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精選9篇)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把學生放在和教師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師生關系,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在閱讀的全程中去理解和體驗,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在教學《晏子使楚》這一課時,根據本課的特點,力圖運用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學習方式的策略來激發課堂活力,使本課教學的課堂最終成為師生、生生彰顯活力的理想課堂,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以下幾點比較成功:
一、課堂的導入有趣又緊扣主題
在“談話激趣,導入課題”環節,我先用課件給學生展示德國很著名的大詩人歌德語言巧妙使自己贏得主動的故事,讓學生受到語言巧妙的故事的感染,就會極大地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再親切地向學生描述:“今天讓我們走近一位很善于表達的人,看看他是怎么說話的?從中體會他語言表達的藝術,感悟他在語言表達中透出的智慧。他就是春秋末期齊國的大夫晏子。讓我們來跟他打聲招呼,并寫一寫他的名字。他原名叫晏嬰,在這里為什么稱他為晏子呢?說起晏子,誰知道他的一些故事?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同學們可以去看《晏子春秋》。在這節課,我們走進他的一個故事,叫《晏子使楚》。想不想馬上走進這個故事?”這樣,很自然地滲透了情感熏陶,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讓學生一下子知道晏子這個名字,會寫、會讀好這個名字,并在心里留下晏子很善于表達、在語言表達中透出智慧這個印象。
二、課文的品讀自主又步步深入
在學生了解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沒想到每次都被晏子巧妙回擊,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之后,我進一步引導:“晏子是怎樣巧妙回擊的呢?同學們從三個故事中任選一個你喜歡的,找出晏子的話,放開聲音讀一讀,想一想晏子的話到底有什么樣的威力,能化楚王對他的侮辱為尊重呢?”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個環節讓學生從三個故事中任選一個喜歡的來自主探究,就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學生自主探究后我就組織他們進行步步深入地品、讀。
1、第一個故事——“你認為晏子的話妙在哪里?”“你能用朗讀演繹出這種妙嗎?”
在屏幕上出示:“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1)讓學生講一講:晏子的這段話是什么意思?
。2)你認為晏子這話妙在哪里?
。3)透過晏子說的這句話,你體會到晏子是個什么樣的人?
。4)你能把你感悟到的讀出來嗎?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呢?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晏子說的這句話。
。5)教師引讀:
現在你就是晏子,你已經來到了城門外,看到了這樣的情景,知道楚王是要故意侮辱你,你很生氣,你會說——(指名讀晏子的話)
現在你就是晏子,你已經來到了城門外,看到了這樣的情景,知道楚王是要故意侮辱你,你很生氣,但是你想到自己是齊國派往楚國的使節,要維護使節的形象、要維護齊國的尊嚴,自己得不卑不亢、綿里藏針,你會說——(指名讀晏子的話)
現在你們就是晏子,你們已經來到了城門外,看到了這樣的情景,你們會說——(一起入情入境地讀晏子的話)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積累語感,在讀中感悟。第一個故事的品讀,就是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地入情入境、設身處地反復讀,讀出不同的感悟,讀出不同的語感。
2、第二個故事、第三個故事
這兩個故事的品讀過程大體同上。總之是讓學生反復地讀讀——深入地思考——有所發現——充分交流——體會巧妙——有感情地讀——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學生的學習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新課程倡導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再度有效整合。
三、課后的拓展扎實又一脈生成
品讀完文中的三個故事后,學生意猶未盡。我進一步安排:
晏子如此能言善辯、熱愛國家,真讓我們敬佩!請同學們再欣賞一段晏子的故事:(大屏幕出示)
齊景公特別喜歡鳥。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鳥,就派一個叫燭鄒的人專門負責養這只鳥?墒菐滋旌,那只鳥飛了。齊景公氣壞了,要親手殺死燭鄒。晏子站在一旁請求說:“是不是先讓我宣布燭鄒的罪狀,然后您再殺了他,讓他死得明白!饼R景公答應了。
晏子板著臉,嚴厲地對被捆綁起來的燭鄒說:“你犯了死罪,罪狀有三條:大王叫你養鳥,你不留心讓鳥飛了,這是第一條。使國君為一只鳥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這件事如果讓其他諸侯知道了,都會認為我們的國君只看重鳥而輕視人的性命,從而看不起我們,這是第三條。所以現在要殺死你!闭f完,晏子回身對齊景公說:“請您動手吧!
