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精選4篇)
大班語言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篇1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組課文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閱讀外國名著,了解不同國家多樣的文化”,緊扣這一主題,要求學生閱讀時要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關心人物的命運。有條件的,還可以再找一些外國名著讀一讀。
在這個大目標的指引下,從上周二開始,我就在著手設計《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課時。上過課的老師都知道,所有精讀課文的第一課時容易上,也不容易上。說它好上,理由無非是幾個生字詞的教學,指導幾個關鍵字的書寫,外加疏通文章的脈絡就大功告成了?墒钦且驗檫@幾個最簡單的教學步驟卻讓我為難了,以致于好幾天我都在思量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我的教學過程從字到詞,從詞到句,從句到章水到渠成呢?看來呀!這是個費腦筋的問題,也是不容易上好的實質所在。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開始從各類優質課視頻上找答案,這還得感謝縣教研室黃主任對我的栽培與信賴,讓我拿了一大摞優秀的教學視頻回家觀摩,這可讓我高興了好久。我先是找到了黃主任推薦我看的兩堂精品課,分別是上海浦東開發區實驗小學朱煜老師的《綠毛龜》,重慶巴蜀小學馮櫟鈞老師的《給予樹》!毒G毛龜》這課的視頻,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三次,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獲。朱老師僅從三個詞語:姿態高雅、樣子可愛、通靈之性,就讓學生讀懂了文章的主要內容,讀出了對綠毛龜的喜愛之情,這一點著實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還有朱老師對朗讀的指導,對學生的點評,以及親切自然的教態都是我學習的楷模。其實馮老師的《給予樹》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抓住兩個關鍵詞:并不寬裕和如愿以償,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訓練了學生從句中理解詞語的能力,又教給了學生用關鍵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于是從多次的觀看—實踐,實踐—觀看中,我就悟出了:關鍵詞的重要性。
就這樣,我帶著我的理解和感悟,開始設計《賣火柴的小女孩》。我先是朗誦《你別問,這是為什么》這首詩,奠定全文的感情基礎,然后順理成章的簡介作者、作品,接著是生字詞的教學以及指導幾個難寫的字,最后再把關鍵詞帶入句子中去讀,從讀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關心人物的命運,品味人物的感情。我以為這一切都會如我預料的一般進行,可是我卻忽視了課堂的主人——學生,他們是一群有自己思想見地的人,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所以當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把《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課時上完后,我又反思了很久很久,F結合自己的反思及幾位老師(特別是黃主任)給的建議,簡要談談幾點不足。
一、教學流程太拖沓
這是這節課最大的不足,由于在學生找關鍵詞,再把關鍵詞放進句子中去讀,以及我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導致后面疏通課文主要內容的環節上時間不夠,也就是沒有完成本課時的第二個學習目標:想一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另外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四個句子平均用力,沒有教給學生分清主次的朗讀方法,同時也沒有放手讓學生用第一句學到的方法朗讀剩余句子,導致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枯燥,F在想來,真是得不償失!
二、主題升華不到位
這一課時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學生朗讀,復述故事,從而感受到賣火柴的小女孩凍死在街頭的悲慘命運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心的冷漠。由于在設計的過程中更多的關注字、詞、句的教學,往往忽略了這個大背景,以及編者的意圖,以致于學生學完了第一課時,還不明白老師枉費那么多心機教一些字詞句的作用。
三、缺少“說”的氛圍
新課標強調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也就是說評價一堂課的好壞,主要在于學生是否真正動起來了,會自主去獲取知識了。很顯然,我這堂課的氛圍太過沉悶,學生沒有想說的欲望,更別提學習的興趣了。
當然,這堂課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揚長避短,取其精華,棄去糟粕。這一堂公開課上完了,可是我把它定義為人生的一次走與停,在一路前行的教學生涯中,不忘記停下來反思自己的不足,好讓以后的每一次策馬揚鞭都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當然也不會忘記停下來感謝那些給我鼓勵和信心的人兒,有了你們,我的人生才更幸福!
反思寫完了,只說一句:任重而道遠!
