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下冊音樂教案范文:五十六朵花(通用2篇)
小學二年級下冊音樂教案范文:五十六朵花 篇1
五十六朵花
教材內容:
1、學唱歌曲《苗家兒童慶豐收》、《其多列》、《我的家鄉日喀則》。
2、欣賞童聲對唱《小放牛》和童聲合唱《猜調》。
3、欣賞撥樂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4、學跳集體舞《我的家鄉日喀則》。
教學目標:
1、會唱歌曲《苗家兒童慶豐收》《其多列》《我的家鄉日喀則》,并了解有關苗族、哈尼族、藏族的簡單常識。
2、能參與集體舞《我的家鄉日喀則》的創編和表演,初步感受藏族踢踏舞的特點,學會用形體動作表現歡快的情緒。
3、通過欣賞《猜調》、學唱歌曲《小放羊》,了解對唱的演唱形式,知道趙州橋、魯班及八仙等傳說。
教材分析:
1、《苗家兒童慶豐收》是一首根據苗族蘆笙調填詞的兒童歌曲。表現了苗家兒童吹起蘆笙、敲起銅鼓,歡慶豐收時的喜悅心情。
2、《送我一支玫瑰花》是根據x疆民歌改編的一首彈撥樂合奏曲,彈撥樂合奏是由揚琴、琵琶、柳琴、阮等彈撥樂器組成的合奏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3、《猜調》是根據云南民歌改編的一首童聲合唱歌曲,充滿了童趣。《猜調》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區,用問答的對歌形式反映了生活知識的內容。對歌是民歌的一種演唱形式,全國各地、各民族都有這種對歌的演唱形式。
4、《其多列》是哈尼族民歌,通過“揀樹葉”、“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紋多美麗”等詞語,表現了哈尼族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活潑性格。
5、《小放牛》是一首河北民歌,也是對歌的形式,通過一問一答,使人了解趙州橋、魯班,以及八仙、柴王爺等神話傳說。
6、《我的家鄉日喀則》是一首藏族民歌,唱出了對家鄉的熱愛。日喀則在x藏的東南地區,日喀則在藏語中是“如意的莊園”的意思。歌曲的曲調屬于藏族踢踏舞曲。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種民間舞蹈,熱烈奔放。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會唱歌曲《苗家兒童慶豐收》《其多列》《小放羊》,了解有關苗族、哈尼族、藏族的簡單常識。
2、學會苗族舞蹈和藏族踢踏舞的簡單動作。
教學時間: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苗家兒童慶豐收》。
2、欣賞撥樂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教學目標:
1、知道《苗家兒童慶豐收》是苗族民歌并會演唱,能跟著老師做幾個苗族舞蹈動作。
2、欣賞彈撥樂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感受樂曲歡快的情緒。
教學過程:
一、歌曲《苗家兒童慶豐收》
1、請學生觀看一段苗族生活、舞蹈的錄像,介紹有關苗族的簡單常識。
2、教師范唱歌曲。
3、學生學唱歌曲。
4、為了表現苗族兒童慶豐收的喜悅心情,在歌曲演唱中加進鼓的節奏伴奏。先可以按教材中的節奏,然后可以引導學生自由創編節奏伴奏。
5、跟教師學做幾個苗族舞蹈動作。
二、欣賞《送我一支玫瑰花》
1、表現歡快的情緒還可以用器樂的形式,下面我們來欣賞彈撥樂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這是根據x疆哈薩克族民歌改編的,是一首歡快的樂曲。
2、同學們能聽出這首樂曲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嗎?
