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拯救你,老師
吶喊一 誰給我們時間
事實上,有很多老師的工作比我所寫的還要瑣碎和繁忙,是什么讓老師連最不應該失去的備課時間都失去了?
老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復性的。拿班主任來說,從學生開學報道這天起,繁忙瑣碎的一學期就開始了。作為教師,備課上課乃是根本,如今,備課這一工作基本上都要靠晚上加班才能完成,當然這種加
工作繁雜可以不在乎,畢竟做了教師這一行。可是沒有時間好好鉆研教材,好好備課,卻是他們最大的惶恐和不安,所以不得不加班。可是,是什么讓老師連最不應該失去的備課時間都失去了?
吶喊二 誰給我們真實
我見過100多頁材料全部造假的,都能順利通過專家鑒定、光榮定級,我還有堅持真實的理由嗎?可每次對著學生純潔的眼睛,我都會為自己深深羞愧。
教育重研究,重積累。但古言過猶不及,如今,這種研究和積累的風氣之盛,已形
問題是,這些材料究竟有多少現實意義呢?連教師座談學生座談都是事先預演好的,不會說話的紙又能反映出什么呢?尤其是說明學校常規和學生情況的材料,大多是老師在領導授意下為配合學校工作自編自造的,根本沒有任何實際參考價值。但是,對調研有用,對領導印象有用,對充實學校檔案柜有用,對加快紙張消費促進紙業發展有用,誰來考慮老師的迷惑和憂慮?誰來體會老
作為基層教師,最關心的就是個人的職稱評定了。可是現在連這項工作也充斥了虛假。我曾經歷過2001年的高級教師職稱評定,材料做了整整一個月,裝滿了一個大檔案袋。我認為我一向非常誠實,而且工作十年來成績也算驕人,恭居學校中層。但一百六十多頁的材料中也有那么十多頁的材料進了水。對此事我可以毫無不安,因為我誠實了也許就會被淘汰。評職稱做材料從來都充斥著大量的虛假,而且已是約定俗成,天經地義,誰老老實實誰就是二愣子,就是成心不求上進,影響學校聲譽。我見過一百多頁材料全部造假的,都能順利通過專家鑒定、光榮定級,我還有堅持真實的理由嗎?可每次對著學生純潔的眼睛,我都會為自己深深羞愧,對這個職業也由熱愛而疑惑再至漸漸失望:我追求的就是這個嗎?我無法回答自己。
吶喊三 誰給我們寧靜
教育是神圣的事業,學校是心靈的凈土。然而,一個又一個教育“運動”卻正在使這種事業受到質疑,使這片凈土出現陰影。
我們相信,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教育改革是正確的、必須的,但經過層層理解后的層層傳達,到了基層教師那兒,這些改革容易變味。就拿前幾年的“減負”來說,最初,不僅學生拍手叫好,老師也是拍手慶幸。學生負擔輕了,老師的負擔當然也相應減輕。而一年之后,隨著學生考試成績或多或少的滑坡,家長的質疑隨之而來,于是減負呼聲弱了,老師負擔又上去了。
近年來,由于“擇校”現象愈演愈熱,學校終于徹底丟棄了減負口號,提出“理直氣壯抓質量”,當然這“質量”毫無疑問著就是指學生的考試成績。這一“理直氣壯”,就是無數孩子的童年被作業 扼殺,就是老師負擔的惡性加重。
再說說如今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邊高喊素質教育,一邊緊抓應試教育”的現象。不僅老師無所適從,連領導們也不能自圓其說,只得自我解嘲地認為素質教育包含應試教育,兩者并無矛盾。可是天天在教室里上課的老師心知肚明,兩者根本水火不容!抓了素質就要付出考試成績滑坡的代價,抓了成績就不可能顧及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然而在方方面面的啟發下,他們也懂得了水來土掩、兵來將擋。明天要來開素質教育現場會了,便把學生作業 本收掉,發給他們各種課外讀物,在墻壁上櫥窗里布置好學生的各種手工手繪手寫作品,關照學生對誰也不許說假期要補課;下周要考試了,學生每天不完成三張試卷別想回家——當然,回家后還有一張試卷要做。
面對這樣的教育“運動”,老師怎么能不疑惑?誰在真正為教育著想?誰在真正為孩子著想?
吶喊四 誰給我們理解
二十多位來自市內各大小學校的教導們吐盡了苦水,居然沒有一位教導能感到工作中的快樂。他們開著玩笑說:“馬路上面黃肌瘦的有兩類人,一類是學生,一類是老師。”
社會往往把國家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教師身上,冠以“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家長則把所有的人生追求和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老師肩上的重擔何止千鈞?干得好是理所當然。一旦稍有差池,責難聲便席卷而來。加上幾次行風建設調查,學校因受亂收費牽連而聲名狼藉,一瞬間老師似乎成了過街老鼠,罵聲四起。而老師的委屈誰能明白?他們也是人,也會力不從心,也會疏忽馬虎,也會犯錯誤。而且,一個工作在一線的老師,哪有權力去制定什么教育政策包括收費政策?而面對現狀,誰愿意給他們理解和寬容?
