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4篇)
2023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遠客部分,我問學生:為什么把前來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學生的回答就多種多樣,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踴躍發言。接下來的問題是:蒙古族人民見到原來的客人,為什么不下馬交談,而是立刻撥轉馬頭?學生們同樣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我與學生共同評價,教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想象,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1、《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淳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脈絡清晰,銜接緊湊,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淳樸簡練,生動感人;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對草原的贊美之情。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
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課前,我收集了許多優美的草原圖片和音樂,為上好這一節課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首先出示準備好的圖片和音樂,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在音樂的伴奏下,我范讀了全篇文章,學生還沒有接觸課文,便被草原的美麗風光吸引住了,從而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很好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接著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讀,自讀、指名讀、賽讀等朗讀形式,走進課文,理解課文。學生們讀得繪聲繪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綠遼闊的特點。
2、然后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體會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哪個詞?(生答: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這一設計,讓學生圍繞中心問題展開學習,便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3、在進行“夕陽話別”教學環節時,我創設蒙古包外依依惜別的情境:找同學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鄉。設計了一道拓展練習題:此時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會說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會說些什么?這些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是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這一教學環節,使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升華。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啟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充分發揮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抓住“明朗”一詞,讓學生再去找出具體表現出明朗的一些句子來品讀,然后讓學生讀出“我”贊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學生通過朗讀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贊美草原。
三、不足之處
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還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得不夠,使學生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地鍛煉;2、老師的評價語過于單一,應具有針對性;3、不能夠兼顧全班學生,對于學困生還需多關注。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人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走進文本。然后圍繞中心問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最后,創設一個夕陽話別時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
2023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童話學生相當熟悉,都知道里面的故事情節。按老傳統講解固然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怎么辦?發揮學生主體性探究不太知的深層點的東西,學生的興趣就又來了。
簡略導入課文學習,師直接說出學習任務,這篇課文的內容大家都非常熟悉,今天我們就在熟悉的基礎上探究一些不太知的東西,想試一試嗎?先來探究小女孩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擦燃一根根火柴的?在交流朗讀中初步體會當時社會的無情,不合理。沒有人來關心小女孩,沒有人來同情她,小女孩只有擦燃一根又一根火柴在幻想里、在童話里找到自己的溫暖、快樂、幸福的生活。這一次次擦燃的火柴出現的幻想可以前后顛倒嗎?這一探究弄清了童話故事的發展順序。多么美好的童話啊,可現實中呢?小女孩死了,死在大年夜里,依然沒有人同情她,多么可憐啊!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學生特別激動氣憤,冷漠、無情、不公平、不合理一個個詞從他們純真的心里說出,這一個個詞直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小女孩,小女孩回到我們身邊吧,我們會給你幸福和快樂的。鏈接詩歌《你別問,這是為什么》,朗讀談體會,你會怎樣對待小女孩?
一顆純真的心靈觸摸著純真的童話,認識那個社會不合理,更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也激發學生美好的心靈,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2023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一、正確處理好預設和生成
語文教學一定要有目標,依據是課程標準,是每個學生要達到的底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同時要用活的眼光看學生,靈活的駕馭課堂,藝術的體現教學目標的落實。
教學手段的實施是為了教學目標的實現,背離了這一點,一節課是不成功的,于是我設定了“通過人物對話和戰爭場面感知鄭成功這個人物形象。”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的設計更為科學。通過朗讀了解兩軍作戰的情景,抓住重點詞語,想象作戰的激烈和艱難,感受鄭軍官兵的機智英勇,從而感知人物形象。為了能夠靈活的駕馭課堂,我做到每字每句分析透,設想學生會談什么問題,站在更高的點審視這篇文章,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特點
語文教學必須突現語文課程特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這是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怎樣融合怎樣實施呢?在此,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語文學科的根本特點是工具性,這是任何學科所沒有的。對于這一特點,我們決不能含糊,要作為第一任務來完成,要把思想教育蘊涵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決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品課。
《課標》中對小學高年級段的閱讀要求明確了標點、詞語、句子、篇章布局、表達方式的訓練。教材則緊緊圍繞著《課標》,精心設計每課的課后習題,我們要在備課中要潛心鉆研課后題,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訓練要點,在實際教學中落實。抓住了這個航標,何愁課堂教學不有效?以本課為例,課后題4就是針對本文的結構特點設計的練習題,這是同單元其它課文沒有的,為此,我突出了結構的學習。在教案的結構設計上,我以文章的最后一節帶動全文的學習;在感知人物形象上,我抓住文章重點章節讓學生理解體會。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
2023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用心靈去傾聽》是一篇贊美人與人之間美好心靈的文章。但怎樣讓學生體會出這種美好?實屬不易。文章只寫了我和蘇珊之間交往的幾件小事,而且并不怎么的明顯。所以剛翻開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找不到邊際。
經過幾為老師的討論,發現可以圍繞課文的第17、18兩個段落來展開,一方面蘇珊所做的一切對我多么重要,一切包括那些事情,重要有體現在那里。另一方面我的電話使蘇珊感受到了做母親的幸福。這個幸福又體現在那里?但大家此時又產生了不同意見,文章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蘇珊對我的美好心靈,而“我”的只是其次的。有沒有必要把他也重點拿出來分析。但我覺的,其實文章的心靈交流應該是相互,不僅僅是蘇珊對我的幫助,我的也顯的很重要。要讓學生明白:你愛別人,別人就會愛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就會幫助你;你待人情同手足,別人就回待你親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