聽了晏子的一番話,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聲,說:“算了,把他放了吧。”接著,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說:“若不是您的開導,我險些犯了大錯誤呀!”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故事,你覺得哪些地方體現出晏子能言善辯、熱愛國家?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晏子的形象在我們心中立起來了,讓我們來夸夸晏子吧,你會怎么夸呢?拿起筆來寫一寫,寫完后給大家展示。
同學們奮筆疾書,然后一吐為快、各抒已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讓我們來夸夸晏子吧,你會怎么夸呢?”這個環節,讓學生把從文本及拓展故事中體會、體驗到的東西外化為自己的語言文字,既有效地學習語言、發展語言,又受到晏子能言善辯、熱愛國家的情感熏陶,“工具”“人文”兼顧,使課堂學習又掀起一個高潮。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2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好認輸。
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得較好的是:
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里,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發揮創造能力。師生的關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袄首x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成雨,張袂成陰,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后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不足之處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高,老師的“導”多了點,學生主動提問,進行質疑,發表見解的機會少了點。教師的提問不夠簡煉。我們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3
《晏子使楚》是五年級第三單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單元教材的其中一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讀書感受精妙語言的魅力,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40分鐘的執教如何體現故事的完整性。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起因、經過、結果,文章渾然一體,而且經過部分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針鋒相對反駁也是環環相扣。備課時我把了解課文結構與第一個故事的內容作為第一個課時,我在針對關鍵的“第一次針鋒相對”的設計時,自我感覺考慮得很到位:一、設計問題適中,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學思路清楚。二、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齊國,晏子反駁楚王是為了維護齊國的尊嚴。三、能抓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通過學生讀、找、劃、再讀,思考句子含著的意思。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一堂好課應上得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這是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具體體現。課堂上學生思維積極,參與熱情,學生學得比較主動,發言也非常踴躍。有幾位同學的表現在我的預料之外。如班上的吳開翼同學平常的語文水平一般,在課堂上體會晏子第一句話的妙處時,思考非常深入,表達也非常完整;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也很勇敢地亮出了自己,上完課還有很多同學興致勃勃地討論課文的內容。
只可惜,一節課下來,發現自己上課時有點拖沓,隨意,以至于后來為了趕時間,這一重要環節只能匆匆過場,如蜻蜓點水,不夠扎實。在下午寫字課堂上,我把剩余的內容補上了,課堂上學生意氣風發,積極踴躍參與學習,晏子的言外之意很好地體會出來了,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訓練邏輯思維,只嘆:精彩不在課堂上。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由于本人教態缺乏嚴謹性,缺少平時的自我提高,嚴格要求,以至于留有遺憾!芭_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平時不下苦功,關鍵時如何獨當一面?路漫漫其修遠,我要堅持!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4
同學們,《晏子使楚》這個小故事選自于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晏子春秋》,這本書共記錄了晏子的215個小故事,你們還想了解其它的故事嗎?請去看《晏子春秋》。
授課結束后,我回顧整節課,我只是匆匆走過墻,雖然學生對“晏子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怎樣進行了精彩的反駁”的語句很快能找出來,但是在設計上,我一節課安排的內容太多,導致時間過緊,不能很好地讓學生反復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對話,沒有注重到本文在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人物對話塑造形象。所以在突破難點“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之處在哪?你認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點上學生還是比較模糊。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必須要讓學生養成多讀,多思的習慣,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教師以讀代講,學生讀中感悟。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5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出使楚國,國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全文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其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怎樣侮辱晏子,再寫晏子怎樣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能認輸。
。1)初讀。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事,寫了幾個回合有些不大好懂又很新春關鍵的詞語讓學生查字典。
。2)再讀。我讓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啟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進行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邊讀邊思考:晏子和楚王之間幾次智斗?晏子是怎樣應對的?你認為晏子是個什么樣的人?
