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平均數》教案(通用17篇)

《平均數》教案

發布時間:2024-01-04

《平均數》教案(通用17篇)

《平均數》教案 篇1

  設計說明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教材統計了學生踢毽的個數并通過比較男、女兩隊哪個隊踢得多,提出數學問題。課堂再現踢毽比賽情境,學生統計比賽結果后,發現參賽男、女生人數不同,無法直接判斷哪隊勝,引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本節課重點創設在課堂上現場進行踢毽比賽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解決問題中感受:在數據個數不等的情況下,每組數據的總和不能反映總體情況,而用平均數才能反映每組數據的整體水平,從而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含義的理解。

  2.教師與學生只是角色上的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健康的個性并接受學生提出的合理要求,營造和諧平等、相互尊重、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下討論怎么比較哪隊勝合理時,才會開動腦筋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大膽回答。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調查表統計表

  學生準備調查表統計表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哪些體育運動呢?今天我們在課堂上就進行一場踢毽比賽,男生隊選出5名代表,女生隊選出4名代表,選兩名同學做監督員,兩名同學做成績記錄員。

  2.開始比賽,記錄成績。

  男生隊

  姓名

  踢毽個數

  女生隊

  姓名

  踢毽個數

  3.比賽結束了,哪個隊的成績好呢?

  ⊙引導啟發,探究新知

  1.××小學也舉行了踢毽比賽,看教材91頁中的數據,我們怎么才能知道哪個隊的成績好呢?請同學們借助課堂活動卡,小組討論交流。(出示課堂活動卡)

  2.小組匯報。

  生1:我們小組通過討論、交流認為:要想知道哪個隊的成績好,算一算每個隊踢毽的總數就可以了,總數多的就代表成績好。

  生2:我們小組不同意這種做法,這樣不公平,因為兩隊的人數不一樣。

  生3:我們小組認為用每隊的平均成績來比較是合理的。男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是(19+15+16+20+15)÷5=17(個),女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是(18+20+19+19)÷4=19(個)。通過比較平均數得出:女生隊的成績好。

  師:現在同學們用上面求平均成績的方法來解決上課開始時提出的男生隊和女生隊哪個隊的踢毽子成績好的問題。

《平均數》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求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會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投影顯示第13頁的復習題,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1)這題要求的是什么?

  (2)必須要知道什么?

  (3)怎樣列式解答?

  計算的結果能說明什么問題?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學上美術課每個人都帶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為了使大家都擁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們該用什么辦法把我們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求平均數(板書課題)

  二、探索研究

  小組合作討論:研究例1。

  1、觀察比較:例1與復習題有什么相同處與不同處?

  2、思考并回答:

  (1)這題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數?

  (2)必須要知道什么?

  (3)你會解答這道題嗎?

  (先讓學生分小組試著做一做,再選幾名學生代表,講一講他們是怎樣做的,老師將學生說的解題過程板書出來后集體訂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28+33+23=84(個)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84÷30=2.8(個)

  列成綜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個。

  小組合作學習:研究例2。

  1、觀察比較:例1與例2的條件與問題又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聯系例1的.解題思路計算出這題的結果嗎?

  放手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再講一講是怎樣做的,老師將學生說的解題過程板書出來,使學生明白:條件與與問題不同,計算方法和步驟也就不同,最后集體訂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2.5×12+3×11+3.2×10=95(個)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95÷33≈2.9(個)

  列成綜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個。

  三、課堂實踐

  做教材第14頁的“做一做”

  四、課堂

  學生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堂作業

  1、練習三的第2題。

  2、練習三的第1、3、4題

《平均數》教案 篇3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能力目標:理解平均數在統計上的意義。

  3。情感目標: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難點: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上周的作業,有三位同學做得最好,今天老師帶來些鉛筆想獎勵給他們。大家看統計圖,哪三位做得最好,分別獲得了幾支鉛筆?(葉雨7支、葉茹5支、李新3支)(課件展示)

  師:你們覺得這樣分公平嗎?怎樣才能公平?

  學生討論,指名匯報。

  (把葉雨的7支拿2支給李新,這樣每人都是5支。課件展示)

  很好。誰能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移多補少法”。板書)

  (先把三個人的鉛筆全合起來有15支,再平均分給這3個人,這樣每個人都是5支。)

  這種方法也很好!我們也給它取個名字。(“先合再分”板書)。

  剛才我們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這三個人鉛筆的支數從不等變成相等,都是5。

  教師指出:這里的“5”就是“7、5、3”這三個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能簡單的說一說什么是平均數嗎?(學生思考或者討論,教師在聽取匯報后總結。)

  幾個大小不等的數,通過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們成為幾個相等的數,這個相等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師:說到平均數,同學們能聯想到我們以前學的哪個數學概念。(平均分)是呀,平均數是5,那么他們每人的鉛筆支數應該都是5,是這樣嗎?(質疑,區分平均數和平均分)

  師:難道,老師真的不公正嗎?他們的鉛筆到底要不要重新平均分配呢?告訴你們,不能。這樣做是因為葉雨書寫最干凈,而且明顯進步,而李新最近書寫有些下降了。同學們覺得老師做得公平嗎?剛才的平均數只是一個反映今天獎品發放總體情況的數,不是真的把獎品平均分了。

  同學們在生活中還聽到過哪些平均數?說一說。(見課件)

  看來平均數的用處還真大,同學們要好好學習喲!

