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化學物質》主題活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進一步認識和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空氣、水與溶液、金屬、生活中的化合物等的組成、性質、用途和制取。
2. 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并形成混合物、單質、化合物、酸、堿、鹽等物質分類的概念,進一步建構燃燒、氧化、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等最基本的化學反應知識。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復習,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身邊的化學物質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體會科學進步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所做出巨大貢獻。
2. 通過復習,讓學生理解物質的用途和性質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認識和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初步形成科學的物質觀和合理利用物質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主題的教學,讓學生認識物質和豐富多彩的化學變化,讓學生體驗化學美,使學生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意義。
[內容標準分析]
本主題的內容貫穿于全冊教材。這些內容既為學生學習化學核心概念、形成化學的基本觀念提供了感性基礎,也為學生了解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發展、化學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密切關系提供豐富的素材。關于物質組成、性質、用途的內容,也為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提供了課題。本主題的內容廣泛結合起來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了生動的、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設計了有趣的探究活動,因而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的物質觀和合理利用物質的意識,是十分有益的。
“身邊的化學物質”這部分知識,不能僅從元素知識的角度來看待,不能把學習重心放在物質組成、性質、制法、用途等知識的記憶上,而要在學習這些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質組成部分、性質和變化的方法,獲得探究物質及其變化的親身體驗,享受到探究的樂趣,體會到研究身邊的化學物質對提高人類的生活和質量、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具體標準和教材中這部分內容的主要分布范圍如表:
一級主題
二級主題
內容分布
身邊的化學物質
地球周圍的空氣
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的1、3、4課題,第六單元,第八單元,第九單元,十、十一單元,拓展性課題:“溶液、乳濁液、懸浮液”和“物質的分類”
水與常見的溶液
金屬與金屬礦物
生活中的常見化合物
[教學策略分析]
本主題內容比較繁瑣,在復習過程中不能脫離生活實際的現狀,不能單純講解物質組成、性質、變化、用途等知識,而應強調從真實生活情景和自然現象、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復習物質及其變化的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從化學視角認識、審視自然現象和社會發展的過程。
在復習中應加強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環節重視營造教學情景,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歸納物質的性質、變化等知識。
本主題的復習不能單純的靠講解和練習,而要通過多種形式如:進行簡單的實驗、比一比、議一議、收集資料、進行辨論等活動,進行有效復習。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將空氣、水和溶液、金屬、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等物質的組成、性質、變化、用途等知識進行系統化、脈絡化。
2. 活以往所積累的經歷、理智、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思維方法的學習與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難點:
了解身邊的化學物質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認識和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初步形成科學的物質觀和合理利用物質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