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音樂《到郊外去》教案(精選5篇)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音樂《到郊外去》教案 篇1
一、到郊外去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放牛放到小河邊》《郊游》和欣賞《出發》《放風箏》等與春天戶外活動想關的音樂作品,鼓勵學生進行音樂表演和音樂創造活動。
2、認識小節和小節線。
3、參與“回音”游戲和多聲部節奏組合《春天交響曲》活動。
4、培養學生與大自然的感情,豐富其對音樂的感受。
教學重點:
1、學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放牛放到小河邊》《郊游》。
2、隨音樂進行表演。
教學難點:
1、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按照歌曲要求表現強弱。
2、學用唱名演唱《放牛放到小河邊》歌譜,做到唱名與音高一致。
教學課時:五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生問好,交流寒假見聞。
2、引入春天的話題。
3、創設情境:師 :孩子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旅游,準備好了嗎?請你們跟我一起出發吧!(播放音樂做律動)
4、聆聽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說說你的感受。
二、感受歌曲
1、師:哇!這里的風景好美呀!讓我們停下來欣賞欣賞。
2、聆聽樂曲《山谷回音真好聽》。
3、師:仔細聽聽、看看,這是什么地方,又有怎樣有趣的自然現象?(回音)你們聽得真認真!這首歌曲還表現了山谷里一種非常有趣的自然現象,是回音。回音好聽嗎?
4、揭題。
三、學習歌曲
1、學生傾聽歌詞,模仿歌曲中回音的兩句旋律。
2、歌曲運用了什么方法再現大自然中的回音現象?
3、教師即興呼喚,學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秒度升毫秒年回音的效果。
4、穿插練聲曲,讓學生模仿。
5、教師一句一句演唱歌曲,學生一句一句跟唱,用稍弱的力度。
6、全體跟琴演唱。
7、學生有表情的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變化。
8、學生分兩組,互相模仿回音。
四、回音游戲
1、呼喚:喂!我來了!大山你好!
2、 節奏:x x x , x x , x x x x x
3、唱名音高:mi---sol---mi
4、旋律片斷
5、歌曲片斷
五、全班演唱歌曲。
六、小節下課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活動《山谷回音真好聽》。
二、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
1.教師描繪春天的景象,請學生讀歌詞,引導學生區分歌詞與襯詞,注意襯詞應輕讀。
2.教師范唱,學生跟唱,學生跟琴獨立演唱。
3.完整地演唱歌曲。
4.教師范唱唱名,學生跟唱唱名。
5、請個別同學唱、小組唱,同學互相評價并糾正。
三、學習小節線、小節。
1.教師介紹什么是小節與小節線。
2.請學生說說《放牛放到小河邊》有幾個小節、幾條小節線。
3.請學生數數學過的歌曲《山谷回聲真好聽》中,有幾個小節、幾條小節線,在哪幾個小節中需要用稍強的力度演唱,哪幾個小節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請學生設計演唱《放牛放到小河邊》的強弱力度變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四、結束本課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音樂《到郊外去》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做回音游戲。
教學目標: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現強弱。
2、引導學生積極創編回音游戲。
教學過程:
一、聆聽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
1、師生問好,交流寒假見聞。引入春天的話題。聽一首與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關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
2、引導學生傾聽歌詞,關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兩句旋律,啟發學生思考歌曲運用什么方法再現大自然中的回音現象。
3、教師即興呼喚,請學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師的聲音,表現回音效果。
4、教師穿插一至兩首練聲曲,讓學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來模仿。
例如:1=c 4/4
1 2 3 — |1 2 3 — |5 4 3 2 5 4 3 2 |1 — — —‖
師:嗚 嗚 轟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
生:嗚 嗚 轟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
二、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1、教師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
學生跟唱:
1 2 3 4 |5 —| 1 2 3 4 |5 —|
啊 啊
2、教師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學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體跟琴演唱歌曲。
4、學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變化。將學生分成兩組,一
組演唱歌曲,另一組在第十一小節處模仿回音。
三、引導學生做回音游戲。
將學生分成兩組,領頭的學生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創編聲音,讓另一組的學生模仿,比一比哪組模仿得像。
1、呼喚。如:喂—,我來了—,大山你好—,等等。
2、節奏。如:x x x ,x x . x x x x x ,等等。
3、唱名音高。如:mi — sol — mi 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四、教師帶領學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聽》,結束本課。
隨筆:學會演唱本歌曲,能按歌曲要求表現強弱。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管弦樂合奏《出發》、河北民歌《放風箏》。
教學目標:
1、聽辨和感受樂曲《出發》中火車行駛的節奏,并隨音樂律動。
2、感受河北民歌《放風箏》的情緒,了解歌曲的內容和一般特點。
3、聽辨和感受《出發》和《放風箏》在音樂表現手法和音樂情緒方面的差異。
4、參與多聲部節奏組合活動:《春天交響曲》。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聽音樂,初步感受樂曲《出發》的節奏。
提出問題:樂曲中描寫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運用哪些音樂手段來描寫這種交通工具?
