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集合(通用2篇)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集合 篇1
《學會看病》這篇略讀課文在這里,主要是對父母之愛不同形式的補充‐‐鼓勵獨立,看似殘忍的愛,背后卻是艱熬和深沉,同時作者是通過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描寫,來表達自己情感的。那么這又正是對這個單元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三個方面的另一個點的補充。
文中也有具體體現:&ldqu;打蔫、一瞬間的觸摸、他幾乎沒有去過醫院、逼問、滾燙的手、搖搖晃晃地走了、打了退燒針&rdqu;這些地方,都表明兒子真的生病了,發燒得必須打針才能退燒,真的從來沒有一個人去過醫院,還有兒子聽媽 媽說&ldqu;你長大了得學會看病&rdqu;的時候大吃一驚和后面的對話,都可以看出兒子真的很依賴媽 媽,從來沒有自己去過醫院。無疑,母親此時讓兒子獨自去看病,冷漠、殘忍。
作為略讀課文,我采取只設置一到兩個關鍵問題,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進行課文研讀,從而更好地學習課文。應該說,他們的自學效果不錯,他們能從文中找出有關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去品味感悟。
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通過幾個學期的摸索,我也得出了一點經驗。小組合作學習應具有可操作,所謂可操作就是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度,既不能讓學生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也不能是學生討論半天仍一無所獲。我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就是圍繞文本提出了一個問題&ldqu;這位母親愛她的兒子嗎?請找出相關句子細細研讀。&rdqu;
小組討論學習,既激發了大家的學習熱情,而且合理安排小組長,更是相當于班上多了12位小老師幫助自己講解課文,督促學生學習。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集合 篇2
我以“教學生學會并且會學”為本,引導學生借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注釋進行學習,再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探究。半堂課后,我發現學生確實老練了許多,他們饒有興趣地和同學探討古文的深層意思,而且搖頭晃腦地朗讀,或是文縐縐地細讀,給你一種返古的感覺。隨著入情入境地流朗讀、品味,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我拋出了本文的.中心問題:楊氏之子的應答妙在何處?有學生馬上輕松地作了解答:楊氏之子也順著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于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
教學完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于今后的教學,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