  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

  同學們,上個月我們班每個同學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很多小紅星。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的統計結果。

  第一小組上月獲小紅星個數統計表

  單位:個

  葉茹李新吳玉劉超

  14111013

  第二小組上月獲小紅星個數統計表

  單位:個

  葉雨付濤張新江南夏麗

  15128119

  其中,葉雨的個數最多,我宣布第二小組為優勝組,你們同意嗎?

  生1:不同意,她一個人怎能代表全組,就算葉雨最多,可是張新才8個。

  師:那你們說怎么比呢?

  生2:可以把每個組的個數加起來,看哪個組的個數最多,哪個組就好。

  生3:可第一小組比第二小組少了一個人呀!怎么能比?

  同學們認為怎樣比最合適呢?(平均數)

  對,把幾個大小不等的數,通過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們成為幾個相等的數,也就是把兩個小組的平均數分別求出來再比較。(大家領悟到比較平均數最公平,從而認識平均數在統計中的用處。)

  下面,我們就各顯神通,先求出第一小組的平均數吧!

  小組討論、匯報。

  (將葉茹多的兩個分給吳玉,劉超多的一個分給李新,這樣,她們每個人都得到了12個,也就是第一小組的平均數是12個。)

  不錯,方法很簡潔,他用的什么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嗎?

  (先求出四個人的總個數,再求出平均每人的個數。)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來,大家都非常聰明,第二小組的平均個數會求嗎?

  你們覺得這時我們求平均數用哪種方法比較合適?為什么?

  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為什么這里求得的總數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先合再分法)

  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人數少,差距小,用移多補少法比較簡單;人數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較簡單。

  我們看,第一小組的平均數是12,可是14、11、13、10這幾個數里,沒有一個是12的,它們有的比12大,有的比12小;第二小組的平均數是11,可是15、12、8、11、9這幾個數里面也只有一個11,并不是每一個數都是11,它們有的比11大,有的比11小。所以說平均數反映的是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平均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平均數是簡單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用來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它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也可以對不同數據進行比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平均數的概念。

  本小節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教學平均數的意義和平均數的求法,選用了收集塑料瓶這一緊密聯系學生實際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又給學生滲透了環保的意識。例2中給出兩個數據表,讓學生根據數據表求出平均數,并進行比較,重點讓學生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數據的總體情況。練習中提供了一些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調查的練習題,讓學生在實踐中去了解統計知識,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學情分析:

  本節課所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掌握計算平均數的方法。這就要求作為老師的我需要結合學生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學具等資源在上課過程中給學生加以引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愉悅輕松的課堂里,掌握富有挑戰性的知識,豐富生活經驗;在活動中增強探索數學的興趣,積累積極的數學學習體驗。

  重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會求平均數。

  難點:平均數的統計意義。教學準備:PPT、教具。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入

  師:都說田各莊小學的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好,體育運動方面也很不錯。老師想問問你們,你們都喜歡哪項體育運動?(點名回答)

  師:你們的愛好還真是很廣泛啊,老師認識一個小朋友,他特別喜歡游泳。他非要到這個池塘游泳,你覺得他下水游泳安全嗎?小組之內討論討論,說說你的觀點。(教師巡視,挑出持不同意見的兩個代表到臺上)

  師:這兩名同學對這件事的看法不一樣,大家聽聽他們的觀點。(相同意見的同學可以補充意見)

  師:看大家討論的這么激烈,等今天咱們學習了平均數的相關知識,就知道是不是安全的。

  二:學習新知

  師:劉老師所在的學校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余活動,創辦了許多社團,我就是環保社團的一員。我們環保社團利用周末的時間撿了很多廢舊瓶子,這張就是四名同學撿瓶子的數量統計圖,通過這張統計圖,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指名回答)

  師:每個小組手中都有這個統計圖,小組之內合作研究,動手操作,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巡視指導)

  師:我看同學們都有了結果,哪個小組派代表上前面來演示一下?(指名上臺)

  師:就像我們剛才那樣,把原來幾個不相同的數,通過移多的補少的,得到一個同樣多的數,這個同樣多的數就是原來那幾個數的平均數。也就是說,我們得到的13是哪幾個數的平均數?(學生回答)我們完整的說一遍,13是14、12、11、15的平均數。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叫“移多補少”,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方法是很少用到的,因為當我們遇到的數據又大又多的時候,這種方法比較麻煩。那么,你有其他方法求得平均數嗎?小組之內討論,把結果寫在練習紙上。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指名回答)(教師板書列式計算的方法)

  師:老師問一問,這個算式中,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引導學生概括出總數÷份數=平均數)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總數÷份數=平均數”這種方法叫“求和平分”。

  師:老師問問你們,求出的平均數是13,就真的代表每個人都撿了13個嗎?(不是),我們觀察一下,撿的最多的是多少個?最少的是多少個?和平均數比較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總結出“最大的數﹥平均數﹥最小的數”)這四個人當中,真的有人撿到13個嗎?(沒有),也就是說平均數只是一個虛擬的數,它有可能出現在數據中,也有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師:明白了平均數的范圍,在以后計算平均數時,我們可以對平均數進行估計,也可以檢驗我們算出的平均數是不是合理的。

  師:我們來看,這是5位同學向災區捐書的情況,通過這張統計表,你得到哪些數學信息?(指名回答),我們猜測一下,平均數可能是幾?(指名回答)下面動手計算出平均數?

