音樂特有的音韻美。同時,還利用有趣的課件幫助他們快速地歸納和記憶歌詞。爾后,再以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種形式練唱歌曲,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感受和體驗歌曲的旋律美。課后許多學生都對我說:“老師,上了這節課后這首歌曲經常在班里傳唱。”我想,如果通過我們的教學,能夠使音樂深深地在學生的心中扎下根來,這不就是我們所追求和期盼的結果嗎?
音樂藝術與其他藝術不同,它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樂課堂教學應更多地建立在參與和感受的基礎上。學生只有“動”起來、“舞”起來才會對音樂有真正的體驗和理解。因此,本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學跳了簡單的苗族舞蹈,并讓孩子們圍成了大自,以苗族特有的困舞的形式進行苗族歌舞表演,這也將本課推向了高潮。從孩子們的笑臉和投人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們真正融人了音樂,充分感受和體驗了音樂帶給他們的無窮樂趣。這種樂趣來自于他們全方位的主動參與、來自于他們對苗族民間風情的感受和體驗、來自于他們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總之,審美是音樂家教育的核心,音樂教學中如何實施審美教育呢?我認為把握好感受和體驗這兩個關鍵環節尤為重要。
小學二年級下冊音樂《苗家兒童慶豐收》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歌曲《苗家兒童慶豐收》
教學目的:
1、通過聽辨、模仿、學唱、啟發、思考等手段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本首歌曲,并用喜慶、熱烈的歌聲表達、感受苗族人民喜獲豐收后的喜悅心情。
2、通過模仿苗寨的賽歌活動,達到復習本冊(如時間允許可包含前三冊)已學歌曲、寓教于樂之目的。
3、通過觀看錄像片,學生模仿簡單的苗族舞蹈動作、試跳竹竿舞等教學環節,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其初步了解苗族的人文環境、感受苗寨風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是重點。
2、用自己的歌聲表達出歡快、熱烈、喜慶的情緒是難點。
3、組織、調動全體學生活而不亂地參加各種活動是難點。
教學用具:
相關音響、音像設備及資料、歌片、竹竿或替代品,打擊樂器等。
板書設計:
(略)
教學過程:
階段目標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一、堂導入
1、教師手持蘆笙,唱著一首苗族人民歡迎遠方客人時所唱的歌曲《苗家兒女歡迎你》進入教室。
2、過渡語:老師剛從苗寨回來,帶來了苗族人民的問候。臨行前苗族的小朋友讓我教大家一首他們喜愛的歌曲。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激發學生興趣。
二、了解歌曲結構、正確演唱歌曲
1、請學生將老師唱的歌曲的節奏拍擊出來。
師唱:
2、教師反復演唱上述樂句,任意請學生單獨即興用不同聲勢敲擊相應節奏,且每個人的聲勢不可重復。
3、請學生自己演唱,然后擊掌。教師續唱后兩個樂句的歌詞。
4、教師重復演唱后兩個樂句,請學生聽辨出它們的區別。
5、請學生模唱后兩個樂句,復述后兩句的歌詞。
6、請學生從記憶的歌詞當中選擇一句作為歌曲的名字。
7、教師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并出示歌譜,完整欣賞歌曲演唱錄音。請學生說出這首歌曲的情緒是什么樣的?
