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
教師接著指出:羅馬帝國延續了約五百年(公元前27-公元476年),與秦朝和西漢時期的中國一樣,是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帝國之一。
羅馬帝國建立后,由于內戰停止,政局穩定,出現了“羅馬和平”時期,說明社會安定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后來羅馬帝國在395年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其中的西羅馬帝國在476年滅亡,標志著西歐奴隸社會的結束。聯系中國奴隸社會結束的公元前475年進行比較,兩者數字幾乎相等,但是卻有公元前、后之別,中國進入封建時代實際上比西方早了近千年。(應當用副板書進行時間軸演示)
公元前475年-公元-公元476年
由于這一部分知識點較多,講述完之后,讓學生整理羅馬發展的歷史線索,出示圖表:
羅馬歷史發展線索簡表
羅馬城(前8世紀)─→羅馬共和國(前5xx年)─→稱霸地中海(前2世紀)─→羅馬帝國(前27年)─→帝國分裂(39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年)
學生結合地圖回答:古希臘是一個地區而非一個國家,其地理范圍與今天希臘國家的版圖不同,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的西部海岸。
學生閱讀教材或地圖回答:愛琴海。
中心是:克里特島、邁錫尼
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學生閱讀地圖回答:
斯巴達和雅典
學生閱讀教材歸納自己的觀點:
近海、崇尚文化、工商業發達、奴隸制共和國。
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整理:
充分利用教材,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闡明觀點。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斯巴達、雅典長期爭霸。
引導學生根據地圖和書中的文字資料歸納:
內陸國家、崇尚武力、經營農業。
組織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學生講述羅馬建成的故事:
學生閱讀教材17頁第一段回答:
為取得地中海上的霸權,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同迦太基人發生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最后終于取得勝利。
學生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為:斯巴達克,凱撒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為:屋大維,公元前27年
學生整理羅馬發展的歷史線索,
課堂
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西方文明之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受到了哪些啟發和教育?哪位學生能用最簡練的語言總結一下。
如:學習了本課的知識你受到哪些啟示?
啟示: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杰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一定推動作用等等,要盡力地去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
最后教師強調古代西方文明包括:(用多媒體課件打出)
學生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總結歸納,并提出
問題:
習題
鞏固性練習:
1.基礎知識:知識網絡
2.教材中的“動腦筋”活動與探究。
3.請根據19頁“自由閱讀卡”回答:怎樣認識奧運會的作用(奧運會源于古希臘城邦時代人們祭神活動和健身娛樂的需要,形成了“神圣休戰”等“奧林匹克精神”,有利于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4.隨堂訓練:
1.完成第19頁“練一練”下列對雅典奴隸制民主高峰期的描述中,錯誤的一項是(d)
a.文化發達 b.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