  三、知識運用

  師:除了環保社團,我們看看花樣踢毽社團,有什么活動呢?

  (播放踢毽比賽的視頻)

  師:這是踢毽比賽的成績表,如果你是裁判,你對于比賽結果有異議嗎?

  生:不公平,人數不同,不應該比較總數,應該比較平均數。

  師: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么比較平均數就公平了呢?平均數能代表單個數據嗎?(不能)它代表的是這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師:那同學生動手計算出男女兩隊的平均成績,判出勝負。

  師:平均數幫我們解決了這場比賽的輸贏問題,其實它的作用不止這些,它還能幫我們更好地了解身邊的事情,下面拿出你們的調查表,說說你們都調查了什么?(指名回答)你們能動手算出調查的平均數嗎?請在練習紙上計算出來。(指名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調查及計算)

  師:老師看到其他同學也做了很多有意義的調查,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處處蘊藏著數學,數學就來源于我們的生活,老師希望你們以后多多留心觀察。

  四、課堂小結

  師:今天學得開心嗎?誰來說說你今天有什么收獲?(指名回答)

  五、作業

  92頁做一做第二題

  六、板書

  平均數代表總體水平

  總數÷ 份數=平均數

  (14+12+11+15)÷ 4 =13(個)

  最大的數>平均數>最小的數

《平均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教材第43頁例2,練習十一第4、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

  3.培養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三年級二班分成三組投小籃球,第一組投中28個,第二組投中33個,第三組投中23個,平均每一組投中多少個?

  提問: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組投中多少個?應該怎樣列?

  提問:(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總數以3表示什么?

  二、快樂體驗,學習新知

  1、出示教科書第43頁的例題2。

  提問:從這兩張統計表中,大家發現了什么?

  在一場籃球比賽中,除了技術因素以外,還有什么因素也比較重要?

  場上哪一個對的身高占優勢,我們能根據個別隊員來作判斷嗎?我們要看整個對的平均身高。現在就請大家算一算,哪一個對的平均身高占優勢。

  2、學生動手列式計算。

  3、教師:從這兩個平均數,能反映出這兩個隊除技術外的另一個實力,說明平均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于不同數據的總體情況,這是我們學習平均數的一個重要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

  1、科書第45頁練習十一的第4題:

  (1)完成第1小題。提問:什么叫月平均銷售量?

  要求哪種餅干月平均銷售量多?多多少?應該怎樣列式?

  (2)完成第2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題。你從圖中還得到什么信息,告訴全班同學。

  2、練習十一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平均數》教案 篇6

  預設目標1、 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均數應用題的基本數量關系,能正確求某一種相關數量的平均數。

  2、 通過實際計算,進一步知道平均數這個統計量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平均數應用題的基本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學生擇優意識的培養。

  教學準備課件、卡片、作業紙。

  教學板塊教與學的預設(師生活動)設計意圖一、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都去過哪些地方?2. 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準備帶全家參加春秋旅行社組織的鹿鳴山風景一日游。

  安排小明去買票,小明來到旅行社售票處,只見窗口寫著:鹿鳴山風景一日游門票價格:甲方案:成人每位120元,小孩每位40元。

  乙方案:團體5人以上每位80元。

  3. 這兩種不同的買票方法你理解嗎?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是小明,準備怎樣買票?二. 引導探索,優化選擇。

  1. 出示例2,引導學生分析兩種方案。

  讓學生回答問題,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先嘗試發表意見,初步知道選擇買票的`方法不同和參加旅游的人數有關。

  教學板塊教與學的預設(師生活動)設計意圖二、引導探索,優化選擇。

  三、鞏固練習,應用規律。

  四、課堂小結,深化提高。

  (1) 成人7位,小孩3位,怎樣購票合算?按甲方案購票平均每位多少元?(2) 成人3位,小孩7位,怎樣購票合算?按甲方案購票平均每位多少元?2.首先,你要明白這兩種方案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團體購票與個人購票)3.怎樣計算甲方案平均每位多少元?4.如果按甲方案購票,下列各種組隊情況平均每人多少元?請大家獨立完成作業紙上的表格一。

  5.怎樣比較兩種方案?6.什么情況下按甲方案買票省錢?(小孩人數多,成人人數少)什么情況下按乙方案買票省錢?(成人人數多,小孩人數少)7.除甲乙兩種方案以外,還有什么另外的方案嗎?三. 鞏固練習,應用規律。

  完成練習紙作業。

  四. 課堂小結,深化提高。

  1. 這堂課我們學了什么?2. 根據給出的優惠措施,買票時一般情況下要考慮哪些因素?(總人數及團體的構成)3. 學了這堂課,你有什么體會?小組合作,分開計算,再把不同方案的計算結果集中在一起,交換檢查,觀察對比,想想各種情況下用哪種方案省錢。