8、教師彈琴伴奏,請學生完整演唱歌曲并用自己的歌聲試著表達出歡快、熱烈、喜慶的情緒。
9、教師請學生對自己的演唱做出恰當評價,并啟發培養學生提出改進意見。
生拍:
學生單獨即興用不同聲勢敲擊相應節奏。
學生自己演唱然后擊掌。
學生聽辨后回答:最后一個音不一樣。
學生模唱并復述后兩個樂句的歌詞:你吹我敲多熱鬧,年年添幸福吔。
學生思考后回答自己心中的答案。
學生認真聽賞后回答: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歡快、熱烈、喜慶的。
學生完整演唱歌曲,并用自己的歌聲努力表達出歡快、熱烈、喜慶的情緒。
學生對剛才的演唱做出評價,并提出改進的想法和建議。
如;可連續演唱兩遍。
第一遍由弱到強,表現苗族人民喜獲豐收后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共慶豐收的歡樂場景。
第二遍可一直保護很強的力度和歡快熱烈的情緒,并可用打擊樂(鼓、鈸)來表現節奏部分,以增強喜慶氣氛。
也可在演唱形式上提出自己的建議。
培養學生聽辨能力,感受歌曲的內在結構。
培養學生注意力、反應及創造性能力。
掌握歌曲前半部分的演唱,對全曲有一個初步印象。
進一步培養學生音樂的聽辨能力。培養學生模仿、記憶及專注聽講的能力。
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培養學生認真聽賞音樂;感受音樂情感及
語言概括能力。初步培養學生音樂的表現能力。
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三、了解民族風情
1、過渡語:人們在高興的時候除了唱歌以外還會做什么?
2、觀看苗族人民載歌載舞的風情片。請每個學生從中模仿一至兩個苗族舞蹈動作。
3、分組進行簡單的舞蹈編創活動,共同反復演唱歌曲,各組輪流展示交流。
4、每組由一名同學為代表就大家認為跳得最好的組的表演進行簡單評價。
學生答:還想跳舞。
學生觀看、模仿。
教師請到的學生分別模仿苗族舞蹈動作。
學生分組編創、演唱、展示、交流、評價。
考查、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能力。開闊學生視野,培養觀察、模仿及短時記憶能力。組織、協調、合作、創編及藝術評價能力。在各組表演時,培養學生尊重別人、做合格觀眾的良好行為習慣。
四、模仿苗寨賽歌會、復習已學歌曲
過渡語:老師在苗寨中還參加了一次賽歌會,可有意思了,現在我們來賽一賽。
1、將全班分成兩組,每組選出一名隊長。由隊長帶領大家唱一首歌曲,待歌曲唱完(也可中途停止)隊長立即說一聲“唰!”(隊長也可示意大家共同邊說“唰”邊伸出雙手做推撒狀)以此將歌賽“接力棒”拋向另一個隊。另一隊要在本隊隊長的帶領下迅速唱出另一首歌曲,如此循環。所唱歌曲均不可重復,且銜接的要緊。最后哪個隊不能迅速唱出新歌即輸。
2、本可設計成大家共唱《苗家兒童慶豐收》為該活動的結束。
3、教師可規定學生演唱歌曲的范圍(如:只唱本冊所學歌曲)
學生分組參加活動,大家積極配合隊長想出新的歌曲。隊長要迅速做出選擇帶領大家整齊、準確地演唱。
此活動是苗寨中苗族群眾與來訪客人舉行的一種娛樂活動。旨在活躍氣氛,賽出
水平。激發學習興趣、鞏固已學知識、考查掌握情況。
五、學跳竹竿舞
過渡語:苗寨中還有一種跳竹竿舞的游戲,我們也來模仿一下。
1、兩隊繼續比賽跳竹竿舞,看哪一隊被夾腳的人少,哪隊即獲勝。
2、教師先做“跳法一”示范,可只選用兩根“竹竿”用張開、合并的節奏來跳。
3、教師請各隊長指派一名學生互做裁判。
跳法一:
第一拍
▲右腳邁入
左腳抬起
第二拍
左腳跳出
△右腳抬起
學生依次練習后,雙方互派一名代表作裁判,計算比賽成績。輸的隊可在贏的隊演唱的《苗家兒童慶豐收》的歌聲中跳各組所編的舞蹈。為防止竹竿夾腳誤傷學生,建議用紙卷成圓筒做替代品。
培養學生的整體節奏感及身體協調能力。全員參與,活躍氣氛。
六、課堂小結
歡迎同學們有空到苗寨來做客,苗家兒女永遠歡迎你!
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全。
給學生留下完整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