2、教師介紹定音鼓和小鼓對火車均勻行駛節奏的模仿,小號對火車汽笛聲的模仿。
3、聽音樂,進一步感受樂曲《出發》的情緒。
提出問題:樂曲中少先隊員出發到郊外去是怎樣的心情?
作曲家在樂曲中運用兩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現少先隊員出發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師帶領學生隨音樂哼唱樂曲中的兩個主題。
二、聽樂曲《出發》,隨音樂律動。
1、教師將學生組織成一列或幾列長隊,仿佛是火車的車廂,隨音樂有節奏地律動,特別提醒學生表現火車出站、進站時,漸快與漸慢的節奏變化。
2、提醒學生注意律動時隊形的變化,以及隊形行駛方向的變化,應隨音樂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3、介紹作曲家和樂曲創作背景。
三、聆聽河北民歌《放風箏》。
1、聆聽中國風格的音樂。
提問:《放風箏》與前面剛聽過的樂曲《出發》有什么不同?
鼓勵學生從音樂情緒、風格、音樂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
2、聽歌曲歌詞,提問:歌曲中唱了哪些內容?
三月 — 姐妹穿著 — 放風箏 — 風箏飛翔 — 回家
3、介紹這首民歌的音樂特征:在人民群眾中流傳、傳唱,不同地域《放風箏》的音樂也不一樣,同一首民歌,不同的人唱得也不一樣。介紹歌曲之中的襯詞、裝飾音以及旋律等特點。
4、請學生跟著錄音哼唱歌曲。
四、多聲部節奏組合活動:《春天交響曲》
1、引導學生展開關于春天的想象,將春天能發出聲音的事物列舉出來,將這些事物發出的聲音模仿出來。
2、組織學生對各種聲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師選取其中的幾種聲音填入如下表格中,進行節奏設計,組織學生按節奏念讀。全體學生順序表演。啟發學生進一步聯想,思考哪些聲音應該用強力度來表現,哪些聲音應該用弱的力度來表現,哪些聲音應該漸強,哪些則應該漸弱。
(1)春雷 轟隆. 轟隆. 轟隆. 轟隆. ……
(2)春風 嗚 — 嗚 — ……
(3)春雨 沙沙 沙 沙沙 沙 沙沙 沙 沙沙 沙 ……
(4)山泉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
(5)布谷鳥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
(6)……
4、然后將學生分組,分別擔任不同的節奏聲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聲部,然后兩個、三個聲部,直至所有聲部都組合在一起,創作出一首《春天交
響曲》。
5、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思考,還有哪些春天的聲音可以組合到《春天交響曲》中來,可以用什么節奏來表現,等等。
五、教師總結本課。
隨筆:能感受歌曲情緒,了解歌曲的一般特點;能隨音樂律動。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認識小節、小節線。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能有表情地演唱。
2、學唱歌曲的歌譜。
3、認識小節、小節線。
教學過程:
一、復習活動《春天交響曲》。
二、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
1、教師描繪春天的景象,請學生讀歌詞,引導學生區分歌詞與襯詞,注意襯詞應輕讀。
2、教師范唱,學生跟唱,學生跟琴獨立演唱。
3、完整地演唱歌曲。
4、教師范唱唱名,學生跟唱唱名。請個別同學唱、小組唱,同學互相評價并糾正。
三、學習小節線、小節。
1、教師介紹什么是小節與小節線。
2、請學生說說《放牛放到小河邊》有幾個小節、幾條小節線。
3、請學生數數學過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中,有幾個小節、幾條小節線,在哪幾個小節中需要用稍強的力度演唱,哪幾個小節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請學生設計演唱《放牛放到小河邊》的強弱力度變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四、結束本課。