  引導學生得出最合算的方案。

  練一練的題目,先讓學生判斷各種應采用的方案,再計算。

《平均數》教案 篇7

  第一課時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初步了解統計知識是應用廣泛的數學內容 . 2.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 3.當一組數據的數值較大時,會用簡算公式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計算能力 .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 2.滲透數學來源于實踐,反地來又作用于實踐的觀點 .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滲透數學公式的簡單美和結構的嚴謹美,展示了寓深奧于淺顯,寓紛繁于嚴謹的辯證統一的數學美 .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平均數的概念及其計算 . 2.教學難點 :平均數的簡化計算 . 3.教學疑點:平均數簡化公式的應用,a如何選擇 . 4.解決辦法:分清兩個公式,公式②的運用要選擇一個適當的a .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與數據打交道,例如,電視臺每天晚上都要預報第二天當地的最低氣溫與最高氣溫,商店每天都要結算一下當天的營業額,每個班次的飛機都要統計一下乘客的人數等.這些都涉及數據的計算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下面問題.(教師出示幻燈片) 為了從甲乙兩名學生中選拔一人參加射擊比賽,對他們的射擊水平進行了測驗.兩人在相同條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環數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樣比較兩個人的成績?2.應選哪一個人參加射擊比賽? 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組討論解決辦法. 對于這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感到無從下手,部分學生可能想到去比較兩組數據的平均,讓學生動手具體算一下兩組數據的平均數結果它們相等在學生無法解決此問題的情況下,教師說明,這正是本章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寫出課題).這樣做的目的是教師有意創設問題情境、制造懸念,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注意,還能誘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濃厚興趣. (二)整體感知 解決類似上述的問題要用到統計學的知識,統計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數據并據之做出推斷的科學,它以概率論為基礎,著重研究如何根據樣本的性質去推測總體的性質.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統計學的應用非常廣泛,以至于它已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章我們將學習統計學的一些初步知識. (三)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們首先來學習平均數. 1.(出示幻燈片)請同學看下面問題: 某班第一小組一次數學測驗的成績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這個小組的平均成績是多少? 教師引導學生動筆計算,并找一名學生到黑板板演,講完引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求平均數方法,這樣做使學生對平均數的計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認識 . 2.平均數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個數x1、x2、x3、x4…xn ,那么x=( x1+x2+x3+x4+…+xn)/n ① 叫做這n個數的平均數, 讀作“x撥” . 這是在初中數學課本中第一次出現帶有省略號的用字母表示的n個數相加的一般寫法 .學生對此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不太習慣,要向學生強調,采用這種寫法是簡化表示,是為了使問題的討論具有一般性 .教師應通過對公式的剖析,使學生正確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義 . 3.平均數計算公式①的應用 例1  一個地區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氣溫依次是(單位:℃): -6,-5,-7,-6,-4,-5,-7,-8,-7 求它們的平均氣溫 . 讓學生動手計算,以鞏固平均數計算公式(一名學生板演) 教師應強調:①解題格式 .②在統計學里處理的數據包括負數 .③在本章中,如無特殊說明,平均數計算結果保留的位數與原數據相同 .  例2  從一批機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稱得它們的質量如下(單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計算它們的平均質量 .(用投影儀打出)  引導學生兩人一組完成計算,然后一起對答案 .由于數據較大,計算較繁,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答案 .正好為下面提出簡化計算公式作好鋪墊 .  教師提出問題:像例2這樣,數據較大,計算較繁,因而容易出錯,有沒有較為簡便的算法呢?引導學生觀察數據有什么特點?都接近于哪一個數?啟發學生討論,尋找簡便算法 .  學生回答:數據都在200左右波動,可將各數據同時減去200,轉而計算一組數值較小的新數據的平均數,至此讓學生再一次兩人一組用簡便方法計算例2,并與前面計算的結果相比較是否一樣 . 講完例2后,教師指出幾點:常數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讀作“x——撇——撥”;;簡化計算的結果與前面毛算的結果相同 . 通過學生的動手計算,若產生困難或錯誤,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對公式②的推導更容易接受 . 3.推導公式② 一般地,當一組數據 的各個數值較大時,可將各數據同時減去一個適當的常數a,得到x1▎=x1-a, x2▎=x2-a, x3▎=x3-a, ┅xn▎=xn-a,那么x▎=x-a ② 為了加深學生對公式②的認識,再讓學生指出例2的平均質量各是什么?(學生回答) 課堂練習: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總結、擴展 知識小結:1.統計學是一門與數據打交道的學問,應用十分廣泛 .本章將要學習的是統計學的初步知識 . 2.求n個數據的平均數的公式① . 3.平均數的簡化計算公式② .這個公式很重要,要學會運用 . 方法小結:通過本節課我們學到了示一組數據平均數的方法 .當數據比較小時,可用公式①直接計算 .當數據比較大,而且都在某一個數左右波動時,可選用公式②進行計算 . 八、布置作業  教材P153中1、2、3、4 .     

《平均數》教案 篇8

  一、 復習鋪墊,導入新課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關小動物壽命的數據,并制作成了下面這張統計表。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出示動物壽命統計表:

  小貓老鼠大象烏龜

  壽命/年6251152 提問: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發現了什么?(烏龜的壽命最長,老鼠的壽命最短。)

  談話:借助統計,我們常常能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和規律。今天我們繼續研究統計。(板書:統計)

  【說明:利用動物壽命統計表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復習相關舊知,導入新課,自然貼切,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的場景。

  談話:三年級第一小組的男、女生在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這兩張統計圖分別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個數。

  2. 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

  ①提問:從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結合學生的想法,相機進行引導。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為比較總數預設)

  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個數,誰來介紹女生沒人套中的個數。

  ②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你有什么方法?

