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實性 再窮不能窮教育
教育的真實性 再窮不能窮教育
鐵皮鼓
1. 社會: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教師是一個職業,是千千萬萬個職業之一,和其他職業并無根本的不同,太陽不會特別地照亮這一塊,鄭重其事地宣布教師這個職業是最崇高的,實際上正是對教育的貶損。以前看《新星》,里面有一個鄉長,許諾要提拔一個女教師做售貨員。現在看起來覺得滑稽,卻映射出了當時的現實。在一個商品短缺的年代,售貨員手中握有一定的權力,自然要比教師尊貴。而當我們要提高教師的地位時,不從根本入手,只是從道德層面上提一些口號,這不僅使我們看到了語言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嚴重背離,更主要的是傷害了教育。而且這種類似樹立貞節牌坊的形式,依然讓我們嗅到了封建思想的味道,感覺到了等級感念。對教師的一味拔高,正如我在另一個帖子里所講的,是把老師送上神壇,而神壇從來都是祭壇的同義詞,一同陪祭的,是中國的教育,中國的未來。
2. 政府:我們實施的是九年義務教育
我在小學、初中、高中都呆過,而且基本上都做班主任,我看到了農村驚人的貧困,而學費卻每年都在漲。雖然主管部門一直在查,但收費名目卻越來越多,花樣越來越繁。我國的經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國家比過去更有錢了,但是反觀教育,我不知道這些錢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看不到義務教育義務到了什么地方,一些私立的中小學在本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他們的收費不敢高于公立學校,卻必須提供比公立學校更好的教育才能維持生存,而他們卻是盈利的!我現在在高中工作,高中不屬于義務教育階段,所以收費自然是芝麻開花。而這幾年,縣上看到教育上錢來得容易,也紛紛在打教育的主意,不但沒有投資,而且開始向教育攤派。今年我們學校的工資不再下撥,不但不下撥,還要繳錢,全縣今年要填一千七百多萬元的窟窿,每年都在填,窟窿是哪里來的?大家都知道,不過買單的永遠是老百姓。而今年這一千七百多萬元,教育上分到了五百萬,不是錢,是賬。這筆錢劃了下去,除了幾個高中,初中也分別分了一些。最新的消息是,今年暑假開始,高中將完全獨立出來,自己養活自己,不但這樣,可能還要上繳利潤。
這就是義務教育,不過,是教育向政府盡義務!
3. 教育部門:我們正在全力推行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個筐,這個筐碩大無朋,沒有什么裝不下的。而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幾乎是一夜之間完成的。現在素質教育的風過去了,研究性學習又成為風靡教育界的新名詞。說實話,中國有相當一部分文人,特殊的文人,我們一般稱之為寫材料的,而寫材料在中國從來都是做官的捷徑。這些文人的筆下工夫真真厲害!我看了不少材料,偶爾也寫一些,這些秀才們已經習慣了用生花妙筆把任何詞納入他們的體系,然后捧殺。素質教育跟“小姐”一詞一樣,就是這樣倒掉的。而校園里,實在沒有多少變化,有的只是更為激烈的拼殺而已!今年高考提前一個月,我們高三做的題是往年的兩到三倍!為什么?暑假補課時間延長,周末不休息,一個晚上都不行!晚自習比原來加長了一小時。這個素質,實在只是應試素質。
4. 法律: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平等?對了,這是我們的理想,而理想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的,對不對?不平等到處存在,從入學到畢業!放眼望一望,名目繁多的借讀費、贊助費,平等是需要錢的!再看一看城市周邊的那些簡陋的、隨時會被關閉的民工子女學校,你就知道教育的平等有多難!就是在一所學校里面,重點班、普通班,分得清清楚楚,最需要幫助的學生配備的是最劣等的教育資源,而繳的是最昂貴的費用。在我們學校,每個年級共分四級,火箭班、實驗班、重點班、普通班,還有一些競賽班是不在其內的,學校就是如此等級森嚴!而高考錄取就更是令無數學子黯然神傷。生在窮山惡水的貧困地區,想靠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的孩子,對不起,你的門檻比別人高!一個生在北京的孩子與一個生在外省的孩子相比,命運會有很大的差異,有人怒斥為“朝野之別”,然而面對這差別懸殊的分數線,北京的回答是:單獨招生,看你怎么比!
平等就是這么一回事情。
5. 標語: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我在山村小學教書的時候,這句話是刷在山體的巖石上的,可見這話并非完全無理。再窮不能窮教育,在組織的關懷下,教育當然不窮了,誰家的孩子不讀書?上面一刀一刀宰下來,家長再痛也得忍著,陪著笑臉把錢遞進去,惟恐人家不要。而教育已經成了創收的手段,君不見連小學都有著名目繁多的考試。想干什么?其實就是為了那點考試費,為了某某室某某組的幾個人能紅紅火火地游山玩水,吃得嘴角流油,只可憐那些老師們不得不領著一幫孩子補課。再苦不能苦孩子,正是這種想法,助長了對教育的搜刮!
6. 辦學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
“為了┉┉”,中國人對這種句式早已耳熟能詳。魯迅在夏三蟲里尤惡蚊子,就是痛恨其在吮血之余,還要講一番大道理。而魯迅去世后,這種蚊子空前多起來。我們為什么辦學?我不否認有理想主義的校長,有理想主義的教師,但更多的是打出為了學生的名號,干著其他的勾當。特別是這種勾當獲得社會、家長的默許,獲得有關部門的嘉獎后,中國教育的苦難就看不到終結之日了。
諸位有沒有去鄉間學校看過?空蕩蕩的教室里,懸掛著孤零零的四個燈泡,這是我在初中時經歷過的。整整一年,我多次提議更換燈管,而且要裝得多一些,吊得低一些,但領導、同事都用奇怪的目光看著我。我心如刀割,我看著我的學生,只是初中學生,他們在這樣昏暗的燈光下上晚自習,他們的眼睛就是這樣壞掉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數過自己所帶班上的近視眼有多少?我們需要學生付出多少健康代價才肯放過他們?你們有沒有試過在塵土飛揚的操場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上操?再看一看學生的飲食,不斷的中毒事件并不能警醒一些人,學生的飲食安全毫無保障,學校周圍盡是些無證的小商小販,衛生之差令人瞠目!校門口連個路燈都沒有,又有誰站在學生的角度想過?
諸如此類,舉不勝舉,這還只是肉體上的摧殘,更嚴重的摧殘是心靈上的,大家已經說得很多了。
所以,當教育與官帽、職稱、工資等等聯系在一起時,“為了學生”這些話,總是蒼白得沒有一絲血痕。
7. 專家: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話就是正確,正確得你一方面做不到,恨得牙癢癢;另一方面又找不到一點毛病,找不到一點理論上的缺陷,圓不溜秋,看來看去找不到缺口,這句名言就是其中一例。如果我們承認教育是個雙向的過程,那么就不要讓老師把所有問題一個人扛,特別是在中國。中國的師生比例、老師水平、受教育程度先天地決定了教育必然有一定的粗放性。美國人精耕細作都免不了校園槍擊案,何況我們?我想,這世界上可能真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我們教不好的學生可能有人能教好,這個人在哪里?
8. 老師:分數不是衡量學生的惟一標準
嘿嘿!過去有諺:“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話今天依然適用。什么時候就不適用?我踮起腳尖望了許久,還是沒有看見。
摘自《讀者》(2005年2期)(原載中青在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