3、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彈撥樂合奏是由琵琶、揚琴、柳琴、阮等樂器組成的。
補充動手活動:制作“紙蘆笙”
首先用硬紙板卷成一個圓筒并粘好,作為蘆笙的“斗”,在中間挖一個圓孔以備插吹嘴用。然后再用紙拈成長短不同的幾根紙管,作蘆笙的音管。用膠條粘在硬紙板卷成的圓筒上。再拈一根較粗的短紙管做蘆笙的吹嘴,插在“斗”下端的圓孔里。
教學反思:
讓學生在歌舞表演中進一步體驗音樂的情緒,調動學生參與藝術實踐的積極性,促進其良好合作意識和群體中協調能力的形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其多列》。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其多列》。
2、知道歌曲《其多列》是哈尼族的民歌。
教學過程:
1、跟著《其多列》的音樂律動進教室,鼓勵學生自由創編,提倡兩人一組配合動作。勞動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愉快的,啟發學生說一說都做過什么樣的勞動。如:洗手絹、擦地等。然后,讓學生隨《其多列》的音樂做勞動的動作。一方面熟悉歌曲的旋律,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表現哈尼族兒童勞動的歌曲《其多列》。教師范唱。 3、學生學唱歌曲。
4、活動:我們學過許多歌曲,有歡快的,有優美的。你們能分辨嗎?先來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把優美的歌曲“放”在長花瓶中,歡快的歌曲“放”在圓花瓶中。然后再唱一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小小的船》《阿西里西》《布娃娃彈琴》)并分辨。
5、學生自由演唱不同情緒的歌曲。
教學反思:
歌曲歡快活潑,但節奏對一年級學生來講有點快,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采用琴伴奏,便于學生演唱。在學習歌詞時,第一段有兩句歌詞學生老是唱不清楚,于是教師通過表演學生來猜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歌詞表達的意思。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童聲對唱《小放牛》。
2、欣賞童聲合唱《猜調》。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對唱的演唱形式。
2、知道有關趙州橋、魯班、八仙的神話傳說。
教學過程:
1、比方歌曲《小放牛》的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歌中唱了什么?
2、你們知道趙州橋、魯班和八仙的神話傳說嗎?
3、教師出示趙州橋的錄象,并介紹。然后再介紹八仙的神話傳說。
4、第二遍欣賞《小放牛》,鞏固記憶歌詞的內容。
5、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流暢,我們跟著錄音唱一唱。
6、介紹對唱的演唱形式。對唱歌曲就是一問一答的形式,有的是一句問,一句答;有的是一段問,一段答。這首歌曲屬于哪一種呢?(一段問,一段答)。
7、河北還有一首民歌《小放牛》,也是對唱的演唱形式。內容是說一個小姑娘去買酒,走道三岔路口,不知往哪里走。看見路邊有一個牧童,于是上前去問路。但是牧童卻沒有直接回答她,俏皮地要小姑娘回答他的問題才肯告訴她。你們聽聽,牧童問了什么問題,小姑娘答上來了嗎?
8、有許多歌曲都是對唱的形式,下面我們再欣賞一首云南的民歌《猜調》,這也是一段問,一段答的演唱形式。這首歌曲非常獨特,除了開始和結尾的幾個音稍長外,中間的大部分節奏都很緊湊,歌詞很密,像繞口令一樣,要仔細聽。
9、第二遍欣賞《猜調》,說一說,歌中都唱了什么?
10表演《小放牛》。
啟發學生根據各地的風土人情改編歌詞演唱。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的鞏固新授過程中,我設計“猜謎對歌比賽”這樣的活動即讓學生根據剛學的歌曲旋律、填上自編的謎語唱謎面,再由另外的學生用同樣的旋律來回答謎底,充分開啟了學生的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對音樂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學跳集體舞《我的家鄉日喀則》。
教學目標:
1、學會跳集體舞《我的家鄉日喀則》。
2、知道《我的家鄉日喀則》是藏族民歌。
教學過程:
1、播放有關x藏的風土人情、舞蹈的錄象,介紹有關藏族的簡單常識。
2、欣賞歌曲《我的家鄉日喀則》,感受音樂的歡快情緒。
3、學唱歌曲《我的家鄉日喀則》。
4、學跳集體舞《我的家鄉日喀則》。
補充動手活動:在紙上畫上彩條制成藏族的圍裙表演。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要盡量為孩子們創設一種能激發他們積極性、創造性的環境,營造一種輕松、活潑的氛圍,來指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這樣能大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小學二年級下冊音樂教案范文:五十六朵花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舉杯祝福》
【教學目標】
用熱情、歡快的情緒演唱《舉杯祝福》
學會演奏烏孜別克族民間音樂典型的節奏。
初步認識都它爾、彈布爾、手鼓等烏孜別克族民間樂器。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二、學唱歌曲。
導語:今天老師就帶領同學們乘著歌聲的翅膀到新疆去走一走,看一看,學習一下新疆的民歌,領略一下新疆的舞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那位美麗的烏孜別克族少女為我們帶來的烏孜別克族民歌--《舉杯祝福》
1、帶著問題初聽歌曲,聽出歌曲的情緒、速度以及典型節奏分別是什么?(情緒歡快、速度稍快、典型節奏 )
2、集體拍奏典型節奏
3、用"來"隨著錄音小聲哼唱歌曲,哼唱的過程中找出歌曲中有沒有旋律相同的句子
4、把旋律相同的句子用"來"唱一下
5、小聲跟錄音唱歌詞,然后找出歌曲中你認為難唱的句子,并隨琴模唱
6、用自然優美的聲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認識都它爾和手鼓
四、表演歌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馬頭琴獨奏《嘎達梅林》。
2、欣賞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3、認識馬頭琴。
【教學目標】
1、欣賞馬頭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感受音樂悲壯的情緒。
2、認識馬頭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渾厚的音色和獨特的草原氣息。
3、欣賞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花兒"高亢、明亮的音色特點。
【教學過程】
一、欣賞馬頭琴獨奏《嘎達梅林》
1、師:這首樂曲是根據蒙古族民歌改變的。馬頭琴獨特的音色,增添了內蒙古草原的氣息,使嘎達梅林的音樂形象更加的蒼勁,悲壯。
現在我們來聽一聽,用馬頭琴演奏的這首民歌。聽后說出樂曲給你怎樣的感受?