  和你的同桌說說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準一些,因為套中的最多的是吳燕。

  追問:那套中的個數最少是男生還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

  ③追問:這種想法的可取之處是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這樣比公平嗎?因為參與套圈的人數不相等,比較總數,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辦呢?

  想法三:分別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哪個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多,哪個隊就套得準。(比平均數)。

  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試一試。

  【說明:富有啟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數據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并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并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4. 理解平均數。

  ④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嗎?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統計圖,先在小組里討論怎樣找出每個隊的平均成績,再試一試。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又多又好。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數。

  ⑤引入:男生中誰套中得最多?誰套中得最少?根據這個信息,你有什么好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

  可以把張明套中的一個移給李小剛,另一個移給陳曉燕。——移多補少

  反饋時,學生邊講解移多補少的過程,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

  ⑥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引導列式:6 + 9 + 7 + 6 = 28(個)⑦28表示什么?

  28 ÷ 4 = 7(個)⑧7表示什么意思?(圖中的紅色線條就表示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數)

  ⑨你能看出,7比誰套中的個數多?比誰套中的個數少?

  小結:平均數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

  【說明: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于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⑩提問:根據你的發現,誰能猜一猜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一定在什么范圍之內?(在5~9之間)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驗證?

  ⑾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你是怎樣知道的?請你獨立完成在書上。10+4+7+5+4=30(個)

  30÷5=6(個)

  ⑿說說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女生有5人,要用5人的總數平均分成5份)

  ⒀現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個圈,是不是女生每人都套中6個呢?為什么?

  仔細觀察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得出結論:平均數代表的是一個整體水平。

  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

  ⒁在解決男生、女生平均套中多少個圈這兩個問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⑴求平均數的方法,得出數量關系。(板書:總數÷份數=平均數)

  ⑵平均數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大。

  ⑶平均數都是代表了一個整體的水平。

  不同:總數不同,人數不同,平均數也不同。

《平均數》教案 篇9

  第一步:引入新課:

  在某次數學測試后,你想了解自己與班級平均成績的比較,你先想了解該次數學成績什么量呢?(引入課題)

  第二步:講授新課: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學一次數學測試的成績,各小組討論如何求出它們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組:X==91(分)

  甲小組做得對嗎?有不同求法嗎?

  乙小組:

  乙小組的做法可以嗎?還有不同求法嗎?

  丙小組:先取一個數90做為基準a,則每個數分別與90的差為: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組數的平均數X’=1

  所以原數組的平均數為X=X’+90=91

  想一想,丙小組的計算對嗎?

  2、議一議:問:求平均數有哪幾種方法?

  ①平均數:一般地,如果有n個數x1,x2,……,xn,那么,叫做這n個數的.平均數,讀作“x拔”。

  ②加權平均數:如果n個數中,x1出現f1次,x2出現f2次,……,xk出現fk次,(這里f1+f2+……+fk=n),那么,根據平均數的定義,這n個數的平均數可以表示為 這樣求得的平均數叫做加權平均數,其中f1,f2,……,fk叫做權。

  ③利用基準求平均數X=X’+a

  問:以上幾種求法各有什么特點呢?

  公式(1)適用于數據較小,且較分散。

  公式(2)適用于出現較多重復數據。

  公式(3)適用于數據較為接近于某一數據。

《平均數》教案 篇10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能力目標:理解平均數在統計上的意義。

  3、情感目標: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難點: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上周的作業,有三位同學做得最好,今天老師帶來些鉛筆想獎勵給他們。大家看統計圖,哪三位做得最好,分別獲得了幾支鉛筆?(葉雨7支、葉茹5支、李新3支)(課件展示)

  師:你們覺得這樣分公平嗎?怎樣才能公平?

  學生討論,指名匯報。

  (把葉雨的7支拿2支給李新,這樣每人都是5支。課件展示)

  很好。誰能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移多補少法”。板書)

  (先把三個人的鉛筆全合起來有15支,再平均分給這3個人,這樣每個人都是5支。)

  這種方法也很好!我們也給它取個名字。(“先合再分”板書)。

  剛才我們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這三個人鉛筆的支數從不等變成相等,都是5。

  教師指出:這里的“5”就是“7、5、3”這三個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能簡單的說一說什么是平均數嗎?(學生思考或者討論,教師在聽取匯報后總結。)

  幾個大小不等的數,通過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們成為幾個相等的數,這個相等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師:說到平均數,同學們能聯想到我們以前學的哪個數學概念。(平均分)是呀,平均數是5,那么他們每人的鉛筆支數應該都是5,是這樣嗎?(質疑,區分平均數和平均分)

  師:難道,老師真的不公正嗎?他們的鉛筆到底要不要重新平均分配呢?告訴你們,不能。這樣做是因為葉雨書寫最干凈,而且明顯進步,而李新最近書寫有些下降了。同學們覺得老師做得公平嗎?剛才的平均數只是一個反映今天獎品發放總體情況的數,不是真的把獎品平均分了。

  同學們在生活中還聽到過哪些平均數?說一說。(見課件)

  看來平均數的用處還真大,同學們要好好學習喲!