大班語言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篇2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在大年夜,獨自一人在街上賣火柴,但是誰也沒有買她的火柴,最后小女孩點燃火柴,在火柴帶來的幻想中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童話故事,表達了他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幸!币辉~,體會作者虛實結合的表達方式,通過幻象和現實的對比來感悟從小女孩在美麗幻想中對幸福的渴望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執著追求。
課堂導入部分,回顧上節課所學,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小女孩留給你的印象,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從結尾入手,引導學生質疑小女孩死前為什么嘴角還帶著微笑?文中的兩個幸福是什么意思?從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加深對兩個“幸福”的不同理解。接下來,仔細品讀描寫小女孩五次幻想的部分,重點指導理解第一次幻象,通過抓住關鍵詞語,體會在幻象小女孩虛構出的幸福。通過增刪對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刪掉幻想部分之后的表達效果,從而體會童話的特點。再通過幻想和現實的對比,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的幻想是出于對幸福的渴望和追求。
課文學完后,聯系自身讓學生在小女孩身上學會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拓展延伸讀讀《你別問,這是問什么》詩歌,之后寫寫自己想對小女孩說的話。推薦閱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作品,引發讀書興趣。
對于此次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于沒有引導學生徹底的體會到反襯的寫作手法,小女孩通過幻想虛構的幸福更從側面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憐,命運的悲慘。主要在于教師本身對課文的理解沒能更深入一層,只體會到人物表面的可憐。其次,由于對學情不夠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的語言過多,提到問題不夠開闊、發散,沒能引導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課堂沒有十全十美的,我會不斷的反思自己,爭取每次都有新的收獲,新的進步,不斷完善自己。
大班語言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篇3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這個小女孩又冷又餓,在臨死前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種種幻象。這種種幻象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通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學這篇課文,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品讀并理解課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奠定學文的感情基調。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部分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圖片,相機介紹他的背景及創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搜集并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意識。
二、自主朗讀,圖文結合渲染氣氛。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在引導中不僅注重了對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烘托出當時那種凄涼的氛圍,激發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讀,朗讀中感悟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發揮教材的課程功能,依據教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機重組,以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請同學們利用多媒體找出作者安徒生給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一個怎樣的結局,并引導學生自主質疑,使他們帶著疑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使學生明確小女孩看到大火爐、烤鵝、圣誕樹、唯一疼她的奶奶時是幸福的,說明她渴望得到溫暖、食物、快樂與疼愛。而幻想過后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別是她幻想的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學生匯報時,配以多媒體演示加深體會,加強理解。教學中既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他們內心感悟更趨多元化。
四、自由創作,理解再現,升華主題
給學生時間與空間進行創作,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寫散文、寫對話、創編歌曲,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本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教學內容安排過多,使朗讀教學顯得有點蜻蜓點水,不夠深入,有些學生只能淺顯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卻不能由內容想開去。什么是真正的語文課呢?我想,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一種生活的樂趣,能夠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能夠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展,能夠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也算是一種真正的語文課吧。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大班語言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篇4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在這節課中金老師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情感渲染,激起同情
從課文導入開始,金老師就渲染一種情境,從與學生的談話“你們的大年夜是怎么過的?”在學生充分發言后,金老師深情地說:“同學們真幸福!……在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爺爺的筆下,有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卻有家難歸,在寒冷的街頭賣火柴。小女孩有著怎樣的命運”激起了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并迫切想了解課文的內容。在第一段的教學中,金老師緊緊抓住“可憐”一詞,引導學生細細去品味文章,使學生對小女孩“由憐生愛、由愛生悲”,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提升,情感不斷升華,達到人文合一。
二、自讀自悟,體會可憐
依據《課標》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老師交給學生讀書方法,如:在學習1~4自然段,你從哪些句子體會到小女孩“可憐”?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句子,然后仔細讀讀這些句子,并說說自己的體會。從學生的交流匯報中,可以看出,學生能抓住文中句子談自己的體會,老師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相機點撥使學生從寒冷、人情冷漠、無人疼愛等方面,體會到了女孩的可憐這一環節,體現了老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以讀為本,感悟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語文的述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崩蠋熢诮虒W中起到引導作用,在引導學生初讀文本時,首先讓學生快速讀課文,熟悉文本后,讓學生有目的地去自讀自悟。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個人的獨特體驗,根據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來指導朗讀。教學中,金老師采用讓學生談感悟、抓重點詞等多種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達到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讀為本”
四、寫話訓練,升華情感
理解課文后,金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課文第一段寫小女孩賣火柴的,可小女孩是怎樣賣火柴的,作者并沒有詳細地描寫。但我們可以想象到這一整天小女孩會有什么樣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請你根據你的想象把它寫下來。這樣學生就化書本知識為自己語言,學以致用。這一寫話練習,發散性了學生思維,他們深入理解了課文,課文的中心也從而得到了升華。另一方面,通過虛擬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課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值得探討的問題
教師課堂的關注點只集中在了極少數學生的身上,孩子們的素質很高,讀書都能夠讀出情感,如果能夠給更多的學生讀的機會,課堂的參與面會更大,收到的課堂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