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23課世界的文化杰作-
這段經歷能說明貝多芬具有怎樣的特點?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什么?
不被困境屈服,有頑強的毅力戰勝病魔,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由于貝多芬經典性作品的問世,他成了交響樂之王,人們以無比敬佩、贊慕、崇仰之情來欣賞著他的作品,同時,他也成為繼海頓、莫扎特之后,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大師。早在青年時期,貝多芬就樹立了民主、斗爭、進步的思想,這種思想他一直沒有改變過。完成于18xx年的《第三交響樂》,原來就是以在歐洲掃除封建勢力,贏得人民極力贊揚的資產階級領袖拿破侖的事跡為題材的,所以,貝多芬在作品扉頁上寫上了“獻給拿破侖?波拿巴”幾個大字。但是在作品完成的這一年,拿破侖拋棄了共和制,當了皇帝,貝多芬非常氣憤。一氣之下,就把這幾個字改為:
“英雄交響樂──紀念一位偉人!”
無異,貝多芬把這位“偉人”看作是轟轟烈烈反抗封建勢力的人民群眾。
貝多芬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是繼承古典主義、開啟浪漫主義音樂的“樂圣”式的偉大人物。
(二)著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近代,社會政治經濟都處于激烈的變革之中,人們的思想也發生這種大的變化,這就為文學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許多文學家應運而生,列夫·托爾斯泰就是其中的一位。
托爾斯泰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下面老師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欲,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作家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安德烈?包爾康斯基、彼埃爾?別素霍夫和娜塔莎?羅斯托娃。這三個人物都是作者喜愛的正面形象。安德烈和彼埃爾是探索型的青年貴族知識分子。小說中,這兩個人物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德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他后來投身軍隊和參與社會活動庫塞、阿多諾、弗洛姆、哈貝馬斯,在嚴酷的事實面前逐步認識到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敗和人民的力量,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于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后來主要在與人民的直接接觸中精神上得到成長。女主人公娜塔莎與兩位主人公的關系使她成為小說中重要的連綴人物,而這一形象本身又是個性鮮明,生氣勃勃的。小說充分展開了娜塔莎熱烈而豐富的情感,她與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氣質,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小說時代感強烈,它雖是一部歷史題材小說,但卻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后俄國前途和人民作用的問題。因此,《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