  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

  同學們,上個月我們班每個同學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很多小紅星。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的統計結果。

  其中,葉雨的個數最多,我宣布第二小組為優勝組,你們同意嗎?

  生1:不同意,她一個人怎能代表全組,就算葉雨最多,可是張新才8個。

  師:那你們說怎么比呢?

  生2:可以把每個組的個數加起來,看哪個組的個數最多,哪個組就好。

  生3:可第一小組比第二小組少了一個人呀!怎么能比?

  同學們認為怎樣比最合適呢?(平均數)

  對,把幾個大小不等的數,通過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們成為幾個相等的數,也就是把兩個小組的平均數分別求出來再比較。(大家領悟到比較平均數最公平,從而認識平均數在統計中的用處。)

  下面,我們就各顯神通,先求出第一小組的平均數吧!

  小組討論、匯報。

  (將葉茹多的兩個分給吳玉,劉超多的一個分給李新,這樣,她們每個人都得到了12個,也就是第一小組的平均數是12個。)

  不錯,方法很簡潔,他用的什么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嗎?

  (先求出四個人的總個數,再求出平均每人的個數。)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來,大家都非常聰明,第二小組的平均個數會求嗎?

  你們覺得這時我們求平均數用哪種方法比較合適?為什么?

  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為什么這里求得的總數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先合再分法)

  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人數少,差距小,用移多補少法比較簡單;人數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較簡單。

  我們看,第一小組的平均數是12,可是14、11、13、10這幾個數里,沒有一個是12的,它們有的比12大,有的比12小;第二小組的平均數是11,可是15、12、8、11、9這幾個數里面也只有一個11,并不是每一個數都是11,它們有的比11大,有的比11小。所以說平均數反映的是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平均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

  1、周末,媽媽買了許多糖果,分給哥哥6顆,妹妹4顆,你對媽媽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辦法讓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樣多?是多少?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

  二、學習計算平均數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6、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鞏固訓練

  1、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2、根據統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數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布置作業:

  練習十一1、2、3

《平均數》教案 篇12

  教學理念

  在學習中培養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講解、自己動手、自己小結的思想,培養他們主動的學習意識和創造精神,平均數的綜合運用。

  預設目標

  1、 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均數應用題的基本數量關系,能正確求某一種相關數量的平均數。

  2、 通過實際計算,進一步知道平均數這個統計量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平均數應用題的基本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學生擇優意識的培養。

  教學準備

  課件、卡片、作業紙。

  教學板塊

  教與學的預設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都去過哪些地方?

  2. 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準備帶全家參加春秋旅行社組織的鹿鳴山風景一日游。安排小明去買票,小明來到旅行社售票處,只見窗口寫著:

  鹿鳴山風景一日游門票價格:

  甲方案:成人每位120元,小孩每位40元。

  乙方案:團體5人以上每位80元。

  3. 這兩種不同的買票方法你理解嗎?你是怎么理解的?

  如果你是小明,準備怎樣買票?

  二. 引導探索,優化選擇。

  1. 出示例2,引導學生分析兩種方案。

  讓學生回答問題,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先嘗試發表意見,初步知道選擇買票的方法不同和參加旅游的人數有關。

  (1) 成人7位,小孩3位,怎樣購票合算?按甲方案購票平均每位多少元?

  (2) 成人3位,小孩7位,怎樣購票合算?按甲方案購票平均每位多少元?

  2.首先,你要明白這兩種方案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團體購票與個人購票)

  3.怎樣計算甲方案平均每位多少元?

  4.如果按甲方案購票,下列各種組隊情況平均每人多少元?

  請大家獨立完成作業紙上的表格一。

  5.怎樣比較兩種方案?

  6.什么情況下按甲方案買票省錢?(小孩人數多,成人人數少)

  什么情況下按乙方案買票省錢?(成人人數多,小孩人數少)

  7.除甲乙兩種方案以外,還有什么另外的方案嗎?

  三. 鞏固練習,應用規律。

  完成練習紙作業。

  四. 課堂小結,深化提高。

  1. 這堂課我們學了什么?

  2. 根據給出的優惠措施,買票時一般情況下要考慮哪些因素?(總人數及團體的構成)

  3. 學了這堂課,你有什么體會?

  小組合作,分開計算,再把不同方案的計算結果集中在一起,交換檢查,觀察對比,想想各種情況下用哪種方案省錢。

  引導學生得出最合算的方案。

  練一練的題目,先讓學生判斷各種應采用的方案,再計算。

《平均數》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2、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鞏固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2、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二、創設問題情景,引導探究。

  1、六一節,老師帶了許多糖果想送給大家吃,老師給奮飛組6人共分36塊,給前進組8人共分了40塊,給藍天組5人共35塊,你們認為哪一組的.同學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決?

  (1)組織交流解決的方法。

  (2)小結:象這種情況下,每組的人數不一樣,不能直接拿總數來比較,而是要求出每組同學的平均數來比較。

  2、出示情景圖,告訴同學穿蘭色衣服的是開心隊,穿黃色衣服的是歡樂隊,引導學生觀察后猜一猜:你認為哪一隊的身高高?并說說理由。

  3、出示統計表,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數據,根據統計表估一估,歡樂隊和開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并說說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另一個求開心隊平均身高,后比較哪一隊高?