隨筆:能有表情的演唱本歌曲。認識小節、小節線。
第四課時
教學 內容:學唱歌曲《郊游》,表現郊游的情景。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郊游》。
2、隨著音樂表演郊游情景。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學唱歌曲《郊游》。
1、聽錄音。
2、教師教唱,學生跟唱。
3、跟琴演唱。
4、學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懂得部分。
三、聽音樂,創編郊游的動作。
春天里,可以坐火車出發、去踏青、放風箏、放牛,還可以開展許多有益的活動。
一組表演坐火車、一組表演放風箏的情形,其他組同學分別表演劃船、穿山洞、過小橋,還請一組同學開動腦筋想想,我們郊游還開展了哪些活動?用動作表演出來。
四、邊唱邊表演郊游動作。在相同旋律部分做相同的動作。
五、結束全課。
隨筆:學會演唱本歌曲,能隨音樂表演郊游情景。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音樂《到郊外去》教案 篇3
天能發出聲音的事物列舉出來,將這些事物發出的聲音模仿出來。
2、組織學生對各種聲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師選取其中的幾種聲音填入如下表格中,進行節奏設計,組織學生按節奏念讀。全體學生順序表演。啟發學生進一步聯想,思考哪些聲音應該用強力度來表現,哪些聲音應該用弱的力度來表現,哪些聲音應該漸強,哪些則應該漸弱。
(1)春雷 轟隆. 轟隆. 轟隆. 轟隆. ……
(2)春風 嗚 — 嗚 — ……
(3)春雨 沙沙沙 沙沙沙 沙沙沙 沙沙 沙 ……
(4)山泉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
(5)布谷鳥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
(6)……
4、然后將學生分組,分別擔任不同的節奏聲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聲部,然后兩個、三個聲部,直至所有聲部都組合在一起,創作出一首《春天交響曲》。
5、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思考,還有哪些春天的聲音可以組合到《春天交響曲》中來,可以用什么節奏來表現,等等。
五、教師總結本課。
隨筆:能感受歌曲情緒,了解歌曲的一般特點;能隨音樂律動。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認識小節、小節線。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能有表情地演唱。
2、學唱歌曲的歌譜。
3、認識小節、小節線。
教學過程:
一、復習活動《春天交響曲》。
二、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
1、教師描繪春天的景象,請學生讀歌詞,引導學生區分歌詞與襯詞,注意襯詞應輕讀。
2、教師范唱,學生跟唱,學生跟琴獨立演唱。
3、完整地演唱歌曲。
4、教師范唱唱名,學生跟唱唱名。請個別同學唱、小組唱,同學互相評價并糾正。
三、學習小節線、小節。
1、教師介紹什么是小節與小節線。
2、請學生說說《放牛放到小河邊》有幾個小節、幾條小節線。
3、請學生數數學過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中,有幾個小節、幾條小節線,在哪幾個小節中需要用稍強的力度演唱,哪幾個小節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請學生設計演唱《放牛放到小河邊》的強弱力度變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四、結束本課。
隨筆:能有表情的演唱本歌曲。認識小節、小節線。
第四課時
教學 內容:學唱歌曲《郊游》,表現郊游的情景。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郊游》。
2、隨著音樂表演郊游情景。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學唱歌曲《郊游》。