2、學生欣賞
回答:具有草原的風格,悲壯、渾厚
3、師:你們知道馬頭琴的形狀嗎?(出示多媒體課件: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樂器,因為琴頭上雕刻著馬頭,所以叫馬頭琴。馬頭琴的音色獨特,一聽就能聯想起草原的景色。在演奏這首樂曲時,這種獨特的音色使我們感到音樂更有草原的氣息,更加蒼勁、悲壯。(設計意圖:初步感受歌曲悲壯的情緒,并能演唱歌曲,激發學生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熱愛。)
二、欣賞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兒"的代表曲目,在全國各地頗具影響,聲譽極高。這首歌的歌詞采用"民間格律詩"的形式和手法寫成。其典型特征是采用"雙句雙字尾"的格式。這首歌的旋律高亢開闊、自由舒緩,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點。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愛我中華》
【教學目標】
1、用歡快、自豪的心情演唱《愛我中華》。
2、為歌曲創編律動或舞蹈,隨音樂表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首先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播放一段"少數民族服飾展"片斷,請同學們搶答他們分別屬于哪個少數民族?將學生說的各種答案總結歸納,并對積極舉手發言的同學以充分地肯定、鼓勵和表揚。]
二、學唱新課:
1、由學生的回答引入。師: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那么我國一共有多少個民族呢?生:五十六個民族。師:分別有哪些呢?生:漢族、回族、藏族、壯族、白族、蒙古族、苗族等。師:這五十六個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區環境等的不同,因此他們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也不同,所產生的歌舞音樂肯定也不相同。欣賞《愛我中華》
2、師:欣賞完這首美妙動聽的樂曲,同學們想不想學唱這首歌曲呢?(想!)
3、跟琴學唱
4、全體學生完整演唱此歌,注意:(1)、裝飾音、修止符的運用。(2)、控制整體音量。
三、創編舞蹈動作并隨音樂進行表演。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音樂活動"愛我中華"
【教學目標】
1、在教師的指導下,分小組準備"愛我中華"的歌曲、音樂、舞蹈、圖片介紹、服飾等資料。
2、 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愛我中華"的活動。
【教學過程】
1、搶答比賽
師: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現在進行搶答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知道的民族最多,發言的孩子一次只能說出一個民族的名稱,不能重復說。每說對一個可以為自己小組加一朵小紅花。
開展搶答比賽。
師:好,緊張激烈的比賽就進行到這里。看來同學們在課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回答出了這么多民族的名稱,真了不起呀!下面我們在來進行一個更加有趣的活動:聽音樂選畫面
2、聽音樂選畫面
師:老師這里有幾幅各民族歌舞的圖片,還有幾段各民族的音樂,請你們邊聽音樂邊記錄這是哪個民族的音樂,看看哪副圖片應該配合哪段音樂,全部聽完了以后,請同學們來回答。
(1)教師播放課件,學生聆聽并作好記錄。
(2)當全部音樂片段結束后學生再回答,教師用課件展示正確答案,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
3、拓展
(1)師:老師知道很多孩子在課前已經查找了關于各個民族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學生展示課前準備的資料,如各民族名稱、圖片、風俗習慣等。
4、小結
師:孩子們,你們查找的資料真豐富呀,讓我們大開眼界。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大家的心情都很高興和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