  5、組織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6、組織討論:從剛才的這件事,你有什么發現,并小結: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三、拓展與應用

  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要通過求平均數來解決一些問題。

  四、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問題需要幫助的嗎?

  五、作業練習十一4、5

  教學反思

《平均數》教案 篇14

  學習內容:

  練習十一13題,教材42頁例1

  學習目標:

  1、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知道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

  3、會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學習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學習難點:

  正確計算平均數

  學習準備:

  課件,小黑板,統計表

  學習流程:

  一、導入

  拿8枝鉛筆,指4名同學,要平均分怎樣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樣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數

  二、學習交流

  1、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泉水瓶統計圖

  (1)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們四人怎樣分才能一樣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個?

  2、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1)指名展示

  (2)這種方法叫什么?

  點撥:移多補少

  3、要求平均數,還可以怎樣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辦?

  524=

  4、歸納

  要求平均數,可以先求出( )數,再平均分幾份

  5、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6、算出各小組的平均體重,說說你們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說清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四、達標測評

  1、練習十一第2題

  (1)什么是最高溫度?什么是最低溫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寫統計表:本周溫度記錄

  (4)計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

  (5)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2、測量小組跳遠成績,求平均數

  五、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平均數》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2.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意義的理解。

  3.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教師重點和難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談話引入:(出示幻燈教師家的書櫥)現在我的書架上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

  (1)學生思考,想象移的過程。

  (2)教師操作并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么數?

  (3)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按要求疊圓片,第一排疊2個,第二排疊7個;第三排疊3個。

  師:看著面前的圓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我想使每排的圓片同樣多?

  師:是個好問題!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圓片同樣多。先動手活動,再互相說說法。

  小組活動討論。

  匯報交流。

  生1:我們先從7個里拿出1個給3個,再從7個里拿出2個給2個,這樣每排的圓片就同樣多了。

  生2:我們是以最少的一排2為標準。從7個里拿出5個,再從3個里拿出5個,然后把這6個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個,和原來2個合起來,每排都是4個,也同樣多。

  師:不管怎樣移,我們都是把個數多的移給個數少的

  請你想一想:在剛才移動過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規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不相等 相等

  小結:像這樣,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幾個不相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變得同樣多,同樣多的那個數就是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2.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才同學們用各種方法示出了平均數,請你選擇最喜歡的方法,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數是多少?)

  生1:我是這樣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數是5,我在加的時候還用了湊十法。

  生2:我是從7拿出2給3;6拿出1給4,通過移多補少得出7,3,6,4的平均數是5。

  出示幻燈:身高情況

  先估計一下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較一下估計準不準,誰先算好自己上來寫到黑板上。

  生1:我是這樣想的,152拿出3個給146,151拿出2個給147,那么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就是149。

  生2:我是這樣想的,這列數從146到153,里面少148與150,148與150的中間數是149,所以這些平均數是149。

  三、拓展練習

  1.應用一。

  小組活動:拿出準備好的調查表,先用計算器求出平均數,再互相交流看法與觀點。(調查表有小組成員的體重,身高,家里近幾個月的電話費、電費,上周的氣溫情況等)交流反饋。

《平均數》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問題的需要,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數的特點,豐富對平均數統計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2、能運用平均數解釋簡單生活現象,掌握平均數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

  3、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觀察。

  教學重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并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現實價值。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在統計的意義上的理解。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需求

  1、憑直覺體驗平均數的代表性

  師:咱們在美術課上學會了剪各種各樣的窗花,上周有個班舉行了剪五角星的比賽,這次比賽很激烈,你們想知道這次比賽的結果嗎

  生:(齊)想!

  師:那么這節課老師就想把這次比賽的結果給大家說道說道,讓大家幫老師參考參考。到底哪個小組該得冠軍?

  生:(齊)好的

  師:剪紙班分成了四個小組,比賽就在這四個小組進行。首先是1小組,1小組有三個人,我呢就隨便從這三個人中抽出了一個人。瞧,他一分鐘剪了幾個?生:5個。

  師:我用這個人的成績代表1小組1人1分鐘剪紙的一般水平,合不合理?如果你是我,你會同意我這樣做嗎?

  生:我不同意。萬一其他人剪得比他多,那不是不輸了。

  師:呵呵,當時老師就讓其余2個同學也參加了比賽,有趣的事情是他們的比賽成績很有意思

  (師出示后兩次剪紙成績:5個,5個)

  師:還真巧,現在你覺得用幾表示1組1分鐘剪紙的一般水平比較合理了呢?

  生:用5。

  師:為什么這回用5就行了?