筆者曾參加過本市中小學教導主任培訓,二十多位來自市內各大小學校的教導們吐盡了苦水,居然沒有一位教導能感到工作中的快樂。“每天早上一睜開眼,就想著肩頭的重任,想著無休無止的工作。”他們開玩笑說:“馬路上面黃肌瘦的有兩類人,一類是學生,一類是老師。”
吶喊五 誰是真正的專家
實實在在的教育由遠離教育實際、動不動就跑國外做研究的專家學者來指導,成了教育的最大悖論。
長期以來,教育牢牢遵循著“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由一批專家學者掌控著教育思想的演變、教育方式的更新,這本無可厚非。但理論一旦脫離了實際,往往就變得虛無飄渺,令老師無從掌握。筆者近年來有幸參加了各種規模的培訓不下數十次,培訓筆記記了幾大本,但這些寶貴理論真正能對教學實踐起多少作用呢?不少老師反映,聽專家講座就如聽《天方夜譚》,滿嘴國內國外的最新理論成果,就是沒有誰把眼睛朝下看,看看我們的教學實際,了
學校肩負著教育人、培養人的使命,這“人”既指學生,也指老師。一所學校若能培養出一批成功教師,無疑是最足自豪的資本。問題是,教師成功了,出名了,拿什么證明?除了榮譽證書,便是工作性質的變化了。名教師怎么能天天呆課堂?名教師得負責對外交流和宣傳,樹學校形象的,成為學校吸引生源的資本。于是原先做班主任的可以不做了,原先一周上15堂課的可以變成一周上5堂課了,原先是普通教師的可以考慮選拔為行政干部了。一來二去,成功教師就離開了教學前線,走上了各級教育行政領導崗位。
很普遍的例子是:幾乎所有的校長都曾經是優秀的教師,但幾乎所有的校長都是不上課的,專門負責外出開會,搞好上下人際關系。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一些特級教師成名后就理所當然地離開本職崗位,如明星大腕般靠外出“走穴”掙錢,禮堂里一堂公開課,收入遠遠超過一個月薪水。而那些數十年如一日呆在課堂與孩子為伴的,通常都不是領導眼里的好教師,起碼不是成功教師。教師的成功以離開教學一線為證明,是教育的又一大悖論。
教學是一項扎扎實實的實踐工作,教學經驗是一個老師最可寶貴的工作積累。但通常,教育行政機構的領導們在會議上對老師說得最多的是:要盡快轉型,從經驗型教師轉為科研型教師,要多寫論文。于是寫論文成了教師的本職工作之一,而且要求之高、數量之多,超過了一般老師的承受范圍。“要想別人所未想,寫別人所未寫”,“要敢創新,有新意”。為促老師寫論文,寫好論文,學校往往把教師論文與教師收入掛起鉤來。于是某市去年教師論文“產量”就突破了兩萬篇,但其中有價值的卻不足百篇。由經驗上升為理論當然不錯,但要考慮老師的實際情況,如此齊頭并進一視同仁的做法,只
吶喊六 誰逼著我們“患病”
長期的精神壓力導致教師群體中的心理問題日漸突出。據上海某教育機構統計,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教師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工作壓力巨大,且重復繁瑣、無法量化,使老師的身心長期處于壓抑狀態。除極少數人能通過自身奮斗或社會關系躍居領導崗位,從而離開教學一線外,大多數老師只能日復一日地嘔心瀝血。由于接觸面不廣,他們的生活圈子基本上呈兩點一線狀態。加上社會輿論固有的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使老師跟現實之間一直保持著距離,于是,他們很少能有舒解壓力的機會。長期的精神壓力導致老師群體中的心理問題日漸突出。據上海某教育機構統計,超過60%的老師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這個數據在任何一個行業中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國家、省、市每年都有“優秀教師”、“十佳教師”評比,但看看他們的事跡介紹,總是令人揪心:多少教師的成功、出名是以身體為代價的啊!他們的事跡中充斥了“病倒”、“休克”、“手術”、“堅持上班”這樣的字眼。事實上,除了成天在校園里忙忙碌碌,他們哪有時間留給自己鍛煉身體呢?
隨著市場經濟的突飛猛進,一些年輕教師在經歷了苦悶和彷徨后,悄悄轉移目光,尋找別樣寄托。他們參加傳銷活動,做保險業務員,推銷各類化妝品,甚至下海經商,不一而足。據某地安利銷售公司負責人說,老師是最容易也是他們最樂意吸收的業務員,因為老師知識豐富,能說會道,非常符合他們的要求,而且老師也很容易被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