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動理論”探究活動
專題討論:哪些現象說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專題調查研究活動: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網或圖書館查詢相關資料,或請教專家,將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優、缺點寫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特點,并能用其解釋某些熱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學會運用想象和類比等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隨時關注周圍的人和事以及有關現象。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分子熱運動,并能用其解釋某些熱現象。
教學難點 分子熱運動劇烈程度與溫度的關系,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十章“多彩的物質世界中,已經對物質的組成及分子運動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化學課中已經知道了擴散現象,對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擴散現象也有了較深的印象,但對于分子的運動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問題并不十分清楚。
方法運用 整節課運用“討論·實驗·探究·創造·反思”五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在進行“分子運動劇烈程度與溫度的關系”的探究中運用類比、推理、論證的方法。
教具和媒體 教師:多媒體、一杯大米、三杯小魚、兩只溫度計
學生:一杯涼水、一杯熱水、一把藥匙、少量品紅等
--說明
1.本節課作為本章的第一節內容,是學生在學完宏觀物體的有關知識后,對微觀世界的知識進一步探究學習,為后面研究物體內能及其有關知識做好鋪墊。但由于分子的運動無法直接觀察探究,所以本節課主要采用類比的方法組織教學。
2.為加深學生對擴散這個常見現象的探究興趣,設計了學生熟悉的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同時為實現物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同時了解和分子熱運動有關的現代科技,所以在最后讓學生列舉擴散現象在生活中的有關實例及其應用。
3.本節需要考察的知識與技能要求較低但內容抽象,在學習過程中,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學生討論為主,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運用“討論·實驗·探究·創造·反思”五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以“提出問題──進行類比──形成假說──分析推斷──實驗檢驗──得出結論”為主線的思維程度進行教學,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