  生:因為每個人都是在1分鐘剪了5個,用5來表示他1分鐘投中的個數最合適了。

  2、通過兩組求平均數方法,強化對平均數的概念的理解。

  (第2組)師:說得有理!也就是說他們三個人剪紙剪得一樣多,用5表示他們這1分鐘的剪紙水平很合理。看著大家的剪紙水平產不多,在第二組我就隨便點了一個參加比賽。我們也一起來看看

《平均數》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根據給定信息,會利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2 、會進行數據的收集、加工與整理。

  (二)能力目標:

  1 、初步經歷數據的收集、加工與整理的過程,發展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

  2 、通過對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探索活動,培養學生對探索能力。

  (三)情感目標:在使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探索活動中,鼓勵學生重于探索,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同時通過互相問合作交流,讓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達到共同進步。

  教學重點:

  1 、探索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方法。

  2 、用計算器求平均數。

  3 、從所給條形圖中正確獲取信息,并能進行加工與整理。

  教學難點:會進行數據的收集、加工與整理。

  教學方法:合作探索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前幾節課里我們分別學習了求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在計算過程中,你們體會到有什么困難嗎?(引入)

  二、講授新課:

  1 、探一探:(新6人為小組)

  (1)自己課桌的.寬度,并將各組員的估計結果統計出來(精確" 厘米"= w:st="on">0.1厘米)

  (2)用計算器求出估計結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

  計算器求一組數據平均數的一般步驟是:(以科學計算器為例)

  1 、打開計算器,按鍵進入統計狀態。

  2 、按鍵清除機器中原有統計數據。

  3 、輸入數據;鍵入第一個數據并按,完成第1個數據的輸入,重復上述步驟,直至輸入了所有的數據為止。

  4 、顯示結果

  5 、退出;運算結束后,可按退出統計狀態進入計算狀態;

  也可按來清除所有數據進入下一組數據的統計工作

  大家的做法與以上步驟一致嗎?量一量,與實際是否符合?

  三、例題與練習:

  例1:觀察下圖,利用就算器就算上海東在鯊魚籃球隊隊員的平均年齡

  解:進入統計狀態并清除機器中原有數據后,依次按鍵1 、 6 、 M+ 、 18 、 M+ 、 M+ 、 2 、 1 、 M+ 、 M+ 、 M+ 、 M+ 、 2 、 3 、 M+ 、 M+ 、 M+ 、 2 、 6 、 M+ 、 2 、 9 、 M+ 、 M+ 、 3 、 4 、 M+完成數據的輸入,再按鍵SHIFT 、 1 、 =,則得到結果23.26666667 。

  練習:

  隨堂練習1.2

  四、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利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具體的應用步驟有個五個。大家要熟練掌握計算器的應用,這不僅是數學上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也是其他學科或者生活中應用很廣泛的知識。

  五、作業:

  習題 8.4

《平均數》教案(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除法的驗算》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2、培養解決問題之后進行驗算的習慣,培養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出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一個:32=6,564=14請學生分別根據乘法算式寫出有關的除法...

  • 《小稻秧脫險記》教案(精選14篇)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的大意。 3、理解課文的內容,知道除草劑,噴霧器具有保護稻秧不受雜草侵害的作用,培養學生從小學科學,長大用...

  • 《除法的驗算》教案(精選15篇)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25頁例4.教材分析例4教學除法的驗算,使學生體會驗算的作用。關于除法的驗算,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一個是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一個是有余數的除法驗算。...

  • 《槐鄉的孩子》教學設計(通用13篇)

    【教學目標】1.通過學生自讀、集體交流,感受槐鄉孩子的勤勞與快樂,既而引導學生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部分語言。2.采用學生個體自讀與師生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讀懂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

  • 《槐鄉的孩子》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⑴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槐鄉孩子采槐花勞動的歡愉。掌握生字詞。⑵ 了解槐鄉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學交流讀后的感受。⑶ 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筆陡、奮力、終于、居然、汲取力量”等詞語,體會詞語的表達作用。...

  • 《爬天都峰》教案(通用12篇)

    一、教材分析這是三年級語文上冊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困難,終于爬上了天都峰。...

  • 《識字1》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材分析:本課將介紹公園景物與設施的詞語串起來組成韻語,共四行12個詞語,第一、二、四行最后一個字押a韻,便于學生誦讀。課文配有圖畫,可幫助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公園,展開想象,同時有利于學生將詞語和它表達的事物聯系起來。...

  • 《角的平分線》教案(精選5篇)

    教學目標1、應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識,解釋角平分線的原理.2.會用尺規作一個已知角的平分線.教學重點利用尺規作已知角的平分線.教學難點角的平分線的作圖方法的提煉.教學過程Ⅰ.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問題1:三角形中有哪些重要線段.問題2:你能...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级黄色毛片在放 | 日韩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乱亚洲乱妇20p 久久系列 | 丰满人妻被公侵犯日本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日韩av | 91看片污| 欧美日韩国产一中文字不卡 | 日本精品在线播放 | 国产三男一女免费视频观看 | 成人在线视频国产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大地资源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一级毛片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大片在线看 | 欧美乱偷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 | 嫩草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特黄大片aaaaa毛片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久动漫小说 | 熟女熟妇人妻在线视频 | 少妇人妻88久久中文字幕 | 黄色在线视屏 | 麻豆影片 | www.操操操.com | 欧美精品国产 |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视频区小说区图片区 | 91亚洲福利 | 内地老太婆内射内地小矮人内射 | 久久久久有精品国产麻豆 | av免费av| 美女一级片视频 | 亚洲精品无码成案A片在线 综合久久91 | 国产农村寡妇一级毛片 | 国产明星裸体无码XXXX视频 | 提莫影院AV毛片入口 | 亚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视频免费下 | 欧美性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