。3)小組交流問題。學生通過思考、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4)匯報。我進行指導。尤其是針對人物的表情、神態、語言、心里活動等。如楚王的三次笑,每一次都有他特定的含意第一次笑是極盡輕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沒有把晏子放在眼里;第二次是面對晏子不動聲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擊,他無言以對,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第三次笑是態度上并不尖銳,實際上是笑里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認輸,又想出了新花樣,這種笑居心更加險惡。這樣更能讓學生體會人表情、神態描寫的重要性。
2、角色表演,走進人物。
同學們熱情高漲,都想一顯身手。
遺憾:其實,這一次的表演照比前幾次有的小組已大有進步了。但是總是不盡如人意,想想誰天生就是演員呢?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6
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兩點: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本課故事性很強,所以本課的設計理念定位在讓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以讀促悟,以悟促演,走進文本,潛心會文。教師課前激趣,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朗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并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這時教師只需要做好“導演”這個角色,合理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表演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因對文字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所以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就提高了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二、巧設環節,積累豐富的語言。
在學習第二個小故事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們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成雨,張袂成陰,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后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靈活的教法、學法設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在感受文本中人物智慧的同時,學生的智慧也在悄悄點燃,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提高。
不足之處在于淡化了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蛾套邮钩愤@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首尾照應,行文緊湊,結構嚴謹,教學中應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在了解課文內容時,請學生按順序來講講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很不錯的選擇,這對于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很有幫助。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7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好認輸。
在教學這節課之后,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由于本篇課文故事性強,讀來使人很受感染。在今天的課堂上,我選取有利時機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讀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導學生讀書不夠,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第二,在教學中,沒有放手讓學生去閱讀,讀中深刻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思想,進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人物是內心世界,學習作者對人物個性化的描寫。
第三,由于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如果讓每個學生先在小組內展示一下,再評選出優秀向全班展示匯報,這樣會更體現出教學中的民主。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第四,由于課堂時控觀念不強,因而對于課文的延伸沒來及展現,讓學生的小練筆,以及課本劇的表演都只能當做課后的作業,讓學生課后完成,這是最遺憾的地方。
總之,反思這節課,今后我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并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8
今天,我引領學生學習了《晏子使楚》這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侮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宴。但他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了超凡脫俗的爭辯,不但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反而將了楚王一軍,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晏子作為一個使者,是怎樣反駁,換回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從而體會晏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能言善辯的人。
本課為第二課時,重點研讀三個故事中體現的晏子語言的精妙之處。教學設計采用的是先攏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議的方式,意圖從教學設計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學研讀重點,即體會晏子語言的高妙之處。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課文先找出三次交鋒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內容及結果,突出楚王的驕橫、傲慢、陰險,并讓學生提前看到就是這樣一個咄咄逼人的楚王,卻在晏子面前一敗涂地。究竟為什么,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懸念,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把焦點對準了晏子的言行。在進一步深入的閱讀理解中,學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機智體現,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因學生有些回答沒達到預期效果,我在引導這方面顯得有些過急,導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沒達到預期的精彩。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老師不要牽的過多,要放開學生的學習空間,加強對課堂和學生的調控能力。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9
結合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教學中我在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和晏子與楚王的三次斗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晏子的語言巧妙之處。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在讀讀、畫畫、議議中完成學習目標,達到學習目的,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感受了語言的魅力。
(一)緊扣記敘文的文體特點,強化文體知識。
本課教學中我緊扣記敘文的文體特點,強化文體知識。首先利用知識樹帶領學生理清整篇課文的脈絡,緊接著讓學生明確楚王和晏子的三次斗智內容。分別是“進城門”“初見時”“酒席上”。因全文是由三個小故事組成的,所以每一個小故事都有起因、經過、結果;都有時間、地點、人物。因此學生在學習中能根據知識樹自然而然地總結出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二)先扶后放,引導學生由會學到學會。
課堂伊始,我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本節課學習目標,讓“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從一上課便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小故事,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方法。首先,理清事件發展的脈絡。然后,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等體會人物品格。教學中我做到先扶后放,在全班學習第一個斗智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學習后兩次斗智,使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并在自主、合作學習中主動學會了后面的內容。
在本節課教學之中我能夠以學生的學為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總結學法,由不會到學會。并通過動手動腦地學習,既學到了語文知識,又達到了邏輯思維訓練的目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可謂一舉三得。
(三)理清文章層次,注重語言的積累。
知識樹的運用讓學生由了解本單元入手到理清本課脈絡再到理清事件脈絡,從而感悟到作者的寫法。教學設計采用的是先攏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議的方式,突出本課的教學研讀重點,即體會晏子語言的高妙之處,把焦點對準了晏子的言行。在進一步深入的閱讀理解中,學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機智,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因為,語言材料積累的多寡,是語文素養高下的重要指標。
在課堂上我巧妙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當學生根據書中的描寫主動積累成語時,我不失時機地為學生補充成語“張袂成陰”并及時地說:“把這三個成語趕緊寫下來,看誰一邊寫一邊記在心里!边@樣一來,使學生積累的語言進一步內化,并在運用中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總之,在整個備課過程中,由于對教案反復修改,反復推敲,因而對新課程標準領會得也更加深刻。對我校的教改實踐中,通過知識樹的運用把握更加清楚,并在課堂上做到人人清、堂堂清,這是我感觸頗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