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課 題
第三課
西方文明之源
課 時
1課時
教學
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古代希臘文明的淵源,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制的高度發展,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興亡。
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評價伯利克里改革,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比較雅典和斯巴達的不同點,培養學生對歷史現象的比較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隸制得到高度發展,證明了改革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教學
重點
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制的高度發展
教學
難點
全面辯證地認識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實質;結合地圖,把握古代羅馬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教學
方法
教學和學習方法
自主、互動、探究的教學法
教學和信息整合
利用多媒體教學
教 學 過 程
教學
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
言
組織學生溫故知新:
1.請說出公元前25xx年左右的四大古代文明名稱和其產生的大致時間以及這些古代文明為什么多發生在大河流域?
2:讓一名同學給大家讀一讀14頁導入框“木馬計”的傳說:
教師承上啟下,講授:“木馬計”就是第一課所學的希臘傳說中,厄瑞斯忒的父親阿伽門農遠征特洛伊所使用的。這里提到的特洛伊戰爭,就是古代東西方之間的激烈碰撞。它反映了當時除了亞非大河流域的東方文明之外,歐洲的西方文明也已經誕生,F在,讓我們一起探索西方文明之源導入。
第三課西方文明之源(板書)
學生回憶回答:埃及文明,公元前35xx年;兩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xx年;印度文明,公元前25xx年;中國文明,公元前2070年。
原因大致有:第一,大河流域氣候濕潤,光熱充足,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生存;第二,大河上游高山積雪的融化,導致河水的定期泛濫,泛濫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這些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教學
內容
教師首先交代:西方文明包括古代希臘文明和古代羅馬文明。古代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是一種海洋文明,被稱之為愛琴文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愛琴文明的情況:
教師運用課件播放《古代希臘》地圖,扼要介紹古代希臘的地理位置,提問:古代希臘與今天的希臘國家一樣嗎?它的地理范圍怎樣?
接著看《古代希臘》地圖提問:古代希臘文明發源地在哪?強調指出:古代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是一種海洋文明,被稱之為愛琴文明。大家看圖或看書想一想.愛琴文明的中心在何地?(克里特島、邁錫尼)
為了加深感性認識,這部分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了解古希臘的文明。
接著讓同學們思考:.西方文明與亞非文明有什么不同?
亞非文明古國大多發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以農業經營為主;而古代希臘文明發源于海洋,是一種海洋文明,工商業發達。這說明在古代地理環境對人類經濟活動方式影響重大,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類型。
教師總結并提問:.從愛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開始出現奴隸制城邦。古代希臘形成的奴隸制城邦中,最重要的是哪兩個城邦?(要求學生在古代希臘地圖上找到斯巴達和雅典)導入第一框題:一:雅典城邦的繁榮:
一:雅典城邦的繁榮:(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