1、聽錄音。
2、教師教唱,學生跟唱。
3、跟琴演唱。
4、學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懂得部分。
三、聽音樂,創編郊游的動作。
春天里,可以坐火車出發、去踏青、放風箏、放牛,還可以開展許多有益的活動。
一組表演坐火車、一組表演放風箏的情形,其他組同學分別表演劃船、穿山洞、過小橋,還請一組同學開動腦筋想想,我們郊游還開展了哪些活動?用動作表演出來。
四、邊唱邊表演郊游動作。在相同旋律部分做相同的動作。
五、結束全課。
隨筆:學會演唱本歌曲,能隨音樂表演郊游情景。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音樂《到郊外去》教案 篇4
對老師的提問和講解能做出積極的反應,并通過音樂小知識,讓學生自己找歌曲中的襯詞及民歌的小特點,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學唱過程中,雖然能較快的找我歌曲演唱,但在個別字所表現的民歌韻味上還是欠火候,經過教師指導和多次范唱,大多數學生能掌握這首歌曲的情緒。
第三課時《山谷回音真好聽》
一、教學目標: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現強弱。
2、引導學生積極創編回音游戲,培養學生創造力。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并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重點學會演唱歌曲。
2、難點是能用強、弱對比表現歌曲。
三、教具:
數碼視頻展示臺、風琴、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排成一列縱隊,隨著教師的琴聲,進行開火車的律動。
師問:同學們,你們開著火車,想到哪里去啊?(學生自由談)
師導:好了,同學們,不說了,今天老師想帶同學們到一個神奇的地方,讓我們仔細聽,這是什么地方,又有怎樣有趣的自然現象?(教師課件播放回音的音樂)
聽后,學生回答上面的問題
師:你們聽的真認真!這首歌曲還表現了山谷里一種非常有趣的自然現象,是什么呢?
師:回音好聽嗎?(生答:好聽)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做《山谷回音真好聽》。要怎么樣才能唱出這么好聽的聲音呢,現在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
(二)回音游戲:
1、把教室當做一個大山谷,對著山谷說話,一個同學說話,另一個同學做回音。
2、再請兩位同學表演一下,看有沒有不同。
3、請同學評價哪個組的同學表演的好?
教師小結:是啊,回音應該比原聲要弱一些,而且還是不只一次的重復。
4、老師當原聲,學生當回音,一起來做回音游戲。
5、老師唱原聲帶有旋律的,學生做回音帶旋律的。
(三)學唱歌曲:
1、教師范唱歌曲,請同學演唱帶回音一段的旋律。
2、分句教唱,指出學生的不足,并改進。
3、會唱后,找兩位同學到前面為大家演唱。
(四)歌曲創編:
1、師:同學們,我們除了在山谷里能聽到回音,還能在哪里聽到回音呢?(同學自由暢談)
2、分組討論,讓學生試著把自己剛剛想的這些編到歌曲里去,重新創編段新歌詞,唱一唱。
3、分組進行展示,師生共同評價。
4、隨音樂把三段歌詞連起來演唱一遍。
(五)課堂小結:
五、教學反思:
本課時,難點在于學生能用自己的聲音表現出回音的效果,通過課件展示,學生對回音效果也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如果演唱能很好的體現回音,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二年級學生聲音比較稚嫩、尖亮,所以在對聲音的控制上顯得參差不齊,這也反映出音樂教學過程中,對童聲訓練要時刻抓緊,不得松懈,只有平時抓緊了,今后的教學就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阻礙。一、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和學唱與春天戶外活動相關的音樂作品,鼓勵學生進行音樂表演和音樂創造活動,培養與大自然的感情,豐富對音樂的感受。
