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機械”教材分析
(三)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形式活潑
本章根據不同的需要和知識的特點,考慮“學生”這個中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教材內容,有文字敘述,有學生探究,有想想做做、想想議議,有照片、圖畫、漫畫,有科學世界,還有提示小方框欄等,并且許多是交*呈現。如“科學世界──萬有引力與航天”中呈現一幅形象的科學漫畫(地球與月亮間的萬有引力),生動活潑,同時還傳遞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信息。教材中的第三節“摩擦力”,通過學生熟悉的事例,引出摩擦力這一概念,但并沒有用文字明確提出摩擦力是如何產生的?而是在旁邊呈現一幅圖片(在顯微鏡下看,物體的表面不光滑),給學生和教師以較大的發揮空間。這體現了編者忠于《課程標準》而又超越《課程標準》的意圖。
方式多樣、形式活潑的內容呈現,始終給學生以新鮮感并提供一種學習的動力,教材還給出了第一次出現的物理概念或名詞的英語形式,可見以學生為中心是編者的最大追求。
三、與老教材相比的不同之處
(一)課程容量更大,展示的學習方式多樣靈活
本章所講的內容是過去老教材兩倍的篇幅才能完成的,并新增了“彈力”的概念,加強了學生自己的探究活動。如何完成大容量的教學任務,新教材的編寫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示。如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教師講授與學生探究相結合,教師引導與學生做做、想想、議議相結合等。并將許多內容作了彈性處理,便于教師根據情況自由地掌握。舉一個典型的例子:第五節“其他簡單機械”中的“想想議議”,就把老教材要用很大篇幅才能完成的簡單機械中力與距離的關系放在“想”和“議”上,教師的處理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二)更注重過程和方法,不過分追求知識的嚴密
這是新教材與老教材最顯著的不同之處。最具代表性的有兩處:1.第二節中的探究活動──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幾乎可以說是直接讓學生拿彈簧自制測力計測力的大小,沒有繁文縟節,注重的是過程、講究的是方法,包括注意事項都是讓學生自己總結。2.第五節中的探究活動,教材引出定滑輪和動滑輪后,直接讓學生探究它們的特點,只有要求,沒有給出結論。鮮明地突出了注重的是過程和方法。
(三)試題設計更能體現“學”物理
本章試題并不是知識的重視,而是在“學”字上下功夫,注重動手、動腦,幾乎所有的試題在書本上都找不到現成的答案。讓學生完成習題的過程變成再學習、再發現的過程。同時,試題的設計也圍繞著三維目標的實現。有知識技能型的試題,如第一節課后的習題;有注重過程和方法的試題,如第49頁第1題;有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試題,如第49頁第4題等。
四、教材處理的一些建議
教材是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組織編寫的,但給使用者留有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這是因為《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個人都應該達到的,并不等于說不能拓展和加深。因而我們在具體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可根據具體的情況,結合實際加以靈活處理。在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吃飽”“吃好”,這是編者最大的愿望。
1.在課題引入上,可增加一些生活實例,也可自己創設情景引入,也可通過閱讀這方面的科學文章或放映這方面的影像資料引入等等。不拘泥于某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