2、認識小節線和小節,參與“回聲”游戲和多聲部節奏組合活動。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用輕快、活潑、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郊游》,引導學生體會戶外活動時的動態和愉悅心情。
2、能用民歌的感覺演唱《放牛放到小河邊》。
3、欣賞音樂《出發》、《山谷回音真好聽》進行表演、創作、模仿。
三、教具:
多媒體課件、數碼視頻展示臺、風琴
四、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郊游》
一、教學目標:
1、感受aba的樂曲,區別樂段間的不同性質。并選擇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和表現對樂曲的理解。
2、感受歌曲的主要節奏型,并能用歌聲用感情的演唱歌曲《郊游》。
3、通過欣賞管弦樂合奏《出發》,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歌曲表達的情緒。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能用愉快的聲音完整演唱歌曲《郊游》。
2、了解并感受aba三段體結構音樂的特點,并能掌握其特點。
三、教具:
數碼視頻展示臺、風琴、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經歷了一個嚴冬,小動物們、小草等我們的好朋友,都覺得煩悶了,隨著第一場春雨的到來,他們已經迫不及待的要走進春天了,小草睡醒了,開始伸展身子,發芽了;小動物們睡醒了,開始露出他們的小爪子,活動筋骨,準備組織一次春天的郊游,去尋找春姑娘的“花裙子”,看(播放課件),他們在向我們揮手呢?!哦!原來是讓我們一起參加他們的郊游活動啊,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春天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中國臺灣兒歌《郊游》。大家說好不好?
生:好!
(二)學唱新歌:
1、教師彈琴范唱歌曲《郊游》,學生仔細聆聽。
2、播放歌曲,學生邊聽邊找出相同的樂曲部分。
3、教師引導學生劃分aba三段體的音樂結構,并介紹其特點。
4、教師彈琴,帶領學生學唱新歌。
5、分組,教師和小組學生一起隨琴演唱。
6、全體學生隨教師琴聲用愉快的感情演唱全曲。
(三)拓展欣賞:
1、播放管弦樂合奏《出發》,學生體會音樂。
2、教師彈琴范唱樂曲的主題音樂。
3、學生談對主題音樂的理解和感受。
4、用自己的話說說對這個樂曲情緒的理解。
5、分組欣賞若干遍后,討論全曲風格。
(四)課堂小結: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開學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能踴躍的發言,師生互動很融合,對于老師教唱的歌曲,能很好的在聆聽中找出相同與不同之處,并通過對比欣賞,用自己的語言總結
其中的情緒與感覺的不同;在學唱歌曲中,學生整體表現突出,能在聽中學,唱的準確,情感豐富,使教師也從中受到鼓舞。因此對于我來說,這節課是一堂成功的課,也為本學期的教學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第二課時《放牛放到小河邊》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演唱《放牛放到小河邊》,使學生親進大自然,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并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2、啟發學生用親切、自然,富有童趣的聲音演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
3、欣賞河北民歌《放風箏》,體會地區民歌特點,體驗民歌的感情處理,能夠用簡明的表演動作表現音樂情緒;并能用力度的強弱去表現歌曲。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歌曲中襯詞的演唱,后十六分音符的節奏演唱。
2、唱好具有山歌風格的歌曲,并能用力度的強弱去表現歌曲.
三、教具:
數碼視頻展示臺、風琴、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鋼琴曲《牧童短笛》。
2、師:同學們,剛才老師播放的音樂好聽嗎?(好聽)它是一首描寫牧童放牧歸來,悠然自得地吹著長笛,踏著夕陽歸來的情景,美妙的音樂把我們帶到了遙遠的山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民歌《放牛放到小河邊》。
(二)學唱歌曲:
1、播放范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讓學生一邊聆聽音樂,一邊觀賞制作好的動畫:放牛娃放牛的場景。
2、引導學生跟著節奏讀歌詞。
3、教師范唱歌曲,學生仔細聆聽,并體會歌曲歌詞表達的意境。
4、教師介紹歌曲:這首歌曲是一首江西民歌,師邊彈琴邊用富有童趣的聲音再次范唱歌曲。
5、教師教授歌曲,學生學唱。
6、學生演唱,教師彈琴指導。
7、全體學生一起掌握情感及民歌特點,進行完整演唱。
(三)音樂知識拓展:
1、在音樂伴奏下,師和學生一起按節奏讀歌詞,引導學生區分歌詞與襯詞,襯詞輕讀,師范讀,學生跟讀,
2、出示:
x x| x x|
青呀 青格格 草 哎|藍是 藍格格 天 哎|
x.x x|x.x x x|
放 牛 放到 小河 邊|小 河 邊 喲 哎|
(四)拓展欣賞:
1、播放河北民歌《放風箏》,并能找出襯詞。
2、分組討論這首歌曲所唱的具體內容(時間、人物、事件等)。
3、再次欣賞歌曲,生隨歌曲哼唱,體會民歌特點。
4、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民歌的小特點,教師加以總結。
(五)課堂小結:
五、教學反思:
學生在本節課,整體表現不錯,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音樂《到郊外去》教案 篇5
對老師的提問和講解能做出積極的反應,并通過音樂小知識,讓學生自己找歌曲中的襯詞及民歌的小特點,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學唱過程中,雖然能較快的找我歌曲演唱,但在個別字所表現的民歌韻味上還是欠火候,經過教師指導和多次范唱,大多數學生能掌握這首歌曲的情緒。
第三課時《山谷回音真好聽》
一、教學目標: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現強弱。
2、引導學生積極創編回音游戲,培養學生創造力。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并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重點學會演唱歌曲。
2、難點是能用強、弱對比表現歌曲。
三、教具:
數碼視頻展示臺、風琴、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排成一列縱隊,隨著教師的琴聲,進行開火車的律動。
師問:同學們,你們開著火車,想到哪里去啊?(學生自由談)
師導:好了,同學們,不說了,今天老師想帶同學們到一個神奇的地方,讓我們仔細聽,這是什么地方,又有怎樣有趣的自然現象?(教師課件播放回音的音樂)
聽后,學生回答上面的問題
師:你們聽的真認真!這首歌曲還表現了山谷里一種非常有趣的自然現象,是什么呢?
師:回音好聽嗎?(生答:好聽)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做《山谷回音真好聽》。要怎么樣才能唱出這么好聽的聲音呢,現在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
(二)回音游戲:
1、把教室當做一個大山谷,對著山谷說話,一個同學說話,另一個同學做回音。
2、再請兩位同學表演一下,看有沒有不同。
3、請同學評價哪個組的同學表演的好?
教師小結:是啊,回音應該比原聲要弱一些,而且還是不只一次的重復。
4、老師當原聲,學生當回音,一起來做回音游戲。
5、老師唱原聲帶有旋律的,學生做回音帶旋律的。
(三)學唱歌曲:
1、教師范唱歌曲,請同學演唱帶回音一段的旋律。
2、分句教唱,指出學生的不足,并改進。
3、會唱后,找兩位同學到前面為大家演唱。
(四)歌曲創編:
1、師:同學們,我們除了在山谷里能聽到回音,還能在哪里聽到回音呢?(同學自由暢談)
2、分組討論,讓學生試著把自己剛剛想的這些編到歌曲里去,重新創編段新歌詞,唱一唱。
3、分組進行展示,師生共同評價。
4、隨音樂把三段歌詞連起來演唱一遍。
(五)課堂小結:
五、教學反思:
本課時,難點在于學生能用自己的聲音表現出回音的效果,通過課件展示,學生對回音效果也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如果演唱能很好的體現回音,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二年級學生聲音比較稚嫩、尖亮,所以在對聲音的控制上顯得參差不齊,這也反映出音樂教學過程中,對童聲訓練要時刻抓緊,不得松懈,只有平時抓緊了,今后的教學就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阻礙。一、單元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